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新媒體發展迅速,已經滲透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受到民眾的親睞,特別是微信基于其特有的方便、快捷以及功能強大等特點,成為了我國擁有用戶量最多的新媒體軟件,備受民眾喜愛。但是與此同時,關于使用微信而產生的各種侵權行為也層出不窮,尤其是涉及到微信著作權方面的侵權行為日漸增加,保護微信著作權的呼聲日漸高漲,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民眾的密切關注。因此本文在歸納總結微信著作權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保護微信著作權在立法上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健全我國微信著作權立法的相關對策,以期能夠加強對微信著作權的保護,規范微信文化,凈化網絡環境,健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關鍵詞 微信 著作權 法律問題 侵權行為
作者簡介:邢文龍,同濟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68
根據騰訊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微信在我國智能手機的覆蓋率截止2016年上半年已經超過了94%,每月活躍的用戶超過了8億 ,而且涉及的國家超過了200個,語言種類則高達20多種 。可見,微信基于其特有的方便、快捷以及功能強大等特點,快速的步入到了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了民眾不可或缺的一項交流工具,微信的公眾號、訂閱號的數量不斷上漲,使用微信的每名用戶各自朋友圈的內容上也是五花八門、千態萬狀,而且轉發、刷新的頻率、數量也是讓人嘆為觀止,與此同時,關于微信著作權的侵權問題也頻頻發生,不僅侵犯到了著作權的合法權益,還對網絡環境和文化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而我國關于微信著作權侵權的問題法律規范也剛剛起步,因此,本文對于該課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微信著作權的相關理論
(一)微信平臺作品的界定
和傳統作品相比,在微信平臺中發布的作品,在內容上除了有傳統的文字之外,還有圖片、視頻和音頻等內容,而在篇幅長度上沒有一定的長度限制,可長可短。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如果微信中的作品要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該作品就必須成為《著作權法》中所保護的“作品”,即是一種具有獨創性的智力成果,且是在文學、藝術和科學范疇內,可以通過某種有形的方式進行復制 。也就是說,受法律保護的作品需要滿足下列三個條件,即在實質方面的條件,需要是獨立創作的;在范圍上的條件,需要在文學、藝術和科學范圍之內;在形式上的條件,則是能夠進行復制的且要通過有形的方式來實現。因此,對于微信平臺中作品的界定,只要滿足法律關于“作品”的認定標準,就能夠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二)微信作品著作權的主體和內容
1.微信作品著作權的主體
按照我國《著作權法》關于作品著作權主體的相關規定,只要沒有另外的約定,作者是作品的權利主體。因此,微信作品著作權的主體理應是屬于對該微信作品率先進行先發的人,也就是最開始對微信作品進行發布的用戶,即作者。
2.微信作品著作權的內容
按照我國《著作權法》中對于保護著作權人享有的作品著作權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內容主要有署名權、發表權、復制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17 項權利。具體體現在微信作品當中,按照人身權利則主要體現在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以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內容,按照財產權利則主要體現在改編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復制權等內容。
(三)微信作品的侵權類型
微信作品傳播的范圍非常廣且效率高,另外在用戶的構成也比較復雜,這既是其微信作品具備的特點,但同時也是非常容易發生侵權糾紛的原因。具體的侵權類型而言,按照侵權的主體能夠分為兩種:第一種,微信用戶個人的侵權,即微信用戶對他人獨創的微信作品進行任意復制,有的沒有對該作品的來源進行注明就進行了轉發,甚至署上自己的姓名;第二種,微信公眾號或其他媒體的侵權,即微信公眾號或其他媒體沒有經過微信作品著作權人的同意,就對作品進行了引用。按照微信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微信公眾號超過了1200萬,但是大部分公眾號并未自己創作作品,而是從別的地方搜集文章使之變成自己的文章予以發布,從而使關注其的粉絲數量上升,但是很少有微信公眾號向作品作者支付費用,從而造成了對微信作品作者的侵權。
二、我國法律對微信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微信著作權立法不健全
關于微信作品著作權的問題,在我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著作權法》等法律中雖然進行了相關規定,并在處理微信著作權的侵權問題方面也發揮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互聯網以及微信這一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已經對于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很難進行解決。我國當前尚未制定專門關于微信作品著作權的保護的法律法規,不能夠有效的對微信作品著作權進行保護,在立法上有待進一步的健全。另外,現有法律因為立法機關、時間等方面存在不同,彼此之間并不統一,未能形成健全的保護體系,甚至還存在一定的沖突,這對于保護微信作品的著作權而言顯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微信作品著作權人權利意識淡薄
微信著作權侵權問題一再的發生,主要還是由于著作權利人本人缺少對自己權利保護的意識。特別是現階段,民眾對于轉發微信上的內容已然成為了一種習慣,基本上很少有人由于著作權侵權的問題,主動的對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即使有維權意識,可是面對維護所需的相關費用,而使權利人鞭長莫及,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所以,關于維權的訴訟費用方面,我國相關的訴訟法應當適當的進行完善。
(三)微信作品侵權取證困難
微信的方便快捷,在給社會民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微信作品如果被侵權尋找證據非常的困難。因為其傳播作品的速度非常快,范圍也非常廣,從而造成微信作品一經發布會很快的被傳播,使侵權主體難以確定,加之大多數作者自身的利益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一般也就不會再進行訴訟。另外,侵犯微信作品著作權的形式以電子形式為主,侵權行為能夠快速的修改或刪除微信作品的內容,以達到避免法律追究。同時,大部分這樣的證據都是個人進行提供的,這就使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和關聯性遭受懷疑,就算進行了相關的公證,卻需要在時間、人力、物力方面付出很大的代價,這些都造成關于侵犯仍微信作品著作權的行為不容易找到充足的證據,所以讓大部分對自身權利的保護予以了放棄,對對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造成了放任。
(四)微信平臺服務者責任不健全
對微信作品著作權的侵權行為是借助微信平臺進行的,那么對于提供微信平臺服務的一方也應當對侵權問題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我國現行法律關于提供網絡平臺的服務商規定了如果服務商在作品被確認是侵權之后,其只要在一定合理的時間內對該侵權作品進行刪除,就不用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該規定,卻沒能對服務商擁有對作品有沒有存在侵權行為進行審查的義務,所以大多數網絡平臺服務商對于微信作品侵權行為不會積極主動的進行處理,即使存在侵權,那么在接到相關通知后只要能夠在時間內及時進行刪除,也不會承擔任何責任,這就在無形當中助長了網絡平臺服務商侵權情況。
三、微信著作權保護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立法
一方面,需要制定一部專門對網絡著作權進行規范的法律,對于微信作品這種新型的著作權進行有效的保護和規范。另一方面,可以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針對微信作品著作權的法律法規方面的不足,可以制定相關的司法解釋進行補充,對微信作品著作權的規定進一步的細化,使微信作品著作權的保護問題能夠做到有法可依,同時為制定專門的網絡著作權法在理論和實踐上奠定好基礎,做好準備。
(二)提高微信用戶法律意識
當前,侵犯微信作品著作權的案件雖然很多,可是真正的有被侵權人進行維權的案件卻很少,主要還是由于相關權利人缺少法律意識。這就需要提高微信用戶的法律意識,特別是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意識。相關政府部門需要針對知識產權加大法律方面的宣傳力度,新聞媒體、社會平臺也需要做好和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指引,提高對知識產權的重視,打造一個良好的微信網絡環境和微信化,使微信用戶關于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意識得到逐步的提高,也能夠推動微信平臺良好健康的發展,同時還能夠帶動整個社會對知識產權的重視。
(三) 完善微信著作權侵權證據制度
1. 健全證據保全制度
關于侵犯微信著作權的案件中的證據,主要是電子證據,其作為一種獨立的證據,是介于物證和書證之間 。但是基于我國對于電子證據保全的相關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健全,本文認為需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對該制度進行健全,一方面是對于微信運營商而言,要利用法律規范明確規定其負有保存證據的義務,督促微信運營商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留存全部微信用戶形成的電子數據,著作權人由于侵權信息被刪除而不能夠取得證據;另一方面,則是對于微信用戶而言,對其取證的程序進行規范,確保證據的合法性、關聯性和真實性。通過上述措施,逐步健全我國電子證據的保全制度,使證據保存的方式合法化,程序規范化,切實保證微信用戶萬一遭受侵權,能夠提取到相關證據。
2. 采取 “舉證責任倒置” 方式
由于微信著作權侵權案件的證據由微信用戶自行調取比較困難,且訴訟成本比較高,另外,我國的《民事證據規定》中相關條款明確規定了基于誠信和公正的原則,法院在對當事人的舉證能力進行充分全面考量之下,來確認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從而減少由于自由裁量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所以在微信著作權侵權案件當中,微信網絡平臺服務商或者侵權人和微信用戶或者被侵權人相比而言,提取證據要相對容易,如果法院還是要原告來提供證據的話,顯然會增加原告的訴訟成本,而且也沒有遵守公平的原則,另外此類侵權案件本身也符合適用“舉證責任倒置” 這一方式的相關情形。因此,關于微信著作權侵權案件的舉證方式要采取舉證責任倒置。
(四)明確微信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
需要明確規定微信網絡服務平臺負有對微信作品進行調查義務,并明確相關的法律責任。在發生侵犯微信作品著作權行為之前,微信網絡服務平臺需要主動對相關作品有沒有涉及到侵權的問題進行審查;在發生侵權行為之后,微信網絡服務平臺也需要主動的配合被侵權人進行調查取證,進行必要的協助,在收到權利人遭受侵權的通知之后,需要快速的運用有效的手段把涉及侵權的作品進行刪除或屏蔽,而且還要追究平臺上相關人員的侵權責任,如果沒有及時進行處理,就需要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從而凈化網絡環境,打造良好的網絡秩序。
注釋:
騰訊官方微博:騰訊2016年第一季度總收入319.95億元 同比增長43%.騰訊科技[引用日期2017-01-09].
微信用戶最新數據:月活躍用戶達到5.49億,支付用戶4億左右.中國存儲[引用日期2016-08-02].
吳漢東.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的立法方案和內容安排.知識產權.2012 (5).13-18.
梁清華.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99.
參考文獻:
[1]曹永.淺談微信著作權侵權問題.商.2016 (23).
[2]魏超、陳璐穎.微博與微信的著作權問題思考.中國出版.2015 (16).
[3]楊延超.與微信平臺有關的著作權問題研究.知識產權.2015(8).
[4]易玉、寧佳.微信著作權法律保護.經營管理者.2015(23).
[5]易玉、宋歌、張艷.我國微信著作權法律問題研究.出版發行研究.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