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琳+路羽翔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壯大,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簡單;人們手里的剩余資源越來越多,逐漸衍生出來二手交易市場規模日益強大;代步工具的更新換代,對市民外出方式進行了大換血。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最終歸宿——分享。互聯網的出現無疑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分享經濟使社會行業變革從“理想”走向“現實”。
【關鍵詞】信息時代 分享經濟 國民素質
分享經濟2.0的百度詞條中這樣解釋:分享經濟是更智能的,是從私域走向公域的,是數據驅動的。人們充分釋放社會資源、社會資本、社會功能的集聚、融合、協同模式。各人或企業通過利用網絡平臺分享自己的閑置物品或資源,以低于專業性組織者的邊際成本提供服務而取得經濟收入,使資源充分利用,減少剩余資源,從而實現社會共贏。然而分享經濟時代的來臨,給很多企業行業帶來了挑戰,有些行業可以順應時代分享潮流,積極融入共享大軍,不僅被人們接受,甚至實現盈利高收。有些企業行業就沒有那么幸運,固守成規,不但無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還有可能慘遭社會淘汰的厄運,分享經濟對時代行業的變革已經來臨。社會經濟商業模式發生大的轉變,與此同時,經濟新形勢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引發國人思考。
一、信息分享的時代
Facebook初建之期,馬克扎克伯格也許并沒有預料到它會風靡全球,引領了人類新興的社交方式,人們隨時隨地分享信息、構建友誼、建立聯系。與此同時,社交平臺也是我們建立自己的聲譽和事業的方式。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微博、微信以及眾多社交平臺中,我們不斷地將自己的生活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分享出去,獲得更多的關注度。還有一些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宣傳產品及服務,作為自己的副業,更有甚者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網絡經濟中。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個:人們意識到了分享以及建立聯系所帶來的好處,而現在的技術使得分享和聯系成為可能。
技術上的進步可能帶來機會,但同樣也會造就恐慌,我們每個人的信息逐漸變得透明,隱私保護所面臨的威脅也成為了我們最主要的擔憂。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這是時代主流,在新興崛起的浪潮中,除了跟風隨流,還應該具有正我意識。自覺遵守網絡規則,堅守道德底線,積極傳播網絡正能量。
二、共享平臺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共享”的理念。共享經濟通過利用社會資源,達到供需雙方的有效鏈接,有效解決產業過剩問題,促成商業新模式出現。當二手交易平臺不斷崛起,交易量不斷增多,交易規模不斷增大,從理想到現實,共享經濟熱潮逐步興起。大家出售閑置商品來換取財富,同時購買二手商品減少成本。不單是二手市場,市民外出方式也逐漸向共享模式轉變,Urbe、滴滴打車等為代表的新型打車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迅速擴張,充斥著社會市場,即使Urbe沒有一輛車,也能通過整合資源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用車公司。除此之外,時下最熱的共享單車,在市民聚集的地區、公共場所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為市民日常出行提供了方便的同時也響應了“低碳出行”的口號。但是,共享經濟就真的只是方便了生活嗎?
最近看到一些這樣的報道:“共享單車被扔珠江”“共享單車日均送修600輛”“共享單車三大掃碼騙局”等等,除了以上問題,還發現更嚴重的是,由于單車數量龐大,使用率高,人們不合理停車,嚴重阻礙交通,甚至有和機動車搶道的行為。大家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卻沒有維護好這些公共設施,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甚至利用非法手段謀取私利。然而這些惡劣的行為背后隱藏的問題本質是國民素質的欠缺,公共道德意識的薄弱,這些因素是阻礙共享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三、分享模式的未來
首先,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網絡用戶群體,分享經濟在中國非常有強大的群眾基礎。截至2015年末,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就達到6億之多,這還是過期數據。然而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國網民愿意分享,接受新興事物的能力較強,為分享經濟的迅速擴張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國民追逐分享浪潮的過程中,政府一直以溫和的態度觀察引導,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報告、2016年的兩會政府報告都提到分享經濟,表明了堅定不移的立場和鮮明誠懇的態度,這無疑會鞏固分享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分型經濟改變的不僅是行業的變革,很大一部分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現在有人可以直接從網絡為自己找零散工作,還有辦公室共享、房屋住宿共享、生活用品共享。不僅如此,未來的分享經濟還會滲透更多行業企業。即使這樣擁有著光明可靠的前景,政府管理不當,也會不靠譜。
這場消費革命來勢兇猛,滲透國家乃至全球各行各業,并以飛躍的速度繼續擴張。我們喜出望外的同時不得不面對一個嚴肅的問題:法律監管不到位。分享經濟發展迅猛,存在時間不長,這就造成了法律系統完善的怠慢,監管不力不僅提高犯罪率,還會使一些缺乏正確引導的行業企業出現夭折。
四、總結
分享經濟發展的時間并不長,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快速涉及中國眾多行業和細分市場,這種力量不容小覷。我們在協調發展的同時可以借鑒分享經濟發展相對成熟的歐美國家,吸取經驗,借鑒教訓。在社會經濟發展浪潮中,人民群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要積極接納新鮮事物外,自身的道德素質也要提高,使分享經濟成為社會發展契機,而不是成為社會治安的陷阱。
作者簡介:李岱琳(1996-),女,漢族,河北涿州市人,本科,單位: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研究方向:現代分享經濟形勢;路羽翔(1996-),男,漢族,河北張家口人,本科,單位: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研究方向:現代分享經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