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 劉菁楠
摘 要 未成年嫌疑人初入社會,可塑性大,良好的幫教矯正措施能夠幫助其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以及給家庭、社會造成的危害,并且為其重新回歸社會打下基礎?,F行法律法規對附條件不起訴的具體適用和流程進行了規范,但其中的監督考察機制尚存在著主體責任劃分不明晰、實踐操作性欠缺等問題。本文大膽引入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概念,試圖在社會生態系統視角下,對附條件不起訴監督考察制度及其具體模式進行思考和探討,提出運用社會生態系統資源對被附條件不起訴人進行矯正幫教,進而進行考察評價的制度架構設想。
關鍵詞 社會生態系統 附條件不起訴 監督考察 矯正幫教
作者簡介:楊蕊,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研究室主任;劉菁楠,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干部。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57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新刑事訴訟法中出現的全新制度,已實施有四年有余,其中有經驗也有缺憾。筆者結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引入社會生態系統相關原理,對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附條件不起訴監督考察制度提出初步設想。
一、社會生態系統理論——長于解析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獨特視角
使用該理論最基本的目標是評估和決定哪一個目標系統或子系統可以介入并帶來積極改變。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是系統理論的分支,其基本觀點是人存在于系統之中,并產生相互作用力的個體。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人的成長是個人環境常年交流的結果,不是單一的個體因素可以主導的,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中的映射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社會問題逐步凸顯,其中青少年違法犯罪尤為引人關注,學校、家庭、朋輩群體等在客觀環境因素對其影響較為突出。
學校、家庭、朋輩都會對青少年產生巨大影響。不完整的家庭使未成年人缺失應有的完整的教育模式,以至于這些未成年人心理失衡或個性畸形。作為一個群體,群體對個體的壓力會表現為順從行為。朋輩關系中更注重雙向溝通和交流,也有更多的互相幫助,并且把朋友忠誠看得較重。這也容易引發青少年的激情犯罪。
三、現階段附條件不起訴考察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和幫教工作中,相關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現象仍然明顯,綜合治理網絡尚未形成,對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幫教工作難以形成合力。
部分未成年人在犯罪時已經不適應學校環境,靠打零工或者朋友間接濟度日,缺乏約束和管教,進而走上犯罪道路。對于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人,其之前就讀的學校考慮對其他同學的影響很難再重新吸收其入學,加之工讀學校尚不普及,能夠繼續完成基本學業的少之又少。涉罪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用工單位不愿接收,仍然存在再犯罪隱患,學校及用工單位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矯正作用有待提高。
由于家庭生活和親友之間的親情和愛的聯結有所缺失,目前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中能夠與家庭進行良性互動的相對較少。一些家長雖然在子女犯罪之后悔恨萬分,但是早已喪失了對孩子的管控能力,在急躁情緒的影響下,可能會采取更為嚴厲的監護措施,反而容易激起罪錯未成年人的反感和對抗,或者由于缺乏心理調試方面的專業知識,不能對罪錯未成年人特殊使其較為強烈的心理需求給予恰當而及時的回應,導致監管效果不佳。
我國出臺了多部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意在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實踐操作中能夠落實到位的有限,加之網絡、媒體中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暴力、色情等宣傳仍然存在,在涉罪未成年人所在的社區中,仍然有不法分子對其進行有意滲透和無端滋擾,或者長期存在黃、賭、毒等不良行為,良好的文化氛圍以及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尚未形成。
目前附條件不起訴考察實施過程中,監督主體與考察主體均由檢察機關承擔,雖然能夠掌握被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人的第一手資料,但是由于職能范圍及人員限制,很難將工作做細、做實。對于轄區內居住地較為偏遠的涉罪未成年人,集中進行幫教或以遞交思想匯報的形式了解思想情況無形中增加嫌疑人家庭負擔。
四、社會生態系統視角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構建設想
(一)作為微觀系統的被附條件不起訴人
1.接受評估。對于被附條件不起訴人,應針對其個人系統、環境系統、刑事案件因素進行全面評估,包括收集其個人存在的問題與需求、對自身問題與需求的看法、出現問題行為的歷史、其家庭及其他環境帶來的影響、其與環境系統的互動情況、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原因、其對刑事案件的看法、環境系統在危急情況下的支持能力等信息。
2.內在改變。引導被附條件不起訴人厘清和反思自己成長經歷中的關鍵事件,探討他們的想法和選擇,以及每種選擇和行動帶來的后果,讓他們自己決定是否改變、如何改變。①從內因這一最重要的改變因素出發,改變其對問題的認知以及對法律的認知,進而改變其行為,切實悔過。
(二)作為中觀系統的輔助力量
1.家庭系統。家庭在青少年成長發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監護人對于涉罪未成年人的監管更為重要,要切實履行應盡義務。對于未成年人嫌疑人來講,不可能脫離家庭系統的介入而單獨依靠其他系統開展監督幫教。要調動所有家庭成員的積極性,分別引導每個成員產生想要改變的想法,并鼓勵他們將想法付諸行動。同時引導涉罪未成年人改變以往對家庭的看法,提升其對家庭的責任感。
2.學校系統。學校通過開展教學,以教師、學生等群體為聯絡紐帶共同推動學生進入早期社會化,而以教學內容為主要方式、以師生、同學關系為互動渠道的社會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