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死刑存廢之爭激烈而又持久。隨著國際社會的不斷發展,死刑制度慢慢地走向消亡是大勢所趨。然而,如果要在中國徹底廢除死刑,就必須密切聯系中國國情、社情、民情。本文以死刑限制論的立場,從死刑的起源演變角度出發,闡述死刑的存廢之爭,通過對死刑制度在中國何去何從問題的思考,試圖為我國死刑制度的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死刑存廢 死刑限制論 改革 評議
作者簡介:王平,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綜合科科員。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55
死刑的演進歷程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氣脈相通。可以說,人類自從進化到具有生命意識的那天開始,就同時被賦予了結束他人生命的沖動。幾個世紀以前,意大利著名學者貝卡利亞首次提出死刑制度存在正當性的疑問后,他就啟發著我們不斷地思考。然而,在中國刑法學界和司法實踐領域,死刑存廢的問題依舊常議常新。
一、死刑的概述
(一)死刑制度的起源
死刑,又稱作極刑,顧名思義,即剝奪他人生命權利的一種最為殘酷的刑罰,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存在人類祭祀文明的史前時代。當人類由氏族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建立了國家機器,制定了法律規范,社會紛爭就開始由專門的司法機關進行解決。統治階級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制定和頒布了刑事法律,把那些侵犯其統治集團利益的反抗行為認定為犯罪并給予懲罰,甚至剝奪反抗者的生命,死刑便作為一種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刑罰方法而被廣泛的使用和延續下來。從成文法的發展歷史來分析,《漢謨拉比法典》中記載著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化的死刑制度。這部法典中有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古老規定。馬克思、恩格斯曾對此現象進行過經典的評述,他們認為,今日的死刑制度仍是在延續著同態復仇的古老傳統,我們今天只不過展現出的是一種較為文明的形式。
(二)死刑制度的演變及現狀
隨著歐洲啟蒙運動的蓬勃發展,人文主義思潮影響的進一步擴大,罪刑法定、罪刑等價、刑罰人道等刑法基本理念、原則的孕育成熟,使得死刑制度慢慢向本質研究的方向轉化。二戰之后,隨著國際人權主義、人道主義和國際特赦組織的興起與發展,死刑制度的限制與廢除已被《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歐洲人權公約》等越來越多的國際和區際法律文件所認可,限制與廢除死刑制度的運動在各國也蓬勃的開展起來。直至今日,有超過2/3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在法律上和事實上廢除了死刑。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死刑最終會拖著它歷史沉重的腳步走出人類的文明王國。
(三)在我國目前的刑罰制度體系中,死刑條款的數目仍然相對較多
但嚴格控制和逐步減少死刑,一直是我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刑事政策。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了死刑的核準權;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明確廢止了13個經濟型非暴力犯罪的死刑,該修正案又規定了75 歲以上犯罪的人不能被判處死刑(除非以特別殘忍的手段致人死亡的);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又明確廢除了9個死刑罪名,進一步提高了對死緩罪犯執行死刑的門檻。可見,中國在推動國際人權主義的發展、借鑒國際社會的先進經驗、深入探索死刑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積極不懈的努力。
二、死刑存廢之爭
作為一種嚴厲的刑罰,死刑的實施在震懾罪犯、實現公正、維護統治秩序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確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死刑剝奪的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最為寶貴的權利——生命權,所以,按照西方傳統的社會契約理論和宗教道德觀念的說法,人生而平等,沒有誰能奪走我們的生命。同時,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死刑制度殘酷野蠻缺乏人道主義精神、已執行的錯判死刑案件具有不可挽回性、死刑的威懾作用不具有普適性、死刑制度的實施有時會產生阻礙社會的發展甚至會產生導民為惡的副作用等特點。
(一)中國學者關于死刑存廢的不同主張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中國刑法學研究領域有關死刑制度的研究中,分化并形成了“死刑限制論”、“死刑慎用論”、“死刑擴張論”三派學說。 但可以肯定的是,三派學者的學術觀點和思想主張均以中國現階段應存置死刑為前提,并著重關注了死刑的適用范圍。經過死刑“主限論”與“主擴論”的論爭,“死刑限制論”已經被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廣泛的接受和認同。目前,刑法學術領域存在并不斷發展著三種主要的觀點:一是“限制死刑并在遠期廢除死刑”,獲得多數學者的支持;二是“死刑立即廢止論”,這種觀點僅被中國少數學者接受和認同;三是 “死刑有限存在論”,其核心主張是在承認死刑制度正當性的基礎上,在一定的時期內保留特定犯罪的死刑。
(二)中國目前對于死刑問題的主流觀點
時至今日,我國刑法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普遍認為基于當前的國內形勢和各方面的因素,尚不存在立即全面廢止死刑的條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死刑限制理論”。因此,在堅持“少殺、慎刑”和“寬嚴相濟”的基礎上保留死刑,并嚴格限制死刑的執行,必將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刑事政策,在中國廢止死刑需要堅持穩中求進,既要有條理,更要講方法。
三、死刑存廢在中國何去何從
我國重刑主義歷史傳統悠久,再加上我國目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文化發展水平還不是很發達的基本國情,廢除死刑的諸多條件尚不成熟,況且現有的民意基礎也不足以支持死刑的廢除。所以說,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死刑制度在一定時期內存在,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死刑制度在中國廢除尚需時日。
(一)死刑制度廢除的初步構想
在中國,有些主張廢除死刑的學者提出了“三步走戰略方案”:第一步,先對非暴力型死刑犯罪的法律條文進行全面廢除;第二步,適時廢止非致命性暴力型死刑犯罪的法律條文;第三步,當物質物文化水平高度發達、全民道德素質有了全面提升,開始由事實上廢止死刑向法律上廢止死刑過渡。這個“三步走戰略方案”為我國死刑制度的廢除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然而,要在中國全面廢止死刑,還要依賴于物質文化的高度發展、立法態度上的巨大的轉變、廣大民眾對于嚴重刑事犯罪強烈報應觀念的弱化以及國際社會和各國的共同努力。
(二)死刑制度在適用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目前在適用死刑制度上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
首先,法律上有關死刑限制性適用條款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嚴格的執行。
其次,法官的經驗理性差異、地域性司法差異等各種因素影響著死刑的判決,并且死刑的執行標準不夠統一。
再次,死刑緩期執行、減刑以及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健全。
最后,在我國的司法實踐過程中,一些嚴重刑事犯罪案件判決的做出有時會受到民眾畸形輿論的導向和社會媒體不公正報道的影響。
四、我國死刑制度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正確的刑事政策并嚴格限制適用死刑罪名
制定正確的刑事政策,防止死刑的濫用;堅持審慎適用死刑的態度,“少殺、慎殺”,努力做到從源頭上杜絕和減少死刑犯罪的發生;要堅決避免對死刑的“迷信”,并要根據中國社會的實際發展階段和物質文化發展水平,逐步實施廢除死刑的“三步走戰略方案”,進一步消減死刑罪名;通過提高立法技術,科學合理地設計死刑條款,大力推進我國死刑制度的改革。
(二)改革刑罰方法并調整刑罰結構
建議逐步設立終身監禁刑,取代“死緩”制度,克服死刑與死緩之間司法適用落差過大的弊病,使終身監禁刑成為取代死刑的一種嚴厲的刑罰;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通常不應當輕易減刑,確有重大立功等特殊原因需要被減刑或者假釋的,最低執行刑期也應當被實際關押25年,與此相適應,要合理地提升有期徒刑刑期執行的上限;要重視適用罰金刑和沒收財產刑,對于犯罪情形不是十分嚴重的犯罪分子,對犯罪分子進行有效的經濟制裁,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犯罪懲治和預防效果。
(三)完善死刑復核制度并統一適用標準
首先,建議改革死刑復核機構。建議在全國范圍內設置若干死刑復核區,并派遣巡回復核小組復核轄區內的死刑案件;建議在全國設立若干最高人民法院分院,專門負責審理死刑復核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專門的死刑復核審判組織,并專職負責死刑案件的復核。
其次,審判程序需進一步改革。調整、改革死刑復核審判組織機構,推動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的改革;建議設立與最高人民法院全體審判委員會并列的死刑復核案件審判委員會,或者在最高人民法院全體審判委員會中設立死刑案件復核工作審查組;改進審案模式,將書面審理轉變為有條件的直接開庭審理,并全面審查案件的事實、證據和法律規定;建立一套完整的死刑復核程序證據證明制度,排除合理懷疑。
最后,完善死刑保障制度,統一適用標準。為防止死刑復核案件久拖不決,要提高死刑復核效率;同時要完善對被宣告死刑被告人的刑事辯護和申訴權的保障機制。
(四)加強檢察院的監督作用并推動執行程序人道化
檢察院要從法律監督作用的角度出發,嚴格監督死刑審理、復核、減刑以及死刑執行等程序,對于違反程序和法律的行為及時提出糾正意見,切實加強法律制約作用。積極創造條件,進一步推動死刑執行程序的人道化,要逐步推廣以注射的方式執行死刑,必須徹底禁止殺人示眾的不文明做法;做好死刑執行前通知被執行人家屬、律師的工作,如果死刑犯臨刑前提出與家人見最后一面,應當準許;在執行死刑時,如遇到罪犯臨場喊冤、發現判決可能有誤或者罪犯表示要交代重大問題或揭發他人重大罪行時,必須按照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停止執行死刑,并將有關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經認真審查,在停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后,經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次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后,才能執行;基于保障人權的考慮,還應當特別謹慎地對待死刑犯的器官移植問題。
注釋:
趙秉志主編.死刑改革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7.198.
崔敏.死刑考論——歷史、現實、未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