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玉嶺
摘要:動機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情感因素,它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被視為決定學習者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在對日語學習積極性的研究方面上,動機模式被視為重要的理論基礎。本文旨在研究動機模式中社會教育模式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明確目標效價,提升自我效能的教學設計方法,并通過基礎課程實踐,構建了一個以學生目標效價為中心,以對比講解法、能力展示法等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自我效能的教學模式,通過挖掘學生的綜合志向型動力,全面培養其人文素養,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動機模式;目標效價;自我效能;教學設計
21世紀以來,中日兩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愈加頻繁,社會亟需不僅懂得日語且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用型外語人才。為了滿足這一社會發展狀況,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從教材、教師、教學等方面著手去提高水平,教學目的更加趨向于實用性發展,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型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
近幾年來,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導性成為日語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尤其是在第二外語習得(以下簡稱二語習得)研究中,動機理論研究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動機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情感因素,它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被視為決定學習者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數年來,針對二語習得的動機,國內外學者從行為學、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至今為止,動機模式在二語習得的應用中主要有社會教育模式、學習動機過程模式、期望價值模式、神經生理模式、動機因果模式這五種模式。由于動機模式之復雜性,本文旨在探究社會教育模式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以《初級日語閱讀》課程為例,通過日語教學實踐,構建一個易激發學生動機的教學模式,從而能極大提高教學效果。
1 《初級日語閱讀》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
《初級日語閱讀》這門課程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既是大學日語專業的基礎課程,又是主干課程,極其重要。一直以來,我們日語專任教師常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了應對日語能力考試,把精力過分投入在單詞和語法等知識點的講解與結構分析,以及聽力閱讀等應試能力。從而忽視了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對異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等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常常在實際交流過程中,不能根據對象及場合等靈活運用日語進行交際。甚至進一步造成學生對日語學習的消極態度及厭煩感,使之缺乏興趣動機深入進行日語學習。
2 動機模式理論-社會教育模式
在對日語學習積極性的研究方面上,Gardner團隊[1]提出的動機社會教育模式成為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他們指出,對目標語言持有肯定態度將對學習動機產生正面影響。其進一步提出的綜合志向型動機[1]和工具型動機[1]理論,對后來的研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綜合志向性是指為了融入第二語言環境的學習動機,是一種能接受一般異文化的開放性及其特征的能力;工具型動機是指用語言達到實際目的的學習動機。他們認為綜合志向型動機整體上是優于工具型動機的。
動機本身是由語言學習愿望、語言學習態度和動機強度這三大要素構成。動機可以說是在二語習得中付出的努力及對學習語言的積極態度。社會教育模式主要成分是目標效價、自我效能、語言態度、動機行為和學習成績等。在此模式中,語言態度同時影響目標效價和自我效能,進而影響動機行為和學習成績。
3 社會教育模式下《初級日語閱讀》課程教學設計
3.1教學設計應該明確目標效價
在教學活動中,所謂目標效價是指學生對其學習成果的效用價值估計。學生期望在完成日語學習之后,能夠具備對日文作品的閱讀能力、與日語母語人士的直接交流能力等,進一步加深對日本文化和歷史發展的理解。因此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灌輸語法等基本知識點,還需著重培養學生對異國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人群的交流能力。通過挖掘學生的綜合志向型動力,全面培養其人文素養,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2教學設計應該注重學生的自我效能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方面構成。學生能夠通過解決問題、取得成就、獲得贊許等方式,加強自尊,增強自信,提升求知欲,進而提高學習行為的積極性,開啟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良性循環。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當特別注重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定明確而合適的目標定向。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差異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肯定學生的努力,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表彰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并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情況給予評價。
3.3教學設計應該豐富有趣
豐富有趣的教學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積極性,正確引導學生的動機行為。因此,《初級日語閱讀》課程的教學設計可以有多種形式:
1.對比講解法:通過比較目標語言與母語的異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比如,中日兩國詞匯既有相同點,又有很多不同點,學生易混淆。講解時可以采用詞匯對比的方法,總結兩國詞匯的異同點,減少母語對日語學習的干擾,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2.能力展示法:采用口頭演講、分組會話、模擬語境等形式,通過對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展示,提高學生對口語交流的興趣,進而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及交流能力。例如,日語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含有大量助詞、敬語與授受動詞等表達形式,這與漢語大不相同,十分復雜,而且由于兩國語言表達思維不很一樣,學生常常誤用敬語與授受動詞等表達形式。針對這種表達的教學,我們日語教師可以模擬一些日語環境,通過多媒體等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既有助于學生深刻把握其含義,又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文化驅動法:將日本文化融入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對異國文化理解能力。二語習得離不開文化教學,中日兩國歷史文化發展既相似又不同。可以將文化課題引入教學單元,吸引學生參與討論,加深對知識點和跨國文化的理解,驅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4.引導輔助法:學生學習日語的目的不盡相同,在基本教學任務之外,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知識教學和拓展訓練的比例,做好教學者和輔導者身份的轉換,將更多自主權分配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學習。
4 結語
動機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情感因素,它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被視為決定學習者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在對日語學習積極性的研究方面上,動機模式被視為重要的理論基礎。本文研究了動機模式中社會教育模式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明確目標效價,提升自我效能的教學設計方法,并以《初級日語閱讀》課程為例,構建了一個以學生目標效價為中心,以對比講解法、能力展示法、文化驅動法、引導輔助法等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自我效能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挖掘學生的綜合志向型動力,全面培養其人文素養,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Ames,C. & Arher,J.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students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8,(80):260 - 267.
[2][美]羅伯特.斯萊文著,姚梅林等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3]奚曉寧.關于高校日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I 社科縱橫,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