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吉蕊蕊 黃勝
摘 要 回族習慣法是伊斯蘭教法與漢族文化不斷碰撞融合的產物,至今仍在回族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研究回族民族特色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鍵詞 回族 婚姻習慣法 伊斯蘭教法
作者簡介:李倩、吉蕊蕊、黃勝,西藏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51
回族習慣法源于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自唐朝大食人來華貿易,伊斯蘭教法開始傳入中國。在隨后的一千多年間,伊斯蘭教法在保持其“敬主愛人”的核心價值觀不變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與各個時代的中國主流文化和其他少數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獲得了獨立生存的空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回族習慣法。可以說,回族習慣法是伊斯蘭教法在中國本土化的成果,它獨立于國家制定法之外,是回族群眾自發、自律的規范,調整著回族群眾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包括宗教信仰習慣法、刑事習慣法、民事習慣法、飲食習慣法和喪葬習慣法。
回族習慣法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伊斯蘭教精神、原則和教規的直接引用和具體體現,主要來源于《古蘭經》和《圣訓》,婚姻習慣法中的許多規定也都是伊斯蘭教教義的具體體現 。
一、基本原則
(一)民族內婚
回族婚姻的首要條件是男女雙方都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這主要是基于回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回族提倡、鼓勵非近親的回族社會成員之間建立婚姻關系,對于與其他民族的通婚,尤其是與非穆斯林民族建立婚姻關系,持審慎態度,一般不主張、不鼓勵。一旦違反,不僅婚姻關系得不到承認還會被家族驅逐。《古蘭經》中說:“你們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婦女,直到她們信道。已信道的奴婢,的確勝過以物配主的婦女,即使她使你們愛慕她。你們不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以物配主的男人,直到他們信道。己信道的奴仆,勝過以物配主的男人,即使他使你們愛慕他”。這句話是說,如果婚配的對象不是伊斯蘭教信徒,那么他(她)們還不如信仰伊斯蘭教的奴仆或者奴隸適合結婚;不能同非穆斯林者通婚,除非其皈依伊斯蘭教。因為按照伊斯蘭教法的觀點,夫妻雙方的信仰一致是婚姻和諧的關鍵,有共同信仰的人本來就是朋友了,生活習慣一致可以減少摩擦。
(二)平等通婚
回族習慣法對結婚男女雙方平等的論述也直接源于《古蘭經》和《圣訓》。《古蘭經》中說:“在真主看來,你們中最尊貴者,是你們中最敬畏者。” 伊斯蘭教確立了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為基礎的博愛、寬容、人道、不分門第、性別、年齡、貴賤而平等的原則。婚姻關系的建立也遵循此原則,不分門第貴賤,平等視之。結婚是一項神圣的行為,未婚男女和家中善良的奴婢相結合也是良緣。
(三)婚姻自主
伊斯蘭教認為,男女雙方自愿承諾相守是一樁美滿婚姻成立的前提要件。所以伊斯蘭教法規定,穆斯林男女都享有婚姻自主權,在信仰一致的前提下,可以自由、自主、自愿地選擇婚配對象,不受他人的支配。在此基礎上,伊斯蘭教法為了更好的維護女性的權益,特別強調了婦女的婚姻自主權,《圣訓》中說:“在沒獲得姑娘的許可之前,不能婚娶她;未獲寡婦的同意之前,也不能婚娶她;不論是處女或者寡婦,沒有本人的許可,他人不得擅自做主為其締結婚約。”這與我國婚姻法中的自愿原則相一致,《婚姻法》第五條規定 :“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愿,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四)鼓勵結婚
伊斯蘭教義將適齡男女進行婚配、繁衍后代視為“圣行”,是真主對穆斯林的命令,穆斯林必須向真主履行的義務,因此回族鼓勵適齡男女婚嫁,堅決反對不婚的單身主義。回族人把結婚視為人生的“瓦直卜”,是 “遜乃”,意即結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是一件高尚、純潔 、神圣的事情 。《古蘭經》中說:“真主以你們的同類做你們的妻子,又為你們從妻子創造兒孫,真主還以佳美的食物供給你們,難道他們信仰虛妄,而辜負主恩嗎?”先知穆罕默德也曾說過:“結婚是我的道路,不力行者,不是我的教生。你們應當婚嫁,不要學基督徒那樣出家修行。”可見結婚嫁娶,生兒育女,延續子嗣是回族大力提倡的。
二、締結婚姻
(一)結婚年齡
回族習慣法中對結婚年齡并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因此,回族早婚現象十分嚴重。我國《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 回族的結婚年齡普遍低于上述規定,其中以女性早婚更為嚴重,女子15或者16歲結婚是很普遍的現象,甚至有的地方十二三歲的女孩就已經訂婚或者出嫁。
(二)禁止近親結婚
回族婚姻習慣法也嚴禁近親結婚, 根據《古蘭經 》的規定,男子禁止與下列女性近親屬締結婚姻:“真主嚴禁你們娶你們的母親、女兒、姐妹、姑母、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姐妹、岳母,以及你們所撫育的繼女,即你們曾與她們的母親同房的, 如果你們與她們的母親沒有同房,那么,你們無妨娶她們。真主還嚴禁你們娶你們親生兒子的媳婦,和同時娶兩姐妹。” 這條伊斯蘭古訓,明確了禁止結婚的對象和可以結婚的情形,既可以保障后代的健康,防止近親結婚的危害,也預防了亂倫情況的發生和家庭的破裂,保證家庭的和睦與穩定。
(三)締結婚姻程序
根據回族婚姻習慣法,婚姻的成立必須舉行特定的宗教儀式。除結婚的男女雙方及親朋好友外,要有主婚人、證婚人,要請阿訇念“尼卡合”(俗稱“喜經”),寫“伊扎布”,不經過這一特定宗教程序的婚姻則被認為是非法的,得不到親朋好友的認可。
結婚儀式要經過以下幾道主要程序:
1.驗家道。即在星期五主麻日,女方的直系親屬三到五人到男方家去看經濟條件和家教家風。
2.訂親,也叫說色倆目,定茶。定茶一般也選在星期五主麻日,表示這門婚姻大事已經定下。
3.插花,也叫“麥哈爾”。是指女方喝了“定親茶”以后,媒人根據女方的需要,由男方下一定的聘金,伊斯蘭教主張男女結婚時男方要給予女方合理的聘禮,否則婚姻不能生效。
4.迎娶。邀請當地的阿訇舉行證婚儀式,用阿拉伯語寫“伊扎布”,即回族的結婚證書,并念“尼卡哈”,以“安拉”的名義證實雙方的婚姻是合法的。
5.撒喜。證婚儀式結束之后,阿訇、媒人及家長們將早已準備好的棗子、糖果、核桃、果子撒向新郎新娘,表示感謝真主賜給良緣,祝福早生貴子。
三、婚姻形式
回族習慣法實行一夫一妻制和有條件的一夫多妻制。《古蘭經》規定:“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對待孤兒, 那么, 你們可以擇娶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三妻、四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們,那么,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一個回族男子娶多個妻子的條件是:這個回族男子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能夠養活眾多妻兒,并且保證能夠公平地善待每一位妻子和子女。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還是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回族對一夫多妻沒有絕對的禁止,因此解放前的回族聚居區一夫多妻現象十分普遍,甚至被認為是一項合法的基本規范。新中國成立后嚴厲禁止一夫多妻,提倡一夫一妻制度,完全杜絕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
四、離婚
回族習慣法法雖然允許離婚, 但要求人們必須以嚴謹慎重的態度對待結婚這一“圣行”,尤其不能草率離婚,不到迫不得已、非離不可的情況下一般都不主張離婚。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經說過:“離婚是一項在真主規定的所有合法事物中最令人厭惡的事情。”離婚的婦女必須遵守“守制期”的規定,將這段時間作為是否立即解除婚姻關系的觀察期,用以確定女方是否懷孕或男女雙方是否有和好的可能。
若是男方主動提出的離婚,《古蘭經》規定:“凡被休的婦女,都應該得到一份照例的離儀,這是敬畏的人應盡的義務。” “離儀”是一種經濟補償,使得被離婚女性作為弱者在經濟上獲得一定的保障。若是妻子主動提出的離婚,經夫家同意后,需用聘禮作為給夫家的補償;若是夫妻雙方共同提出的離婚,妻子照例分得一部分財產即可。對于離婚,一般是先由雙方親戚或者阿訇進行調解,爭取和解,這與我國《婚姻法》對于離婚案件先調解的宗旨不謀而合;調解不了,就達成離婚協議;最后實在解決不了,才會訴諸法院。
五、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回族傳統的婚姻習慣法也在不斷調整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回族社區日益開放,越來越多的回族青年走出自治區,在全國各地工作學習,回族婚姻習慣法也因此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教育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回族青年自覺遵守國家法律,重視婚姻在國家法上的效力,會先領取結婚證,取得國家法律的認可再舉辦結婚儀式,因此回族早婚現象有逐漸減少的趨勢;民族內婚的原則也逐漸被打破,回族家庭與非穆斯林家庭通婚也有增多的趨勢,甚至非穆斯林一方沒有皈依伊斯蘭教的現象也很常見;最后,離婚后的“守制期”制度也正走向消亡,夫妻雙方在民政局辦理了離婚手續后就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再婚,無需再遵守4個月零10日的“守制期”。同時,一些具有回族民族特色,飽含民族信仰的道德標準和宗教儀式仍舊在傳承等等。這些變化反映了傳統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相互包容的趨勢。
一個完整的現代意義國家的法律應是制定法與習慣法的統一。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有沖突的一面,也有很多內容與現代法治精神不謀而合,如締結婚姻時的自愿原則,離婚前的調解制度,禁止近親結婚的規定等,這些內容的存在意味著少數民族習慣法不會輕易地被時代的浪潮所吞沒。我們不能過分強調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的沖突,而忽略了它與國家法的契合,因為這個契合點恰恰是兩者沖突解決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馬堅譯.古蘭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康有璽譯.布哈里圣訓實錄全集.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
[3]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