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瓊 曾云燕
摘 要 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正作為城邦的公共利益,以所有德性為基礎,心靈品質總體的優(yōu)秀狀態(tài),又是各種不公正的中道。總體的公正是守法,部分的公正是平等。其公正思想對我國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社會公正的維護及平等觀念的確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公正德性 總體公正 部分公正
作者簡介:申玉瓊,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理論;曾云燕,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42
“公正是一張普羅透斯的臉” 。自古以來人們對何為公正及人類社會為什么需要公正等問題的探討就從未止息,也無從定論。我國雖將“公正”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其含義及與“平等”、“法治”的關系等基本問題至今仍沒有弄清楚。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時代公正理論的大師,通過其公正思想的深入探討以加深我們對公正含義及其與平等、法治的關系的理解應有所裨益。
一、公正的德性屬性
從古希臘開始,德性就是倫理學體系中的一個根本性概念,原指任何事物具有的特長、用處和功能等各種優(yōu)秀的品質和一種無與倫比的卓越境界。但若將此種德性適用于人,人的一般功能的發(fā)揮卻可能出現(xiàn)“杰出卻無恥”的情形,這樣的人比一般的壞人更加可怕,這與人的德性要求背道而馳。基于此,亞里士多德在對靈魂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重新思考了德性的含義。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分為邏各斯(理性)和無邏各斯(非理性)兩個部分,非理性的欲望部分一定程度上受理性的影響分有理性,理性部分的靈魂即靈魂中用來思維的部分則屬于人的靈魂所特有,構成了人之為人的東西。同靈魂的劃分相適應,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兩種德性: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倫理德性指人的非理性靈魂接受理性的指導、約束,與理性相融合而成的心靈狀態(tài),成為靈魂的非理性部分的優(yōu)異品質,如溫良、謙恭、慷慨等。倫理德性的核心是“中道”,它介于過度與不及之間的,也叫“適度”。中道與“正確的理性”緊密關聯(lián),“正確的理性”就是理智德性,指純粹理性靈魂自身功能的優(yōu)秀,如明智、智慧、諒解等。可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倫理德性作為人的一種優(yōu)秀品質,指我們處理情感和欲求時顯現(xiàn)出來的“好的”關系,即“適度”。它由社會風俗習慣沿襲而來,是人們重復練習風俗禮儀后養(yǎng)成的習慣使然,而理智德性是通過教育獲得的。
另外,亞里士多德認為人自身以幸福為最終目的,幸福就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而達到的一種至善。“人的善就是靈魂的合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如果有不止一種德性,就是那種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 。因此,德性、幸福和善緊密相連,倫理德性與理智德性擁有共同的目的,統(tǒng)一于德性作為一種追求善和幸福的品質。
在將德性理解為人的優(yōu)秀品質的基礎上,亞里士多德從個體間角度將公正描述為一種品質:“這種品質使一個人傾向于做正確的事,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 。它內含著公民在生活中練就的健全的理智和正確的感受,這種品質與公民自然向善的本性相一致。具有公正品質的公民,就會本能地做出公正行為。
因此,公正品質是公正之人的內在本性,也是公正成為德性的當然體現(xiàn)。公正德性與一般德性一樣,也要在過度、不及和適度之間做出選擇,但公正德性不可能擊中行為者本人的情感、欲望的中道。也就是說公正德性不是節(jié)制、大度或勇敢等德性,但必須以個人性的這些美德作為基礎。一個公正的人必然具有就有節(jié)制、大度、勇敢等倫理德性。雖然我們無法確定公正德性的中道位于何處,但我們能肯定公正本身就是社會及人際活動中各種不公正的中道,公正就是一種德性的中道。這種中道的確立要求人們接受無情的理智的訓導,采取非個人的立場,超越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這表明,公正是個人采取非個人的立場將情感、欲望品質運用到具體的社會、人際行動中形成的品質。這種品質不是特定的欲望品質或情感品質,而是心靈品質總體的優(yōu)秀狀態(tài)。
可見亞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既包含了個人公正品質的德性,又因直接關涉到利益相關者榮譽、財富等外在善的處理影響整個城邦和其他公民的幸福而體現(xiàn)出社會性的特征。“具有公正德性的人不僅能對他自身運用自己其德性,而且還能對鄰人運用其德性” 。面對有限的資源和利己之心,只有具備公正德性的人才能做到待人以德。由于公正是各種不公正的中道,為公正而追求公正本身就具有內在的價值,同時,追求公正也是城邦實現(xiàn)良好生活所必須,因此,公正也是城邦的共同利益。故而,亞里士多德才會如此贊美公正,說“公正是惟一關心他人的善的德性,是完全的德性” ,“公正即是共同生活中的德性,凡具備這種德性,其他的所有德性就會隨之而來” 。
二、總體公正與部分公正
為了更好的闡釋公正的含義,亞里士多德把公正分為總體的公正和部分的公正。其中,總體的公正關涉城邦整體,指向人的整體心靈情感的中道,部分的公正指向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平等,體現(xiàn)在分配、交易以及損害和補償?shù)阮I域。
總體的公正即守法。亞里士多德認為,人作為天生的政治動物,其德性必然和城邦的德性相聯(lián)。在城邦,公正就是城邦的德性,是城邦為政的準繩,實施公正是一個政治共同體秩序的基礎。由于公正直接關涉到城邦的整體利益和優(yōu)良生活,它需要一種超越具體個人和具體情境的普遍理智規(guī)則作為載體,這就是法律,它代表著城邦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和公正秩序。因此對亞里士多德說,城邦的公正德性就是立法者出于良好意圖制定的法律,“所有的法律規(guī)定都是促進所有的人,或那些出身高貴、由于有德性而最能治理的人,或那些在其他某個方面最有能力的人的共同利益的。
所以,我們在其中之一種意義上,把那些傾向于產生和保持政治共同體的幸福或其構成成分的行為看作是公正的” 。對法律的破壞和違反就是全體公民共同利益的損壞,當然是不公正的,守法則是對城邦全體公民共同利益的促進和維護,因此,守法是公民個體的公正德性。法律規(guī)定了各種行為的準則,守法意味著普遍性準則對個別性情感、欲望的約束和引導,如果守法是公正的,那對各種普遍性法律規(guī)則的遵守的公正就是總體的公正。而且守法意味著認真履行法律規(guī)定公民角色承擔的職責,守法的公正意味著完滿的德性。
部分公正即平等,也叫具體的公正,包括分配公正與矯正的公正兩種類型。雖然部分公正的實現(xiàn)要以獲得整體的公正德性為保證,但亞里士多德說“不平等的都是違法的,但違法的并不都是不平等的” 。表明總體的公正并不能代替部分的公正,公正的平等超出了法律的范圍。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兩種類型的平等,“一類為其數(shù)量相等,另一類為比值相等。‘數(shù)量相等的意義是你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數(shù)目和容量上與他人所得者相等;‘比值相等的意義是根據(jù)各人的真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 。數(shù)值的平等適用于矯正公正,是得和失之間的適度,也是執(zhí)法的基本標準,以處理私人交易中出現(xiàn)的不公正事件,其實就是各失其所應失。比例的平等適用于分配公正,是兩種違反比例的極端之間的適度,用以處理與榮譽或財富相關的事件,實質是各人應得其所得。
此外,當人身傷害與社會地位有關時,矯正的公正尺度根據(jù)社會地位高低的引入了比例關系而,不適用于算術關系。當主人傷害了奴隸就不受懲罰,但奴隸傷害了主人則會受到嚴厲懲罰。職務行為中將軍與士兵之間的傷害亦如是。
三、亞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的當代啟示
當今時代,不公正現(xiàn)象充斥著存在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公正已成為人類社會苛求的奢侈品,這與現(xiàn)代國家機器將公正作為平衡社會各方利益的工具而忽視其作為個體的善和國家的善的本意不無關系。面對我國現(xiàn)實中存在的大學招生體現(xiàn)出的制度不公正、貧富嚴重兩極分化及托關系走后門等不公正現(xiàn)象,我們通過認真研讀亞里士多德的公正思想,從中汲取有益營養(yǎng),擺正我們的公正觀念無疑具有重要啟示。
(一)公正德性有利于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及集體的關系
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正是最低限度的德性,大度比公正的靈魂更偉大,也更接近利他主義的思想。在我國目前人們的道德水平還未達到自覺利他程度的現(xiàn)實下,如用大度而不是公正的德性去約束人們的行為,便缺乏實施的現(xiàn)實有效性,且容易遭致人們的反感與抵制。
因此,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應注重強調公正德性,要求人們在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同時關注他人的得失。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不能一味的強調先集體后個人,而應把合理的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前面,避免社會公德成為一個大而空的口號。
(二)總體公正即守法有利于社會的實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指出,“法治包含兩層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服從的法律應當是優(yōu)良的法律” 。制度公正是社會公正的前提,公民守法是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保障。我國已經走向全面依法治國的道路,需要建立以憲法為核心法律的公正合理的法律體系,從制度層面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消除我國大學招生、壟斷行業(yè)、醫(yī)療等涉及國計民生領域的制度不公正的現(xiàn)象,有效規(guī)范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社會各群體及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守法對法律規(guī)定的落實,及維護了公民的權利,也更好的消除了人情社會現(xiàn)實中存在的托關系走后門的不公。
(三)分配公正有利于現(xiàn)代平等觀念的培養(yǎng)
面對資源有限及人性利己的客觀現(xiàn)實,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比例平等推動深受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影響的我國民眾改變將平等視為平均的觀念。實質上,平均不過是比例的特殊形式,如果說平等是一種比例,那平均就是一種特殊的平等。只有如此理解,平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有意義。
注釋: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 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0,127,130,96,129,148.
苗力田.亞里士多德選集·倫理學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0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 吳壽彭譯. 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38-239.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 顏一、秦典華譯.政治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