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現有法律規定,只要知道案件情況的當事人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都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審判實踐中,證人出庭作證率低,即使出庭作證也未必如實陳述,影響了法官辦案質量,無法實現案件的公平公正。本文旨在發掘我國民事訴訟實踐中證人出庭存在的問題,闡述證人出庭的重要性,分析其內在原因,并提出相應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 出庭率 虛假證言 權利保障 義務規范
作者簡介:項援,金華市婺城區人民法院。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60
證人證言作為訴訟的法定證據之一,在證據制度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證人作證應當出庭。然而,實踐中,證人出庭率極低,有時候即使出庭也不如實提供證據。此種畸形現象的存在,影響了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從而影響了案件的公正判決。
我國實踐中證人出庭作證率低的原因,立法缺陷是最根本的原因,僅對證人出庭的義務作了簡要規定,沒有對相應的權利保障和不出庭需承擔的責任后果進行問責,同時也沒有將義務與相應責任掛鉤,缺乏相應的威懾。
證人拒絕出庭作證,致使司法部門在辦案過程中調查工作的難度增加,影響到司法效率;證人作偽證,不但影響到最后案件的判決,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也使我國的司法公正蒙上了一層陰影。因此,本文擬從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現狀出發,分析其深層原因,并提出解決和完善的方案。
一、證人出庭作證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必要性
(一)公開審判制度的要求之一
證據公開是公開審判制度的要求之一。證人出庭則是證據公開的必要條件之一。反之,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而是采用書面證言材料,或者是各類語音視聽材料作為作證的依據,那么勢必不能保證證人能夠以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來進行作證的種種心理因素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法庭對證人作證是否出于自愿,是否被恐嚇、威脅,便很難判定,從而影響到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和可利用性。因此,只有在證人出庭的條件下,證人在法庭威嚴的威懾下所做的真實意識的感官,對雙方當事人的質詢所做的陳述才能更多得保證證人證言的可信力,真正地做到證人證據的公開。
(二)使言詞直接原則得到具體貫徹
即使經過庭審,法官也無法充分質證的傳來證言,辨別證言的真偽,且無法查清違法取證的事實,容易造成誤判而引發錯案,而通過出庭接受當庭質證,法官可以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對證人的質詢,在整個過程中,對證言的證明力作出科學的判斷。
(三)貫徹辯論原則的內在要求
只有證人出庭到場的情況下,雙方當事人才有對證人證言進行質詢的前提,才能進一步對證人證言進行辯駁,當事人和法官可以對證人證言進行當庭質問,從而在法庭上就能將證人的所做的感知逐步真實化,法官由此便可以做出對案件結果的正確判斷。如若證人不到庭,只采用書面或其他形式的證明方式來作證,那勢必使得雙方當事人當庭對證人進行質問流于一空,使辯論達不到一定的高度顯得空泛,也使法官根據證人證言來對案件的判斷的準確率下降,甚至影響到案件的最終判決。
二、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在我國民事訴訟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及內在因素
(一)具體表現
1.證人不愿意出庭作證
證人作證是有關單位和公民應盡的法律義務。實踐中,大多數證人并不愿意出庭作證,有的雖然出庭,但提供的證言并非關鍵或者與案件基本無關。根據資料顯示,自2004年開始,在山西、北京、內蒙、河北隨機選擇的五個基層法院在兩年內所有以判決方式結案的民事案卷中發現,在判決案件樣本共為1780個,其中證人到庭作證的案件為169個,證人出庭率只有9.4%。
2.雖出庭但提供的證言不客觀、真實
實踐中,由于受一方或雙方厲害當事人的干擾,證人出庭提供虛假證言的情形大量存在。這不利于法官公平、公正的審理案件,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干擾了訴訟秩序,不利于民事訴訟大環境的健康發展。
(二)現狀的原因分析
實踐中,證人出庭率極低,有的證人雖然出庭作證,但存在不少作假證、偽證的現象,糾其原因不難發現,其主要原因就是立法不夠完善,當今立法使證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脫節。
1.現行立法對證人義務的規定過于簡單
現行立法只對證人的義務做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沒有規定相應的擔責和處罰條款。這會使證人心理上無法重視,使得民事審判處于被動狀態,但又無有效的制約手段。
2.法律沒有規定保障性條款
在我國,打擊報復證人的現象還是比較突出的。法律在對證人以及證人親屬人身權利保護方面、在證人或其家屬受到人身傷害而引起的物質精神補償方面的立法是空缺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不但嚴重挫傷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也縱容了打擊報復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還有就是證人出庭所支付的費用及收益損失得不到應有的補償。證人出庭的大部分費用還是得證人自行負擔,這是極其不合理的。
出現上述情況,不能不說是立法的不完善,立法不但沒有保障性條款,更沒有對證人做假證、偽證的責任懲罰條款,這就使得證人作證制度的具體實踐帶來巨大難度。
三、完善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具體措施
分析以上原因,不難發現立法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現行立法規定的極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制約了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正常運行。再者,我國民眾對待證人出庭作證的主觀態度意識也是影響出庭作證制度的原因,下面就主要從立法層面以及公民意識層面來討論分析,提出如何才能有效解決并完善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一)立法層面的完善
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調動公民出庭作證的積極性,在讓其承擔義務的同時,也需要讓他們享有作證的權利。因此,我們可以從權利、義務方面來完善立法。
1.權利保障
一直以來,我國民事訴訟對證人的權利保護不重視,立法過于粗略,也無相應的司法解釋,對證人權利的規定過于籠統、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因為,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在立法上對證人權益保護方面作明確規定,具體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
(1)法律應規定相應的證人人身安保措施。證人出庭作證,是以有利于一方當事人而不利于另一方當事人的身份出現,因此極有可能受到不利方當事人庭下阻礙。立法可以規定在證人尚未受到侵害,但有可能受到侵害時就給予跟蹤保護的條款,也可以規定在證人受到侵害時,對侵權人實施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在保護對象上,除了證人本人以外,可以對其親屬或有利害關系的朋友加以保護。而證人保護的費用,可由國家財政撥付,也可以由敗訴一方來承擔,這也多少使承擔保護費用的主體分散開來了。
(2)可以規定證人享有一定的經濟補償權。證人出庭作證要影響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消耗時間、精力和財力,損失在所難免。因此立法中應對證人的交通、食宿,作證期間的工資、獎金等損失費用做出具體的分擔補償規定,明確分擔主體,哪些需要由國家來負擔,哪些需要社會來負擔。但這些費用的標準,應當以一個普通公民的消費標準為準,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
2.義務規范
證人的義務,無非就是要求證人當面出庭,并如實陳述自己的案件事實的真實感知。因此,要討論證人義務方面的立法不足,就應該從證人的出庭義務和如實陳述義務兩方面來考慮。
(1)證人必須出庭,這是案件客觀公正審理的前提。我國法律規定證人“必須”、“應當”出庭作證,屬于非強制性的規定。換言之,證人不出庭作證,是法律允許的,實踐中,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一般證人大多不愿意出庭作證來得罪一些人。因此,立法必須直接規定,并規定強制措施,建立證人不出庭作證的責任懲罰體系。 筆者認為,立法上可以對證人拒絕出庭作證采取幾種制裁措施:
第一,司法警告。對于必須要求證人出庭作證,而證人又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作證的案件,法律上應規定相應的司法警告程序,以法律的威懾強制證人到庭。當然這樣的司法警告僅僅是對證人發出的一種信號,并不具有懲罰性質,但具有強制性質,是以一種明示的方式告之證人,不出庭的法律后果。
第二,罰款。各國立法幾乎都有對拒不出庭的證人進行罰款的規定。在國內也是沒有爭議的。幾乎所有觀點都贊成對拒絕出庭作證的證人處以罰款。罰款不像拘傳或拘留,不涉及其人身利益,因而得到學術界一致認可。
(2)證人出庭作證必須做到如實陳述,這是保證案件公正審理的關鍵所在。對于偽證,應當制定一套偽證懲罰體系,對當事人、證人做出民事懲罰,比如在民事責任中,證人出庭作偽證的,對證人自己出庭的費用及經濟損失由證人自己承擔,對其作偽證給雙方當事人帶來的損失,或因此而造成法院錯誤,也應擔責。如果情節嚴重的,應當做出完善硬性的刑事責任。
(二)意識層面的轉變
分析證人不愿意出庭作證或者出庭作偽證的原因,證人自身感官層面上存在對制度的片面理解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因此,我們不防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從當事人鼓勵證人出庭來作證;另一方面從轉變大眾自身法律意識從而使其自愿作證。
1. 當事人動員
由當事人動員證人出庭作證也是個比較有效的途徑。在實踐中,證人到庭并當面陳述證詞,絕大多數都是由一方當事人動員過后才愿意出庭的。證人大都與一方當事人有厲害或者特殊關系,但并不是說這樣的證人到了法庭上就一定會說假話,在對方當事人積極地針對證人進行質問或者反問,法官也適當對所陳述的事實進行發問,在這種情況下證人所陳述的事實存在真實成分的可能性便大大提高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由一方當事人鼓勵證人出庭作證,比起對于用大量的書面證言而言,將會是一種積極和有效的突破。
2.加強法制教育,改善觀念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熏陶,使得中國民眾表現出濃厚的群體意識和人情觀念,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老百姓“談訴色變”的現象就更為普遍了。因此,必須切實有效的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需要對證人的主觀理念進行調整,改變公民現有的對出庭作證的傳統觀念,提高我國的整體國民維法素質,克服利益至上和拜金主義的傾向,形成法律至上的觀念,從根本上解決證人怕訴、厭訴的心理,達到司法辦案效率的目的。
四、結語
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作為我國民事訴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我國民事審判活動的公正、公開及民主化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我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卻在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我國司法體制的民主化以及民事審判活動實際的需要。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國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已經是勢在必行。正如古人所云“窮則思變,變而通,通而久”。在當前的情況下,只有積極的“思變”才能使我國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在實踐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作用。
總而言之,如何完善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任重道遠,只有在探索中逐步的對其進行改革并加以完善,才能充分發揮其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積極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