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過程中對公平的要求范圍也越來越廣闊,在人民需求量增加這種情況下,國家需要對新形勢下的公平原則進行確切的實際定義。公平原則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其根本意義就是反映社會主體對民事訴訟的基本需求,我國民法公平原則的定義就是屬于最基本的倫理性原則,公平原則將逐漸成為民法中最高的行為準則,在民法發展中起到推動性作用。文章對民法中公平原則的倫理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在我國民法發展的道路上做出一些貢獻。
關鍵詞 公平原則 倫理意義 民法影響
作者簡介:林小斌,福建英合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家族財富的保障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48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依法治國進程在不斷的加快。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中,國民素質逐漸的提升,促使了國民對社會公平性建設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公平原則的意義重大,不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公平涉及的范圍很廣,其體現方面不僅是表現在法律學書本中的概念,也體現在倫理學中,并且在倫理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就當代社會而言,實現社會公平是我國一直以來為之奮斗的目標,在實踐中,既要注意要與法律相結合,又要考慮道德觀念,在此基礎上,對穩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公平原則倫理的發展歷程
“公平”這一原則從發展以來備受世人的推崇與追捧。在國際中,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對公平原則的定義不同,因為東、西方文化背景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對國民的要求水平也各不相同。公平原則在中國發展中被定義為平均的分配原則,對國民各方面分配要求平等,而西方國家則把公平的原則定義為個人的付出與收獲應成正比,更主張個人能力。在時代不斷變遷西方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國家經濟不斷的在發展,西方國家公民開始進一步追求享有平等權利,平等權利的主要主張就是自由平等 。18世紀60年代初,西方工業革命全面爆發,在工業革命爆發影響下,很多國家的國際利益遭受到了嚴峻的沖突,在這一時期西方學者表明,應當借助當下正當的社會的制度來追求新形勢下的公平原則,在合理的保障了人民利益的情況下,進行不同階層的人民利益的維護。
二、民法公平原則的內涵
民法公平原則的內涵主要定義就是在人民主體財產和人身關系以及人際之間關系出現不平等現象時,通過法律條例進行相對應的法律調整規范,在進行人際間的利益權責時,應該通過公平原則進行調解。民法公平原則主要強調的是合理的分配權責,在人民進行民事活動出現糾紛時,作為權衡的觀念為人們提供一個公平的價值觀理念,這是公平原則作為平衡分配中的標準準則。
三、民法公平原則的表現
民法公平原則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首先是人們經常說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的含義就是人民在民事主體法律地位中要人人平等,在平等中實現公平體現的前提條件。其次是合理的進行公平的分配,在社會具有競爭性的條件下,在遇到紛爭糾紛時,要對當事人進行公平的對待,采取一視同仁的處理方式,做到對每個當事人都平等對待 。每個人的起點都是相同的,對當事人在權利義務上面進行合理的分配,讓人民在承擔責任付出義務的同時給予其同等的權利。再次是交換間的公平,交換公平就是當事人在享受權利平等的同時應承擔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在承擔責任義務的基礎上達到群選擇的相對平衡原則,在考慮權益公平的基礎上,還應多考慮外部條件的公平,讓當事人處于自愿的、無欺詐的、無逼迫的條件下進行責任的承擔。最后是矯正公平,在當事人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其在公平交換中是否得到了不平等的對待,在了解情況下進行法律介入,通過法律介入來進調節,使調節后的公平能符合人們生活中的倫理道德。
四、民法公平原則產生的倫理基礎
民法公平原則產生的倫理基礎不是靠純粹的理論進行構架的,任何一條理念也是需要經過時間和人們的實踐進行維護的,需要符合人類的基本構架思維模式與理性思考的特質。民法公平原則分為幾個方面:第一,法律的理性追求和法理的最高倫理價值追求的具體表現手法就是公平,公平也是自然定率法和社會法的終極價值追求 。正義論的作者羅爾斯在創作正義論時提出過關于公平的正義原理,他主張公平是正義的另外一種展現形式,首先要提倡人民群眾在平等的狀態下接受平等自由的原則,人們群眾要明確了解其中關系,使人民群眾關于善的觀念與行為和正義的原則相結合。第二,正義原則的最基本作用就會作用于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生息,同時,也是人民人格自由和人民自由發展理念的外在顯示,是人類生存意識的外在表現。人們在基本的公正對待和尊重要求之外,仍然需要擁有對生活平等、言論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公平體現的年代久遠,早在古代時期就得以體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論述情況,“不患貧而患不安”這正是人民對公平與正義的觀點渴求。第三,當今社會具有多樣性和多變性,不同層次的人需要的公平也不同,公平對人類的生活起到了高度的倫理性關懷意義,公平原則的主要特點就是可以一定意義上滿足大眾各個層面人類的需要。第四,社會經濟發展和整體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公平原則,在社會生活中,多樣化多方面的元素眾多,國家還沒有出臺有關生活的公平法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人們道德理念的認同,大家心里對公平都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集合小力量展現社會和諧的大力量,是我國公民原則的表現所在。
五、公平原則對國外民法的影響
(一)法國民法典中的公平原則
在法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習慣漸漸替代了成文法規,個人人身自由主要是依靠社會組織來維護的。法國的民法典是現代民法的基礎開端,根本實質就是在法國習慣法的影響下,和在自然法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種法律,民法典的存在方式不作用于宗教,有高度的個人自治思想和原則 。在自然法和習慣法相結合演變出的自然法律制度,實質上就是由倫理意義決定的。當下,多數人會認為法國的民法典受到了羅馬法的影響,這是不正當的觀點,現實生活中民典法是羅馬法律和民族習慣法的結合產物。
(二)公平原則在歐美普法中的體現
公平原則不僅適用于社會注意國家的法律建設,在歐美國家的法律建設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國際周知,英美國家的法律主要構成法為普通法。在英國發展前,通過曾經的亨利二世改革來確定了普通法,并對普通法進行了高度的重視。在改革后普通法具有很多特點,首先,普通法仍然具有傳統習慣法的基本準則,是理論和實踐長期發展相結合的法律體系。其次,普通法院通過執行普通法的相關規則來進行民事判案,在法院司法體系中的發展逐漸豐富起來,大力的推動了司法活動的積極性和作用性。最后,習慣法作用于法官斷案時期,通過整理和結合將其精準的表達出來。
(三)公平原則以民法作為主要使用對象
普通法在美國的順利開展和使用不是偶然現象,因為其本身具有能解決當下美國社會的問題,能為國家發展起到的一定的作用。在歐美國家,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法律不僅僅是普通法,還有衡平法也具有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還把公平公正作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判斷標準。“衡平法”中,衡平的主要含意就是公平,公正,通過衡平法展現了法律和道德間的差異性和區別性。在法院解決訴訟爭端時,要根據公平原則對當事人進行裁決,有些案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其涉及范圍已經超過了法律的明文規定內容,這種情況下法院要正確的運用公平原則,在公平原則的運用下合理解決糾紛問題。公平原則作用于國際中的各個國家,并在使用過程中將民法作為主要參考對象。
六、公平原則對我國古代民法的影響
(一)古代禮數思想中的公平原則
我國在制定法律時,充分的考慮到了國家特色、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因素,考慮這些因素的原因在于我國“重農抑商”的思想,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工業長期處于發展低潮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宗教自然的成為了政府統治的工具。在過去封建社會里,統治者看到了人民群眾生活在互相尊重,社會和諧的環境中,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肩負著責任和義務,通過這一現象,制定了“禮樂”制度,并利用禮樂制度長期進行社會統治和進行法律發揮。禮樂制度中,“禮”不具有獨立性,其屬于非形式法律,所以導致封建社會統治者的裁決命令和法律規定無法區分,經常是混淆使用的。
(二)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古代禮法
在魏晉南北朝以后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逐漸晉升為中國法律的制裁手段,其主要變現時期就是隋唐時期。針對這一情況外國研究學者發表了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伏爾泰認為,中國封建統治者在治理國家過程中,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是一種正確的行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著重從習慣、倫理、禮儀方面進行對人的約束與探究,封建統治者利用這一特點來促進社會文明發展,告別了宗教約束,一定意義上加強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孟德斯鳩認為,中國封建統治者合理的將法律和立法結合的同時將利益和宗教也進行了合理的結合,因此,國家所有法律體系均建立在公平的道德體系上,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也是遵循這一道德法律體系進行治國安邦,從而加快封建時代的法律發展。中國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中國禮教思想能傳承下來,主要的特點就是其本身具有的判斷性能夠規范公民的手段,使社會處處充滿公平,公正的風氣。
七、公平原則對我國現在民法制定的影響
(一)將公平原則的倫理意義作為民法立法的指導思想
公平原則下的倫理意義對民事立法的主要影響可通過道德倫理來完成,法律不光是全人類擁有的精神產物,同時也是物質生產方式的具體表現。倫理意義應用在我國法制中,道德和倫理規范是我國法律制定的基礎,在建立過程中為法律提供指導核心思想。在法律標準中,不管是民法,各種法律法規都應明確立法者對善惡的評判標準,在根據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前提下進行法律建設,在不斷建設的同時逐漸加強公平公正思想,在民法實施過程中,要堅決履行公平公正原則和道德倫理原則,將公共利益作為首要考慮因素,要加強法律的信譽度和民眾滿意度 。
(二)公平原則將更適合未來我國民法立法的價值取向
改革開放后,我國法律法規在發展中不斷的在完善,過去無法律,無規章制度的時代已經淹沒在法律發展的進程中。在民法立法過程中,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習慣的繼承,要充分從群眾生活中考慮傳統習慣的影響。要做到將公平原則合理的應用到民法立法中去,在對人民生活提供保證的同時使民法在價值取向在實際運用中更加明確。
八、結論
公平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任何一個歷史發展時期都具有當時社會的法律特點,但是所有的法律的共同點就是都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脫離社會習慣和傳統道德建立起的民法,已經脫離了人民的生活環境,根本無法合理從本質上解決人們問題的法律,這種法律不具有長久性和穩定性,更不具備民法具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樣的法律注定成為時代進步淘汰的產物。
注釋:
黃婷婷.公平原則的倫理意義對民法的影響分析.法制與社會.2015,9(7).7-8.
馬黎.民法目的性價值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2.
吳曉靜.民事法律關系網絡論.西南政法大學.2008.
王德華.民法基本原則及其適用研究.湘潭大學.2005.
黃明耀.民法適用基本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