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溪+鄧麗云
中醫,博大精深
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
振興中醫,黃雅各先生不遺餘力
他承傳歧黃醫術
推動香港中醫事業發展
功不可沒
二十年前,那個不眠之夜永銘史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溫暖的懷抱,從此劃入一個歷史新時代。二十年來,香港特區以勤奮、智慧與創造力,打造了一部傳世的精彩華章,筑起了一段耀眼的輝煌歷程。在此,本刊推出香港回歸20周年特別報道,傾聽港人講述香港的故事,感受一個變化中的香港。
前言
黃雅各教授,香港中醫界重量級代表,服務業界超半個世紀。他是香港推動中醫事業的先鋒人士,在香港中醫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90年代他開設了香港中醫史上第一個高等教育課程;1997年正式被香港大學聘任為副教授,成為香港認可的內地學歷文憑第一人,翻去以往內地學歷不被香港承認的歷史一頁;1999年,受時任香港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的邀請,擔任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事務小組主席,成為建立和完善香港中醫體系的先行者,為香港中醫師完好過渡起到了關鍵性作用;2009年被邀擔任香港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成為第一位獲邀加入的中醫師,參與發展醫務發展模式、制定醫療融資方案等工作。幾十年來致力推動中醫無怨無悔。
(下文中黃雅各教授簡稱“黃”,《今日華人》稱簡“今”)
中醫在回歸以前缺乏法定地位
今:黃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能接受我們的採訪。眾所周知,您幾十年來為香港中醫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參與香港中醫界的歷史性改變,在您剛來香港之時,中醫的發展狀況如何?

黃:香港開埠初期,中醫中藥就一直被廣泛採用。英政府統治香港時期,曾作出承諾,尊重中國人的傳統風俗習慣,保留華人運用傳統醫療方法行醫的權利,但無立例管制。由於中醫資格無一定標凖,任何人都可自稱中醫施診,造成庸醫充斥,使得中醫學本身受到貶損。而按照那時現代法例規定,中醫的職稱未被承認為“醫務人員”的范疇,沒有社會地位。這亦在社會上造成了中醫不是主流醫學的共識。
換一種說法,根基於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香港中醫,受強勢西方文化的抑制,同時受西方醫學的沖擊,中醫的生存是極其困難的。直到在1997年至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才提出把香港發展為國際中醫藥中心的構想,也從那時開始,中醫在香港開始得到正視。

中醫的突破在於業界人士的齊心協力
今:在香港中醫界,您可謂是重量級的人物,參與了許多業界重要的事件,可以簡單地談一談您在推動香港中醫方面的工作嗎?
黃:一直以來,香港中醫界都有一批有志推動業界發展的有心人。九十年代,順應時代的發展,香港對中醫培訓課程十分需要,為此,香港大學嘗試著做“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計劃著籌建中醫學院,開設具大學水平、可取得高等教育程度文憑的中醫教學,在此期間,我獲邀參與了香港中醫史上第一個高等教育課程的開辦,主要負責教學課程的設計。當時,我設計了180個課時大專水平的“中醫針灸學進修文憑課程”,同時也任講師。1997年香港回歸時,我正式被香港大學聘任為該校副教授,成為香港認可內地學歷文憑的第一人,翻去了以往內地學歷不被香港承認的歷史一頁。之後,我還被委任為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事務小組主席,為建立和完善香港中醫體系做了一定的工作。2005年獲任為中醫組主席,是管委會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幫助香港中醫穩定順利過渡,為進一步確保高素質高水凖的中醫隊伍保駕護航……
總的來說,是一批批中醫人士的齊心協力才使中醫在香港改觀。
今天的香港市民對中醫接受度大大提高
今: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您無愧為香港中醫推動者之一,回歸20年來,中醫在香港回歸以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也有您的一份參與和功勞,可以具體談談香港市民對中醫的接受程度如何?
黃:1999年7月,香港立法會通過了《中醫藥條例》,確立了中醫藥的合法地位,使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有了法律基礎,根據該條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在同年9月13日成立。同時,中醫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在這種情形之下,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認識和接受中醫。
中西結合是未來發展趨勢
今:隨著中醫的規管制度日趨完善,但香港中醫真正的發展、壯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中醫學生缺乏實習醫院,臨床基礎經典學科的不夠重視,政府投放在中醫發展的資源始終極為有限等問題,在種種問題之下,您認為香港中醫的未來發展之路將走向何方?
黃:近年來政府都在積極推行中醫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中醫院的服務模式,特別是臨床服務模式。以往,在香港發展中醫院的概念提出已久,2015年終於得到落實,香港開建首家中醫院。在多方商討之下,首家中醫院將實行“以中醫為主導、中西醫協作”的發展模式。
在未來,中西醫結合不單是香港更是全世界醫學發展之趨勢。中醫藥是傳統醫學,西醫是近現代醫學,兩者的結合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兩種醫學在治療、康復過程中的不同分工、合作。
呼籲廣大中醫承傳歧黃智慧,與時俱進,繼往開來
今:如今,中醫受到越來越多市民信賴,未來也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對中醫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對於行業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黃:傳統中醫學博大精深,幾千年來所留下的中醫古醫籍經典著作是歧黃智慧之結晶,如《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蘊藏著豐盛的醫學科學內容,其價值絕不能低估,只有透過深入閱讀研究古代醫籍,才能明白其中精髓並加以利用,造福世界。 2015年,諾貝爾生物醫學得獎者屠呦呦就是從古醫籍中汲取了科研的元素,理據與啟迪,研究出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醫學成果。
因此,我與眾中醫從業者共勉“輝映歧黃,承前啟後”,做個有智慧、有價值、有貢獻的中醫師,造福市民,與時俱進,繼往開來。
後記:承傳歧黃之術,光耀業界

今年,適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創建60周年,對該校中醫學專業苦心耕耘的黃雅各教授回想起在該學院的教學歷程,十分振奮。
毫無疑問,他過去幾十年在中醫事業所奉獻的點滴,令人肅然起敬。在香港大學,他的貢獻更是可圈可點:1992年,他開始參與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授“傳統中醫學-黃帝內經”課程;1995年,他為該學院在北角城開設了“中醫經絡學說”課程;1996年,他獲聘負責開設該院的大專文憑課程“中醫針灸學進修文憑”課程;1997年,獲聘為香港大學副教授,成為香港地區大學中第一位中醫學教授,主持中醫藥課程,除負責統籌“大專針灸學文憑”外,同時負責開設“大專骨傷科文憑”;1998年,香港大學成立中醫藥學院(當時由鄭耀宗校長兼任院長),他又主持開辦了隸屬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的“兼讀制中醫全科大專文憑”課程,畢業文憑由鄭耀宗親臨頒發;
1999年,他舉辦香港大學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臺港澳中心合辦題目為“中醫藥治療肝膽疾病研討會”的學術研討會;同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委員兼註冊事務小組主席;2000年,他又為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開辦“兼讀制針灸碩士課程”,該課程為香港地區高等院校首個中醫碩士學位課程;
之後,他站在更高的角度協助香港中醫事業持續向前發展:
2005年出任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委員兼中醫組主席,主持中醫註冊事務、中醫紀律操守、中醫執業考試、中醫大專學位課程評審及中醫道德事務工作,目前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名譽顧問、創新科技署中藥研究和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中醫藥發展委員會中醫組委員、又受聘為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名譽教授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席教授,並在2007年獲頒榮譽勳章,實至名歸。
25年來,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彰顯傳承、耕耘歧黃醫術,對香港地區推行傳統中醫學高等教育功不可沒,而黃雅各教授在該學院從創建到成為香港中醫教育中的一面旗幟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