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社區矯正的內涵、特點及其存在的意義對社區矯正進行簡要的概述;對當前社區矯正懲罰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通過對社區矯正存在問題的原因的說明,對于社區矯正機制的發展路徑展開深入研究。
關鍵詞 社區矯正 懲罰機制 實現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2015年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Y201533355);也是浙江省委政法委、浙江省法學會2016年度重點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6NA07)。
作者簡介:宗會霞,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與司法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98
社區矯正這一概念是由西方傳入我國的,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十余年。廣義的社區矯正對象主要有:被告人、審判前后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刑滿釋放人員等。社區矯正旨在幫助犯罪人員改過自新,同時督促犯罪人員彌補給受害人員家屬造成的一系列創傷,使其能夠盡快融入社會,被社會所接納。
社區矯正狹義的理解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種觀點認為社區矯正是刑罰的一種補充;另一種觀點認為社區矯正是一種幫助服刑人員糾正自身的不法犯罪行為,使其能夠重新適應和恢復正常生活。由此可見,社區矯正可以說是矯正犯罪刑罰手段的一個重要支持手段。
一、社區矯正功能的雙重性
社區矯正在功能設置上具備雙重性,一是區別于監禁刑罰的寬容性,即體現在行刑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社會化進行行為矯治,力爭服刑人員能夠盡早融入社會,矯治成功;二是作為刑罰執行的懲罰性,因為無論如何強調社區矯正的恢復性,也不能忽視一個問題:社區矯正從產生之日起即是肩負著懲罰犯罪的使命,行刑對象仍然是犯罪分子,行刑手段當然應體現出懲罰功能。
(一)社區矯正的恢復性
1.非監禁性
社區矯正與傳統的刑罰處罰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非監禁性。指的是進行社區矯正的罪犯是在一定的社區范圍內、不影響正常生活的背景下對其進行一定的犯罪矯正活動,盡管在社區矯正期間,犯罪人員的部分權利以及自由被限制、剝奪,但是這種權利的限制以及自由的喪失只是一種暫時性的行為,社區矯正與傳統的服刑相比對于犯罪人員要寬容得多;此外,社區矯正人員的服刑的場所是在所謂的“社區”范圍內,比如說犯罪人員的家也可以是社區范圍的一種。
2.社區參與性
社區矯正顧名思義指的是在社區范圍內進行的針對罪犯的行為矯正活動。這就表明了社區矯正必須要與一定的社區相聯系、結合。首先社區建設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著社區矯正人員的矯正程度,因為罪犯在進入社區進行行為矯正過程中必然要與社區中的居民產生一定的聯系,由此,社區其他居民在這一活動中的參與與否也至關重要,好的社區服務建設會使服刑人員在進行矯正過程中能夠更順利的實現矯正的目的,同時能夠使其更加順利的重返社會。
3.直接教育性
在對罪犯的社區矯正過程中,提升的不只是思想狀況,相應的社區人員的思想建設以及社會責任感也會在這一過程得到提升。罪犯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傷害了受害者以及社會、因此,在社區矯正過程中,當罪犯人員重新以加害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去彌補、改造時會使他們盡力去修補某種受傷的社會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會重新認識到自身的社會價值并努力去實現、踐行;另一方面,罪犯的犯罪行為也會給社區的居民起到一個直接的警示作用,對于社區居民而言也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
社區矯正的恢復性是社區矯正的第一要義,也是其區別于監禁刑,彰顯刑法人性化的獨特使命。這種恢復性的價值主要體現在:
首先,幫助犯罪人士重建走上社會的勇氣。無論是對罪犯進行監禁還是對其進行社區矯正,其目的都是為了使罪犯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行為問題,并予以改正,能夠以全新的面貌重新踏入社會。社區矯正同樣如此,社區矯正矯正的也是罪犯的人格心理偏差、在一定意義能夠增強罪犯的社會責任感,使其以飽滿的熱情以及健全的人格重新踏上社會。長期以來,監獄禁閉的刑罰方式盡管對罪犯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但因其與社會隔絕較大,罪犯在服刑期滿出獄后常常會有一種與社會脫節的感覺,很難重新鼓起勇氣走向社會,而社區矯正很好的彌補了這一不足,它將罪犯置身于真實的社區環境中,在有關部門的監督下,罪犯在這一范圍內仍可正常的進行各項活動,不會脫離社會,在改造過程中,罪犯不會出現與社會脫節的感覺,因此,其更容易樹立起重新踏入社會的勇氣和信心。
其次,提高罪犯的悔過重來的質量。傳統的禁閉式的犯罪行為處罰方式會存在著一定的交叉感染現象,即犯罪分子在禁閉過程中,不同的犯罪人員之間會進行相互的交流,犯罪技術也會在這一過程中流竄,造成某些服刑期短、服刑輕的人員在沒有認識到犯罪行為可恥的情況下,出獄后仍然作案的現象發生。而社區矯正則很好的彌補了這一不足,在社區矯正過程中,犯罪人員的密集程度不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罪犯之間的交叉影響;同時,社區矯正在參與社區服務的過程中還能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最后,有效緩解監獄壓力。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近些年來各種不同名目犯罪行為的高發,監獄也存在著壓力較大的情況,同時,對罪犯進行關押還會存在著配置相關的配套設施,這又無疑又是一比較大的經濟成本。而這種經濟成本有時并不會如期產生相對應的經濟效益,為此,國家每年還要劃撥相應的對應款項來保證監禁行為的實施。而社區矯正的出現很明顯的彌補了監禁的不足,與傳統的監禁服刑方式相比社區矯正的成本要小得多,同時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環節監獄的壓力。
(二)社區矯正的懲罰性
1.刑事制裁性
凡是法律裁決上的刑罰處罰方式都會存在一定的刑事制裁性,社區矯正作為刑罰的一種補充自然也不例外。在社區矯正中,對于罪犯的刑事制裁性主要體現在罪犯的人身自由以及各項權利會暫時受到一定的剝奪與限制,同時罪犯在社區矯正期間還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并且接受社區有關部門的監督;另一方面,刑事制裁性還表現在對于那些拒不接受社區矯正的罪犯將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由此可見,社區矯正是國家強制實施下的一種刑法補充。
2.懲罰和緩性
社區矯正懲罰的緩和性指的是相較于傳統的禁閉型處罰,社區矯正的處罰性要輕得多,首先,社區矯正不會對罪犯進行禁閉,在某種范圍內罪犯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另一方面,社區矯正對于罪犯的處罰措施以及處罰行為也要和緩的多,對于罪犯懲罰的和緩性主要表現在罪犯的生命權以及一定范圍內的人身自由不受剝奪;社區矯正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對于犯罪人員的人格矯正。
3.對象的特定性
對象的特定性指的是社區矯正是針對特定的犯罪人員進行的,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可以使用于社區矯正的刑罰方式。社區矯正針對的對象主要是那些犯罪行為較輕,同時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大的犯罪人員,概括來說主要有這么三類人員適用于社區矯正:首先是那些犯罪行為較輕,同時其被判處的是非監禁性的罪犯;其次,是那些假釋以及在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他們有的經過監獄的改造,能夠在改造后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因此,在假釋期間對其進行社區矯正能夠使其更快的融入社會;最后,就是對一些特殊情況下的罪犯人員實行的社區矯正,例如一些暫時的監外執行人員。
二、社區矯正懲罰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上文對社區矯正雙重性功能的探討,可以得知,社區矯正的恢復性體現了刑法的人文關懷,能夠使服刑人員盡快回歸社會并減少再犯幾率。但同時,社區矯正作為一種刑罰執行方式,懲罰機制不容忽視。實踐中人們往往過分關注矯正的有效性而忽視了懲罰的有效性,導致社區矯正懲罰機制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一)社區矯正懲罰機制缺乏與其他懲罰性措施的銜接
當前,社區矯正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其刑罰方式沒有很好的與其他懲罰性的措施相連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于不同犯罪分子刑罰處罰的公正性。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社區矯正的懲罰方式與傳統的監禁的懲罰相比懲罰力度懸殊,例如,禁閉型的犯罪分子除了自由被剝奪外還會存在著一定的強制性勞動,并且通信權利也受到限制;但是社區矯正在這些方面的權利都沒有受到限制,并且,其主要的義務活動也只是一些簡單的定期思想匯報工作而已。社區矯正作為一種刑法處罰方式,其執法力度理應高于行政性處罰,但就現實情況而言,兩者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二)社區矯正的懲罰性措施短缺
社區矯正的處罰方式在我國目前的刑罰處罰中止步于思想匯報以及一定的政治宣傳活動,嚴重的就只是一定的義務勞動,并且對于犯罪人員的社區矯正處罰多是以一定的集體教育的方式展開的,在社區矯正的過程中沒有將犯罪人員的年齡、犯罪活動的動機、罪犯的態度以及罪犯的心理狀態等加以區分,這就會使得社區矯正的處罰并不能在真正意義上發揮作用,因此,社區矯正的收益或者說社區矯正的后果也較低。
(三)社區矯正的懲罰性措施缺乏裁量性的規定
社區矯正過程中的裁量性義務指的是根據犯罪人員的犯罪活動對于社會危害程度的不同制定相應的處罰方式,這種處罰強調因罪不同、因人而異制定不同的刑罰處罰,但就當前我國有關的法律條文而言,對于相關的必要性義務做出了相應的指示,但就裁量性義務還缺乏相應的立法明示。
(四)社區矯正的懲罰性措施缺乏統一的懲罰標尺
就當前的社區矯正而言,其懲罰方式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不同地區、或者說同一地區的不同社區之間都會存在著較大的差別。舉例來說,就就執行緩刑的犯罪人員而言,其社區矯正在不同地區或者說不同社區之間就存在著很大差異,有的社區要求相關的緩刑人員每月進行一次思想匯報,而有的地區的社區機構要求相關的緩刑人員每季進行一次即可。
(五)社區矯正的懲罰性措施威懾力不足
社區矯正懲罰措施的威懾力不足指的是社區矯正活動中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指示,在社區矯正活動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自主性,導致相關的矯正活動執行過程中,執行力度較輕,相應的處罰力度還是只停留在道德層面,缺乏相應的警示性的執行行為,不能真正發揮出矯正活動對于犯罪人員的威懾力;另一方面,就是針對社區矯正的懲罰性的保障措施還很不完善,盡管有些社區對其進行了一定的界定,但還是只停留在小范圍內。
三、社區矯正懲罰性措施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執法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國相關人員在對犯罪人員執行社區矯正活動中,常常不自覺的將社區矯正的重點放在了矯正上,忽視了社區矯正作為刑罰處罰的補充這一事實。包括在對社區矯正的宣傳過程中也多是強調其人性化的一面,導致社區的執法人員在對社區矯正人員執法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于犯罪人員嚴肅以及懲罰性措施實施的一面。這種觀念的偏差導致了社區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只知道怎樣用較為柔和的方式對罪犯進行矯枉過正的指導,而對一些劣根性較強的罪犯卻不知怎樣用較為強制的手段對其進行指導。
(二)當前的社區矯正法律法規落后
1.關于社區矯正的針對性的立法不全
社區矯正這一概念是由西方傳入我國的,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期較短,因此,我國對于社區矯正的相關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自有社區矯正這一制度以來,我國長期社區的執法人員其實是長期處于一種“無法可依”的執法境地,因此,各地、同地不同社區之間在進行社區矯正中也會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2.適用于社區矯正的對象范圍過窄
隨著社會日趨人性化,傳統的監禁式的刑罰處罰方式開始逐漸過渡到非監禁式的刑罰處罰,并且社區矯正這一刑罰處罰方式在很多犯罪領域開始逐漸得到普及應用,據有關資料表明,發達國家中社區矯正的應用范圍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監獄禁閉式的服刑方式,例如美國、英國等國家就是如此。但反觀我國,刑罰處罰中還是以監禁式的服刑方式為主,社區矯正的對象范圍較窄。
3.社區矯正過程中的獎懲力度不夠
社區矯正由于缺乏相應的立法指導,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獎懲力度也缺乏相應的明示,社區矯正的執法人員對于配合的犯罪人員還比較得心應手,但是對于在矯正過程中拒不配合的人員卻很難做到利用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一定的懲處。當前,我國對于犯罪人員的矯正獎勵仍然只是停留在記功、表揚,而這些精神激勵方式很難引起犯罪人員的積極性。
(三)社區矯正的工作機制混亂
在有關社區矯正的《通知》中規定,司法機關負責社區矯正的實際工作任務,盡管《通知》中如此規定,但在實際操縱中司法機關卻很難有效做到對于犯罪人員的社區矯正,這是由于社區矯正工作常常需要相關的人員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社會心理學知識以及相應的教育學知識,但就當前的司法體制而言,其基礎設施還十分薄弱,工作力量較弱,很難有足夠的精力以及人員參與到社區矯正活動中去。
四、社區矯正懲罰機制的發展路徑
(一)社區矯正法律法規的完善
當前司法領域缺乏相關的社區矯正法律法規,對于社區矯正的立法還很不完善,為了能夠進一步完善、規范社區矯正的行為,首先就要完善相應的社區矯正法律法規,為此,相關部門硬頂專門的矯正法來規范相關的社區矯正行為,對于社區矯正的概念、適應范圍以及內容、執法程序等都要做出明示;此外,還要制定相應的社區矯正的刑事執行法典,加強社區矯正行為與其他刑罰之間的銜接;最后,還要制定專門的矯正法典,以此保證社區矯正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社區矯正懲罰性機制的構建
1.社區矯正執行權的統一劃歸
社區矯正懲罰性機制的構建首先就要將社區矯正中的執行權進行統一劃歸,對傳統的社區矯正管理機制進行完善。針對當前我國司法機關與公安機關對于社區矯正職責不明的現象通過法律對其進行作出一定的指示性發展意見,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相關的成熟的發展經驗,例如將社區矯正與監獄矯正進行統一管理,并且將其統一劃歸給司法機關,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各個機關之間的相互推諉。
2.實行累進處理制的社區矯正管理機制
在社區矯正中實行累進處理制旨在通過將犯罪人員以一定的指標進行劃分,對于不同的劃分人員按照寬嚴有序的處理方式對其進行社區矯正。在這一過程中社區矯正的管理人員要注意對于那些危害社會程度較高的人員按照累進處理制的方式對其進行從嚴處理。
3.社區矯正過程中各項規定的完善實施
對于社區矯正過程中各項規定的完善實施主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對社區矯正人員的義務進行一定的規定,對于社區矯正人員的任務履行采取強制性辦法,例如強制性的社區勞動等;此外,還要注意對于社區矯正人員的禁止性規定的明晰,例如,要對正在進行社區矯正的服刑人員列出其禁止進入的場合、比如酒吧等、并且還要對社區矯正禁止接觸的人員進行相關的界定,例如其同伙犯罪人員等。
(三)社區矯正中執法觀念的改變
1.社區建設的加強
社區建設的加強對于社區矯正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完善的社區建設主要包括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一定的地理社區空間;其次,是社區人口存在狀況;再者,是一定的務之急促;然后要具備一定的社區文化;最后,要有完善的社區組織。這五方面共同構成了一個完善的社區矯正環境,并且缺一不可。
2.社區矯正執法觀念的轉變
社區矯正中刑法執行觀念的轉變指的是社區執法人員在對犯罪人員進行社區矯正的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的過分強調人性化、并且對于罪犯不加區別進行集體教育的社區矯正方法。在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權的同時還要注意社區矯正的懲罰機制要能夠對服刑人員起到一定的威懾力;此外,還要在社區矯正工作中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韓曉明.論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問題和完善.煙臺:煙臺大學.2014.
[2]張德軍、邢占軍.恢復與懲罰:社區矯正功能的雙重定位及實現路徑.理論學刊.2013.
[3]許嶺.論我國社區矯正懲罰功能缺失的原因.政法行政.2009.
[4]劉強.論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矯正懲罰機制.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