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怡
摘 要:通過心理學的觀察視角對當今高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并借鑒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思路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改革意見,以期對高校學風建設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高校;自我效能;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是高校實施教育質量工程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高校學風建設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人才工程,探討高校學風,對于促進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深化高等教育管理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當前高校學風的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恰當的心理學理論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使學風建設更具有可操作性、可實踐性和可控制性,是學風建設行之有效的方法。
班杜拉(1986)在《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對自我效能感進行系統論述,使該理論的框架逐步形成。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判斷能力、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認為是個體在面臨某一活動任務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張春興(1991)認為是個人對自己所從事某種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種主觀評價。周國韜、戚立夫(1993)認為是個體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楊心德(1993)認為是個體對自己所采取的行為影響行為結果所持的有效或無效的自我體驗。董奇(1996)等認為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某項活動的自信程度。綜上所述“這些界定雖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涉及對自己能力的自我評價問題,實屬于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一種表現。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對自己某種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臨某一具體的活動任務時,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該活動任務。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自我意識高度發展,他們比以往任何時段都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重視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這時也是發展和培養自我效能感的關鍵時期。
增加學生對成功的體驗積累
自我效能感是學生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不是憑空作出的,它依據的是學生多次親身經歷某一活動而獲得的直接經驗,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成功的經驗可以增強學生對自身能力的預期,而持續的失敗就會降低這種預期。所以,挖掘學生的成功經驗,能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因此,教育者應多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活動和競賽,如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社團活動、文藝活動及各類競賽等,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在學生獲得成功時,要及時予以外部強化。
抓住教育契機,樹立學習榜樣
獲得自我效能感,也可以觀察別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看到與自己水平相近的人獲得成功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并增強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而看到與自己水平相近的、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失敗的人,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也不可能獲得成功。因此,教育者應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樹立獲得成功的榜樣,使各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看到與自己水平相近的人獲得成功,借機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主體認同的對象、心目中的范例就是榜樣,榜樣是主體認為值得學習的好人或好事。
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韋納從三個維度(內部—外部、穩定—不穩定、可控—不可控)將人們的成敗歸因為:努力程度、能力高低、運氣好壞和任務難易、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因素。如果把失敗歸于“努力不足”這種內在可控的因素,那么一般不會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也不會做進一步的努力以爭取成功。反之,如果把失敗歸因于“能力不足”這個內在、穩定的因素,則會導致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也不愿意做進一步的努力。“歸因”是指個體對影響和決定自己行為和活動的原因的看法,它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活動及其他社會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釋或推論。積極的歸因方式有利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特別是學生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增強成功期望、成就動機,并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消極的歸因方式會降低成功期望和行為動機,并產生消級的情緒體驗,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高校學風建設工作者應鼓勵學生對自己進行積極的歸因,并及時給學生以歸因反饋,以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應注意的是,歸因的維度對不同的學生是不同的,如“能力”對于某些學生是不可改變因素,但對于另一些學生而言可能是會改變的。因此,學風建設工作者應針對不同學生、不同任務和場合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
進行積極的強化
有效培養自我效能感還可以進行積極的強化,強化包括:積極的自我強化和適當的外部強化。積極的自我強化以自我獎賞的方式激勵或維持自己達到某個目標,目標的實現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則易對自己的行為能力喪失信心。外部強化能促進學生對任務的完成,激勵人去不斷奮斗,同時可以提高對自我能力的判斷、看到自己的進步。
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
人的行為不僅受外部強化的影響,還受到自我強化的作用。培養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強化,關鍵是指導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奮斗目標。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標準過高,易遭受失敗和挫折;標準過低,又不能激發進一步探索的熱情。在一個具體的目標任務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自己的問題解決程度或進展情況來判斷自己的能力。同時,學風建設者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多和同伴進行正面的比較,避開消極的比較,使學生建立合適的標準,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感染學生積極情緒
班杜拉認為,情緒和生理狀態與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著重要聯系。強烈的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效能期待;積極穩定的情緒和生理狀態會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師的情緒和學生的情緒對于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教師以自身積極情緒或以自身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感染學生的情緒是一條較好的途徑。教師應注意平時用飽滿的精神、充足的自信來面對學生,從言語表達、衣著服飾、行動舉止傳達出來。正可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滿自我效能感的教師的感染下,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元芳.需求層次理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2]黃慧,沈強,連芬南.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1).
[3]羅亮梅.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啟示[J]. 教育探索,2011(11).
[4]王潔.謝振榮.態度改變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
[5]潘紅霞. 自我效能感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青年研究,2009(4).
[6]孟勇. 歸因理論在高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 中國成人教育,2010(4).
[7]胡慧. 運用積極心理學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作者單位: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