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東
綠色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指導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一道構成我們加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蘇北地區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各自資源稟賦,擺脫傳統路徑依賴,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在2017年4月省委召開的市委書記座談會上,省委書記李強提出推進全省功能區建設,謀劃生態經濟區發展;5月份召開的蘇北發展座談會又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鮮明主題,這些既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又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蘇北資源稟賦和發展要求的準確把握,“點穴”到位、“把脈”精準、“定位”明確,為蘇北地區走差別化個性化發展之路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對于蘇北振興具有里程碑意義。一直以來,淮安堅決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把綠色生態作為最稀缺資源、最寶貴財富,把綠色發展作為推動淮安跨越崛起“六大戰略”之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崛起之路,注重規劃引綠,以實施“多規合一”試點為契機,制定出臺《關于優化全市空間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的意見》,在全省率先編制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注重產業調綠,既把好項目源頭關,制定并嚴格執行項目落戶環境評估制度,又著力推進產業集約集聚和特色發展,培育形成了富有淮安特色的產業體系,敏安獲批全國第五張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國內首創的高性能天然氣發動機項目建成投產,半導體產業集聚發展得到國家和省有關部門重視支持;注重城市增綠,按照“城水相依、組團相間、生態相連、文脈相融”要求進行城市布局,加強里運河、古淮河等沿岸景觀帶建設,建成生態文旅區森林公園、白馬湖森林公園等“城市綠肺”,推動白馬湖、洪澤湖“納湖入城”,白馬湖保護成果顯著并在全省率先通過國家良好湖泊環境保護競爭立項,獲得國家重點專項資金支持;注重鐵腕護綠,制定兩部關于生態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富有成效,以市為單位實現村莊環境全域整治,在蘇北率先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今后,我們將以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蘇北發展座談會精神為動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兩大目標”內涵,加快把淮安建設成為江蘇綠色發展示范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區、蘇北重要中心城市,不斷提升淮安在蘇北和全省發展大局中的貢獻份額。
準確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要求
認識決定行動。在蘇北發展座談會上,省委書記李強對推動蘇北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進行了全面精彩闡述,內涵豐富而深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正確認識,避免認知偏差,導致誤讀誤解。第一,綠色發展根本還是發展。李強指出,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是說不要發展,恰恰相反,我們還是要講發展,要對發展方式和路子做些調整、做些變化。這就啟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不是只要綠色、不要發展,也不是只要生態保護、不要經濟增長,而是要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發展“含金量”和“含綠量”,努力實現發展質態更好、生態環境更優、群眾幸福感更強。第二,綠色發展重點在于創新。李強強調,蘇北地區很難再沿著原來的路子走下去,甚至按照蘇南路子也走不下去。事實如此,蘇北地區在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等方面和蘇南有著很大的差異,這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蘇南發展模式,也不能始終“排隊站”、“跟隊走”,不能始終作為產業梯度轉移的被動接受者、發展上的跟隨者。淮安必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資源稟賦,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和舉措,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第三,綠色發展必然成為機遇。當前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對淮安來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既是新任務更是新機遇,特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將以蘇北五市為整體申報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并將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對蘇北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事業發展等方面給予扶持,這些都將為淮安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引擎。我們將抓住這個難得的政策窗口期,因勢利導、乘勢而上,通過綠色發展使得淮安崛起振興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思路
近年來,淮安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已經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搶抓機遇,搶占先機,著力找準工作突破口和主攻點,努力開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境界,爭做發展新路探索者。重點是優化三個布局:一是優化空間布局。牢固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扎實推進“多規合一”試點,嚴格控制城市邊界,加快構建 “一區兩片四軸”總體空間布局和“兩主四副多線”生態安全防護格局,確保到2020年全市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18%以內,生態空間占28%以上。搶抓多項國家和省戰略在淮安周邊疊加的機遇,積極策應江蘇沿海開發、南京江北新區、淮河生態經濟帶、江淮生態大走廊等戰略實施,在更高層次更廣空間集聚發展資源,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增強城市支撐。二是優化功能布局。圍繞全省“1+3”功能區布局,進一步完善主體功能區規劃,將盱眙、金湖兩縣作為綠色發展區,并加快撤鄉并鎮,優化鄉鎮布局,將全市104個鄉鎮合并成57個,除10個省級重點中心鎮按照小城市標準建設外,其余鄉鎮作為特色發展鎮、綠色發展鎮。當前,我們將結合省里試點模式,抓好一批試點先行示范,為推動全市綠色發展探索路子、積累經驗。三是優化產業布局。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中、土地集約的要求,積極引導產業項目向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園區集中,進一步整合鄉鎮工業集中區,鄉鎮主要發展以加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富民產業,進一步提高資源和空間的利用效率。同時,圍繞建設綠色循環園區,推動各經開區和高新區制訂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進一步加快開發園區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步伐。
著力筑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支撐
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產業選擇是關鍵。當前,淮安如果走傳統粗放式產業發展路子,不僅產業無法實現綠色轉型,而且難以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我們將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調高調輕調優調強調綠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扎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持續提高綠色供給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一是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產業,不能貪大求全、廣鋪攤子。近年來,淮安重點培育“4+2”工業優勢特色產業、“4+3”特色服務業、“4+1”現代農業,推動電子信息、食品產業產值先后突破千億元大關,有力支撐了經濟總量擴張、經濟實力增強。下一步,將更加聚焦淮安優勢產業發展,握緊拳頭,重點發力,深入實施“158骨干企業培育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標志、在全省甚至全國都有影響力的產業標桿,力爭到“十三五”末工業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全部過千億、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均翻一番。二是集聚高端產業。生態建設和工業發展不是單項選擇題,更不是有你無我的關系。我們將正確處理好工業強市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辯證關系,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生態之路”,進一步提標準、優存量、擴增量,大力招引低污染、低消耗、高技術、高效益的高端產業,積極培育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形成一批具有爆發力和引領力的新增長點,加快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三是培育特色產業。省委書記李強指出,生態是蘇北共同的底色,但各地的基礎和條件不完全一樣,在同樣的路子上可以走出不一樣的精彩。我們將立足自身實際,注重做好“生態+特色”文章,大力發展凹土、龍蝦、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著力打響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工業產品、農業產品、旅游產品,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富民效益最大化。
推動形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導向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一場深刻變革,需要對體制機制、政策資源、工作重心進行調整。我們將主動順應、深度融入綠色發展這一趨勢和變化當中,注重用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辦法來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進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鮮明的綠色發展導向。一是強化考核激勵。考核具有很強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我們將結合省里即將出臺的差異化考核體系,對現有考核事項和考核辦法進行梳理和研究,制定完善相應的差異化考評辦法,更加突出生態環境、特色發展和富民增收,把考核內容該弱化的弱化、該取消的取消、該強化的強化,把全市發展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引導到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上來。同時探索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健全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形成推動綠色發展反向倒逼機制。二是強化政策扶持。政策導向是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將堅持把政策向綠色發展聚焦,一方面抓住用好國家和省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機遇,積極爭取上級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全力分享政策紅利;另一方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強化綠色發展政策引導和扶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進綠色發展,健全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增強各地推進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強化底線思維。推進綠色發展,既要追求綠色高線,又要嚴守生態底線。我們將堅持重拳出擊、鐵腕治污,多補欠賬、不欠新賬,扎實推進“263”專項行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堅決守住生態環境保護底線,始終做到“四個決不”,即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決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幸福為代價換取當代人的富足,決不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形勢下拉開環保閘門。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