趙志剛+彭方雁+尉志武
摘 要:無黨派代表人士工作是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要組成。從清華大學的實際工作出發,研討如何做好高校無黨派代表人士工作:要把準無黨派代表人士的特點;要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嘗試探索無黨派代表人士的成長規律;要結合工作實踐,提出從提升基層統戰工作水平、發揮統戰部職能作用和推進統戰文化建設三方面加強高校無黨派代表人士工作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統戰工作
無黨派代表人士工作是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要組成。高校是無黨派代表人士的源頭之一,各個時期都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無黨派代表人士。以清華大學為例,先后有張奚若、朱自清、黃萬里、錢易、袁駟、施一公等一批優秀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近年來也有多位無黨派代表人士在學校擔任重要職務,如錢易院士曾擔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袁駟曾擔任副校長、施一公擔任副校長,錢穎一擔任經管學院院長,李稻葵擔任蘇世民書院院長等;一批學術造詣深、政治堅定、參政議政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的無黨派代表人士不斷涌現出來,他們廣泛參與到學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事業中,并發揮所長,積極議政建言,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把準高校無黨派代表人士的特點
無黨派人士是指沒有參加任何政黨、有參政議政愿望和能力、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1]在高校工作的教職工絕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從黨派角度分類,高校的知識分子包括了中共黨員、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無黨派群眾。從無黨派人士的定義看,“沒有參加任何政黨”“有參政議政愿望和能力”“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主體是知識分子”就是無黨派人士的最大特點,但是與中共黨員、民主黨派成員相比,無黨派人士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成員界定。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統一戰線的對象,顧名思義,是把一切能夠聯合的都聯合起來,范圍以寬為宜,寬有利,不是窄有利。”無黨派人士的定義恰好體現了這個特點,不同的人解讀,就會有不同涵蓋的范圍,不同的層面也有相應不同的無黨派人士群體。在高校中開展無黨派人士工作,范圍界定主要由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工作來判斷,重點是做好代表性較強的無黨派人士工作。
以清華大學為例,學校無黨派人士群體和民主黨派成員相比,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群體規模大。在職的黨外高級知識分子(包含民主黨派)1,600余人,其中無黨派約占75%,在統戰部掌握的黨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備人選數據庫中無黨派人士數量也是民主黨派成員的兩倍以上。二是高層次人才多。從長江學者、杰出青年等各類人才數據統計來看,無黨派人士基本上是民主黨派成員的2倍~3倍,在學校黨外干部中無黨派人士占據了多數席位。三是歸國留學人員比例高。隨著學校的快速發展,無黨派人士大多數都具有出國留學和訪學的經歷,如近期學校統戰部分析了近五年來引進的中青年歸國留學人員的數據,其中發展入民主黨派的僅有5人,無黨派人士有184人。
和民主黨派相比,無黨派人士沒有組織,這讓他們超脫于黨派團體之外,更容易讓群眾接受,更客觀地反映基層的社情民意,能更容易講心里話、講真話,成為共產黨的諍友摯友,能更容易地表達建言獻策的觀點,常有獨到之處。但是缺少組織的幫扶,供其展現能力的平臺少,幫助其成長的臺階少。根據我們的調研和訪談,高校的無黨派代表人士學歷高、職稱高,多數有留學經歷,業務成就顯著,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普遍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其個人價值觀呈現出公益性、自主性、開放性、多元化和現實性;在政治方面,擁護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擁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關心社會和國計民生問題是主流。良好的教育背景使他們具有較科學的世界觀素養,工作和留學的經歷賦予了他們較為廣闊的國際視野,經過統一戰線事業的鍛煉,使其基本具備了一定的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探索高校無黨派代表人士成長的規律
我們以學校一位優秀無黨派代表人士的成長經歷為例,來探索其中的規律。例如:李稻葵教授是一位著名經濟學者、無黨派代表人士。他是學校經管學院首屆本科生,畢業后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師從于諾貝爾獎獲得者艾里克·馬斯金,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后,先后在美國和香港的知名高校從事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工作,成果突出,在學界嶄露頭角。40歲時回校任教,因其出色的業務成績,一進校就被經管學院聘為弗里曼講席教授,入選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院黨委第一時間將他推薦給校統戰部,進入了統戰部重點關注的視野。隨后十多年里,李稻葵教授勤奮敬業,業務上,致力于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煉相關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重要科研項目,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出版了多部著作,擔任過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并曾被媒體評為中國十大經濟學家,當選過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多次作為國家代表之一參加與美國、歐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化的交流與對話,多次參加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等,在學術圈中產生了較大影響力;教學上,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所授課程多次被評為優秀,他也多次榮獲學生票選的“最喜愛的老師”稱號等;職務上,長期擔任金融系系主任,2013年被學校聘為蘇世民學者項目主任、2016年被聘為蘇世民書院院長。與此同步的是,學校統戰部將其作為黨外中青年骨干人才上報給中央統戰部,得到上級重視。他受邀參加了全國無黨派人士理論研究班的學習,并連續多年參加全國無黨派人士調研團,執筆和主筆多篇調研報告,其政治素養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升。2008年起,連續擔任了兩屆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多次參加國務院、中央統戰部等組織的座談會,多次代表無黨派人士界別在全國政協大會上發言,受到了中央統戰部、全國政協等的高度肯定。2015年12月10日,他代表無黨派人士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黨外人士座談會。
李稻葵教授的成長歷程在高校無黨派代表人士中較為典型,我們認為高校無黨派代表人士成長的規律如下:
1.突出的業務和良好的品德是無黨派代表人士選拔的前提
高校中,無黨派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主要來源于業務上的影響力,業務越拔尖,在學術圈的認可度越高,在知識分子圈中的影響力越大,社會影響才能更廣泛。因此,選拔無黨派代表人士,一要考察其業務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二要重視其品德修養。實踐證明,良好的品德更能贏得廣泛的群眾認可,有助于增強無黨派人士的代表性和影響力。例如:在學校院系調研中,選拔后備人選不僅要了解其業務水平,而且要了解其個人品德、工作表現和群眾關系等,將“業務好、品德好”作為選拔人才遵循的基本原則。
2.黨組織的重視是無黨派代表人士培養的關鍵
無黨派人士雖沒有組織,但校、系兩級黨組織成為其堅實的后盾。例如:李稻葵教授回校任教后,學院黨委書記便及時聯絡他,幫助他盡快融入學院,學院黨委也第一時間將他作為無黨派人士推薦到學校統戰部,隨后學院還委任他擔任金融系系主任。進入學校統戰部視野后,統戰部積極推薦他參加各類學習考察活動,并作為重點人選多次向學校黨委匯報。學校黨委不僅推薦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推薦人選,而且在2013年成立蘇世民學者項目時聘他為項目主任,2016年聘為蘇世民書院院長。黨組織的重視和培養為他的成長搭建了平臺、提供了臺階,幫助他擴大了影響力。
3.統戰系統的培訓和鍛煉是無黨派代表人士成長的保障
高校的無黨派人士大都是學術造詣深厚的專家學者,如何讓他們從學者轉型為代表人士,主要著力點在于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和議政建言的能力,這主要依托于統戰系統的培養,主要形式就是各類學習班和考察調研活動。例如:李稻葵教授參加全國無黨派人士理論研究班幫助他進入無黨派人士的角色,參加全國無黨派人士調研團是對他的磨礪,提高了其政治把握能力,提升了其議政建言能力。在訪談中,學校多位無黨派代表人士都認為參加了各級統戰部組織的理論學習和考察調研是自身成長為代表人士的關鍵一環。有的表示,參加統戰部組織的學習和調研,幫助他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具有中國特色和獨特優越性的,最符合中國國情。有的認為,作為無黨派人士必須加強自身能力的建設,才能更好地發揮專業所長建言獻策。李稻葵教授也曾說,“無黨派人士不是參政議政的‘個體戶,統戰部就是我們的家”。
4.必要的政治安排是無黨派代表人士成熟的必修課
安排無黨派代表人士進入到各級人大、政協及其他重要的崗位上,是發揮無黨派人士作用的制度保障,同時這也是一堂必修課,無黨派代表人士只有經歷了在各個崗位上的鍛煉,其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才能逐步成熟起來。例如:李稻葵教授連任全國政協委員后,議政建言越發爐火純青,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兩會”上作為無黨派界別代表在全國政協作大會發言,2015年底還第一次作為無黨派人士代表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黨外人士座談會并發言。
推進高校無黨派代表人士工作的思路
1.提升基層統戰工作水平是重點
院(系)基層黨委的任期短、換屆快,人員變動較為頻繁,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出現基層黨員干部對無黨派人士工作的認識不到位、理解不準確,成為無黨派代表人士培養體系的薄弱環節。所以,我們仍要繼續加強對基層黨員干部的統戰工作培訓,通過統戰工作研討會、專題輔導、人士調研等多種形式幫助基層黨員干部提高統戰理論水平,掌握統戰工作方法。統戰部也要加強對基層的指導,幫助基層黨委落實相關工作舉措,抓好無黨派人士工作,有意識地保留一部分優秀人才作為無黨派代表人士的后備,不斷充實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和后備人選隊伍,并對于無黨派代表人士議政建言給予充分支持和有力保障。
2.發揮統戰部職能作用是抓手
無黨派人士沒有組織,統戰部需要充分發揮“無黨派人士之家”的職能作用,在無黨派代表人士工作中,緊抓選拔、培養、考察、推薦等關鍵工作的落實。廣泛遴選一批中青年無黨派人士作為后備力量,為優秀人才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有序組織他們參加各類學習和實踐活動,參照民主黨派,邀請他們參加學校各類座談會、情況通報會、意見建議征求會等,支持他們圍繞國家發展積極參政議政,為校內外任職掛職、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儲備好人才,定期走訪交流,加強思想政治引導等。
3.加強統戰文化建設是基礎
做好無黨派代表人士工作,關鍵要把握好一致性和多樣性的“度”,做到和而不同,既引導他們堅定信念、增進共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又需充分尊重理解、包容差異,保持本色和優勢。要處理好一致性和多樣性,加強高校統戰文化建設就是有力保障,努力把統一戰線的思想、方法融入到學校黨的建設、教學科研、民主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中,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營造出寬容包容、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圍,為無黨派代表人士成長“育肥土壤”。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EB/OL].[2015-09-22].http://www.gov.cn/zhengce/2015-09/22/content_2937054.html.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黨委統戰部)
[責任編輯:陳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