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規范《合同法》第286條確立的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但各地人民法院在執行批復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由于法院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不同,出現了“同案不同判”的現象,不利于維護司法權威和保障施工企業的合法利益。本文將著重探討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在實踐和理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期找到問題解決方式。
關鍵詞 優先受償權 建設工程 預告登記
作者簡介:弓家衛,山東萬航律師事務所,中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事。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62
一、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相關的法律法規
1999年出臺的《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條:“發包人未按照約定支付價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發包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價款。發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設工程的性質不宜折價、拍賣的以外,承包人可以與發包人協議將該工程折價,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將該工程依法拍賣。建設工程的價款就該工程折價或者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首先對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作出規定;后來為了理解和適用《合同法》第286條,又相繼于2002年作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再到2011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規定;還有各地方高院出臺的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解答、意見指南等。
二、我國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性質不明確
《合同法》規定:“發包人未按照約定支付價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發包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價款。發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設工程的性質不宜折價、拍賣的以外,承包人可以與發包人協議將該工程折價,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將該工程依法拍賣。建設工程的價款就該工程折價或者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也未對其性質作出明確規定。這就導致其性質在立法層面是模糊的,而理論界對其性質的認識也存在不同觀點。有人主張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是一種“留置權”,因為建設工程合同與承攬合同相似,承攬合同中承攬人對工作物享有“留置權”,作為一種特殊的承攬合同建設工程承包人也應對建設工程享有“留置權”;有的觀點認為其應為“抵押權”,因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所具有的從屬性、不可分性、物上代位性、追及性與抵押權的一般特征完全相似,而且也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無需簽訂合同;有的觀點認為其為“優先權”,首先二者設立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保護某種特殊債權,其次,二者均由法律直接規定無須登記,都是法定權利,所以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是一種“優先權”。
(二)法律對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與消費者權利、銀行抵押權的規定存在矛盾
我國法律允許開發商對商品房進行預售,這樣有利于開發商進行融資,購房者也可以購買到更加實惠的商品房。同時,開發商也可以利用“在建工程”進行抵押取得更多資金。但是,一旦開發商無法償還銀行貸款且工程已經竣工,那么其將面臨三種債權,分別為抵押權、承包人請求支付工程款的債權以及消費者預購商品房的消費者權利。如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的規定,交付大部分或全部房款的房屋購買人優先于承包人的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則優于銀行的抵押權。但是,《擔保法司法解釋》第67條規定,抵押權可以對抗買受人并對買受人具有追及力。這樣就會導致法律適用的混亂,兩者規定存在矛盾,造成三者并存時的清償困局。
(三)對“不宜折價、拍賣的建設工程”規定不明確
《合同法》第286條的除外規定中將“不宜折價、拍賣”的建設工程排除在“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之外。但《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中并未對“不宜折價、拍賣的工程”作出明確規定,司法界對此的理解也沒有形成定論。有人認為公共建筑為“不宜折價、拍賣的建設工程”;有人認為只要權屬存在爭議的建設工程都為“不宜折價、拍賣的建設工程”;也有人認為政府投資的項目也應屬于這個范圍。通過上訴幾種觀點不難看出大家普遍認為“除外規定”的目的是保護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的范圍卻不明確,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出現許多問題。
(四)對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期限的規定存在問題
承包人催告期限存在問題。《合同法》第286條規定,并未對優先受償權行使期限作出規定;《合同法》中也未對催告方式作出明確規定,這就導致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催告方式五花八門,不利于保護承包人利益。
行使期限存在問題。普遍認為其為一種除斥期間,但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有的人則認為其是一種訴訟時效。再就是《合同法》中規定承包人在行使優先受償權時先向發包人發出催告,才可行使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再加上發包人一般會對竣工驗收進行拖延,那么作為一種除斥期間的話時間太短,不利于承包人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合法利益。
(五)承包人預先放棄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是否有效不明確
在實踐中,由于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優于抵押權,所以,銀行在放貸時,一般要求承包人放棄建設工程價款的優先受償權,對于這種行為是否有效并沒有定論。有的人認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設計目的就是保護承包人的利益,最終達到保護農民工利益的目的,為了維護勞動者權益和保障社會穩定不應認定這種放棄的“承諾書”有效;有的人認為,保護農民工權益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作為一種財產性權利,只要是兩者真實的意思表示,權利人理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且《物權法》中規定,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擔保物權消滅,所以法律并未禁止債權人放棄自己的權利,承包人放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行為也應有效。
三、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制度的相關法律完善
(一)明確“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法律性質
《合同法》和《批復》中均未對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性質作出明確規定,導致法學界對其權利屬性爭論不斷沒有定論。但是,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制度良好運行、更加完善的前提就是對其性質有一個準確判斷。所以,完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制度的第一步就是通過立法方式明確其法律性質。從根本上解決該制度存在的諸多問題。
(二)明確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主客體范圍
現有的法律并未對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主客體范圍作出明確規定,導致實務操作中經常會遇到問題。現行法律僅規定了承包人可以行使優先受償權,但承包人是僅指工程總包人,是否還包括分包人、實際施工人沒有明確,因此,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首先應當明確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主客體范圍,細化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具體所包含的對象,明確工程分包人、實際施工人是否享有優先受償權,便于實務中更好操作;其次,對于承建項目下的土地使用權是否享有優先受償權,根據所依附土地的不同性質作出具體規定;再就是,對“不宜折價、變賣的工程”范圍的認定,應當制定具體的認定標準,既要為公共利益留出出口,也不能讓承包人作出過多犧牲。
(三)統一相關立法規定
雖然法律法規眾多,但仍存在諸多不明確的地方,而且相互之間還存在一定的沖突,適用起來十分麻煩,一些問題還要根據具體案件中的事實和證據一事一議,有時在不同地方會對同一問題作出不同的判決。所以,應當通過立法的方式將諸多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會議紀要整合細化,形成一部統一、明確的法律或法規。這樣,適用起來更加統一方便,能夠更好的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四)完善“承包人”行使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程序
在合理配置訴訟審判資源和保障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公證與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下列行使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程序:因沒有生效法律文書,法院收到申請書后可以公示,留給發包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充足的異議期。公示期間沒有人提出異議,法院則可作出支持承包人申請的裁定;公示期間有人提出異議的,經過審查成立的則可作出裁定駁回承包人申請,不成立就作出支持申請的裁定。執行時便可依據先前的裁定主張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
(五)建立完善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預告登記制度”
雖然《合同法》第286條及《批復》中已經明確規定承包方對建設工程價款享有優先受償權。但對于多數人來講這項權利是比較陌生的,這種權利沒有處于一種公示的狀態,許多時候承包人行使這項權利時已經超出了期限。為了使這項權利處于一種確定狀態,更好的維護農民工利益,有必要建立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預告登記制度。
我國《物權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當事人簽訂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了保障將來物權的實現,按照約定可以到登記機關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后,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時,不發生物權效力。”預告登記制度是相對于登記的一個概念,與一般不動產登記不同,其本質特征是使登記的請求權具有物權效力。如果將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納入物權法預告登記體系,發包人不經承包人同意就無法隨意處分所建工程。這樣不僅可以保護承包人的利益,也使其他債權人債權的實現有了保障。這樣就更加容易了解到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存在,理性分析風險,減少糾紛發生。再就是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預告登記制度應該系統可行,方便操作和使用,這樣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六)明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行使方式
法律對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行使期限規定為6個月,承包人超過期限行使就會喪失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但是如何理解6個月的行使期限呢?是必須在6個月內行使完畢還是得在6個月內主張或6個月內必須提起訴訟呢?所以,最高法院應該在這方面作出相應的解釋,明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行使期限6個月”是承包人必須在6個月內提出主張。至于主張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方式則可多種多樣,可以是發函催告,也可以是協議,還可以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這樣承包人在行使該項權利時更加方便靈活,有利于維護承包人及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七)明確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承包人是否享有優先受償權
法律對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的情況下,承包人是否享有優先受償權,沒有明確規定,導致承包人在合同無效的情況下是否行使該權利,無所適從,因此法律應明確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承包人是否享有優先受償權,以便于承包人及時行使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