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的法治建設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更應該重點關注本土資源。在傳統的藏族社會中,西藏地區的藏族習慣法發展的最為全面,內涵也最為豐富。本文將研究視角集中于西藏地區,通過對西藏自治區“三市四地”的調研,對其習慣法的含義、淵源、內容、傳統特征及現實意義進行理論分析,進而宏觀過渡到整個藏區的習慣法的現代轉型途徑。
關鍵詞 依法治藏 藏族 習慣法 轉型研究
基金項目:西藏大學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養項目,項目編號:2015-GPS-057。
作者簡介:許貝,西藏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地方法治建設、民族法文化。
中圖分類號:D92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52
一、“依法治藏”背景下,藏族習慣法轉型機理分析
(一)“依法治藏”背景下,研究藏族習慣法轉型的現實意義
fvr
(二)“依法治藏”背景下,研究藏族習慣法轉型的應用價值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作為依法治國的一部分,依法治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依法治藏是依法治國方略在民族地區的具體體現,而藏族習慣法的轉型則是依法治藏的重要基礎。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從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藏地區的法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藏族習慣法轉型的途徑和方式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首先,推動藏族習慣法與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機契合,緩和習慣法與國家法的沖突。雖然國家已經明文廢除了習慣法的存在,但是習慣法作為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觀念,不會因此而“銷聲匿跡”。西藏居于我國的西南邊陲,海拔較高,交通不便,民族因素何宗教因素錯綜復雜,故而藏民族的日常糾紛仍然以傳統習慣法調解為主。
其次,促進藏區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與藏區和諧社會的構建。舊西藏的經濟模式屬于封建農奴制的莊園經濟,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現階段,黨中央提出環環相扣的“四個全面”的發展目標,藏族習慣法的轉型可以從制度層面加速西藏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從根本上改變舊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而促進藏區和諧社會的構建。
再次,弘揚藏族優秀的傳統法文化,民族地區法制建設服務。藏族習慣法對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特別是民族地區的法制建設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積極作用主要有:環境法規對于生態的保護;民事法規有利于和諧的生活秩序;刑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權。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忽視婦女的權利保障;賠命價,賠血價對刑法的統一性造成損害等,藏區的法制建設必須考慮習慣法的雙面作用,從而科學的批判吸收。
最后,有利于民族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解決,保障社會穩定。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西藏地區由于歷史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錯綜復雜,歷來是“三股勢力”活動猖獗的場所。因而藏區的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解決機制,必須要考慮習慣法的彈性作用,發揮習慣法的影響力。
二、“依法治藏”背景下,研究藏族習慣法轉型的路徑分析
(一)發展西藏自治區的市場經濟是藏族習慣法轉型的根本途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偉大的理論創新,克服了以往計劃經濟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缺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經典的表述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的作用和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但就中國目前的市場化程度而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市場經濟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一帶,而集中在內陸、邊疆的“老少邊窮”地區的市場化程度較為低下。就西藏自治區而言,自1965年成立以來,農牧民的經濟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為西藏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歡欣鼓舞的同時,橫向比較看來,西藏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不難發現,目前西藏廣大農牧區仍處于整體性的相對貧困狀態。 西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遺留、政治問題等因素的影響,無論從政治意義還是從經濟意義上說,西藏發展的難點和重點仍然是盡快實現農牧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多年以來西藏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地區扶貧的重點區域,所有產業領域的發展都得到中央政府財政的大力補貼。這種狀況存在直接導致了西藏難以形成規模化的市場甚至如今依然停留在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
習慣法作為一種觀念上層建筑與一定的經濟基礎相適應,存在千百年之久的藏族習慣法除了法文化自身的獨立因素之外,更多的依賴于經濟模式而存在。故此,筆者認為藏族習慣法轉型的根本途徑就在于轉變西藏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具體而言:一方面,發展西藏傳統手工業與特色產業。西藏的傳統產業如氆氌、藏式地毯、唐卡繪畫、保健醫藥、高原牧業等產業模式,是保障資源環境保護前提下西藏探索持續發展的良性路子。西藏地廣人稀的居住格局,決定了西藏難以依靠勞動力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畜牧業是西藏傳統的支柱產業,藏民族日常使用的酥油、奶渣都是牦牛奶制品。但西藏畜牧業發展的產業格局存在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缺陷,未能形成規模化的產業格局。十三五期間,西藏應該加大對傳統產業市場化發展的投入力度,依靠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帶動西藏經濟的市場化水平。
此外,大力發展旅游業是提升西藏傳統經濟發展格局的另一重要舉措。旅游業被視為“綠色產業”,具有投入小、回報率高的優勢。西藏旅游資源豐富,原始神秘的宗教文化、鬼斧天工的自然景觀、獨特豐富的民族文化都是西藏旅游業發展的不竭資源。旅游業的發展還會帶動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產業的一條龍發展。大力發展旅游業將直接帶動西藏的市場經濟化發展。
(二)努力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是藏族習慣法轉型的基本途徑
藏民族幾乎是一個全民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藏傳佛教的普世觀念在藏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根深蒂固。我國憲法保障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但在今天維穩的大環境下,有些官員談宗教色變,認為宗教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筆者對此持反對的觀點。在法律自身的歷史發展中,宗教具有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藏族習慣法就是藏傳佛教的習慣法,“賠命價”習慣法就是藏傳佛教靈魂不滅、來世輪回的直接反應。在依法治教應該成為依法治藏的題中應有之義。積極引導藏傳佛教參加社會各項事業是促進藏族習慣法轉型的基本途徑。歷史發展到今天,包括宗教在內的任何團體都不可能與世隔絕而獲得自在的發展。只有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對社會做出貢獻,帶能得到社會的認可獲得較快的發展。藏傳佛教可以憑借在藏醫學方面的優勢發揚光大藏醫學,開展疾病診療活動、減輕藏區群眾的病苦;藏傳佛教可以依托自己強大的知識團體,開展各種培訓活動、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服務于社會;藏傳佛教應該把自己經營寺院經濟成功的經驗傳授于正在走向市場經濟道路的藏區群眾,使其具備競爭意識、開拓意識;藏傳佛教應該從事一些慈善事業,如捐建希望小學,進行道路建設,造福當地人民等等。
(三)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的“法律”化程度是藏族習慣法轉型的重要途徑
第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要性。人民調解制度是中國民間調解的優良傳統與黨解決矛盾的基本原則相融合的產物,它的成長與發展過程經歷了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是現今司法制度妥善解決矛盾糾紛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人民調解制度在妥善解決基層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秩序,實現基層群眾自治與民主都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隨著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各種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的協調也變的愈加困難,西藏地區的矛盾糾紛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草山糾紛不斷,蟲草糾紛等矛盾層出不窮。因此,新形勢下西藏的人民調解工作顯得更為重要。
第二,規范人民調解工作,依法保障權利的實現。人民調解工作的有序開展必須遵從法治的原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照合法的程序進行。要建立并健全民間糾紛的預防解決機制和防止民間糾紛激化機制,將工作的重點放在調解草山糾紛、群體性時間、涉訴上訪等事件。人民調解制度的工作范圍是民事糾紛,故而,應當嚴格禁止將殺人、盜竊、強奸、搶劫等刑事犯罪納入人民調解范圍當中。人民調解委員會如果遇到上述類型的刑事案件,要及時轉移到公安機關依法理。人民調解委員會對于殺人、傷害、強奸等刑事案件做出的調解書,人民法院應該拒絕承認其效力,以便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人民調解委員會在調解糾紛的過程中,在保證國家法治統一原則的前提下,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選擇性適用藏族習慣法或國家法。并且,盡量適用藏族習慣法來處理糾紛、化解矛盾,以此增強藏族人民對人民調解工作的信任感與親和力,以便增強調解協議的執行力。
三、結語
藏族習慣法轉型的基本目標是以人為中心,與西藏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協調,以理性化為根本,與現代法治精神相契合。以人為本表現出了法治的終極目標,法律的理性主義就是法律的現代性體現,“法的現代性問題實際上也就是理性的問題,或者說是理性化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問題”。 由于當代藏族社會與生成習慣法的藏族傳統社會已是天壤之別。所以,我們應該用馬克思主義的法學觀點對藏族習慣法進行“解剖”,廢除那些封建落后的、愚昧的、非科學的與當今社會不相適應的原始性成分,摒棄那些帶有宗教愚昧主義與封建神權色彩的成分,結合西藏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總目標為藍本,對藏族習慣法進行批判的繼承,把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人民發展的有益成分吸收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來,變成切合西藏社會發展實際水平、符合藏族人民價值取向,使人民可以接受的法律、法規,進而使藏族習慣法成為堅持以人為本、理性化、與西藏社會的發展相協調、與現代法治相契合的現代習慣法。
注釋:
張鳳霞.市場經濟條件下西藏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6.
呂志祥.藏族習慣法及其轉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231.
葛洪義.法律與理性——法的現代性問題解讀.法律出版社.2001.6.
參考文獻:
[1]王春勇.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積極意義之再認知.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