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倫

李越兄,遼寧錦州人,職業畫家,我們一師同窗,記得第一次見面,未曾把他與一個卓有成就的山水畫家關聯在一起,他樸素得就是我們慣見自然風景里的一棵樹。
賞李越的畫,首先要觀其人,他為人真誠、謙恭、耿直、質樸,話語間總充滿著幽默。精山水,善人物,早期以表現太行山為主要對象,從作品中可窺見其寬大的胸襟和坦誠的性格為人。也正是畫家的人格情懷與藝術修為的結合,使其作品達到了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014年初因機緣,他進入當代著名畫家陳鈺銘先生主持的“‘水墨家園中國水墨創作研究班”學習,就此我們相識,爾后長期在一起學習、創作、寫生。很佩服他能排除世俗的雜念扎根在京都北郊山區“水墨家園”創作基地陪伴在老師身邊潛心創作和研究,作品風格和格調亦日趨完善和提高。因長期隨老師赴黃土高原寫生,漸漸地他被黃土高原的博大和民風的淳樸所感動,無形中他在表現題材上逐步走向黃土高原。他堅信能用自己那顆樸素的心和手中樸素的筆,用心靈的境界去繪出黃土地最質樸的本真。

縱觀《中國山水畫史》無論在表現內容和題材上,以黃土高原為表現對象的作品尚未有任何載錄和留存,無疑在山水畫創作選題上給當代畫家以巨大的探索空間,我想李越兄也一定深知其拓展空間的廣大。藝術來源常有兩種主要途徑:一是師造化,二是源生活。古人取法大自然,且富于創造精神,以蹈襲為恥,而今人多專去擺弄那“文人畫”的玩意,從而與自然隔絕,一味以模仿古人作品為能事,模仿的畫好像八股中的“賦得詩”,自然就會墜落到陳陳相因,了無新的途徑上去。每次走進黃土高原,他切身感受到用“有”來表達“有”不難,而要用“無”來表達“有”難之又難。在陳老師指教下,他逐漸認識到寫生是體現“道”、把握“道”的最佳途徑,只有堅持走進去,不斷寫生才能更有效訓練自己觀察和表現的能力,讓一片自然風景化為心靈的境界,從而達到格物致知。觀察并發現感悟為“知”,落筆去表現就是“行”,表現出來就是“知”“行”的統一。
幾年來,李越兄堅持扎根黃土高原,創作出了一批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在全國諸多重大學術展覽中連獲佳獎。再觀其近作,山水畫多以平面構成意識來體現山勢的深遠,老辣、樸拙的筆墨營造出極具震撼力的意境。任何一門專業,從業者都當須有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才能夠有所成就,李越兄是典型范例。學之!賀之!
遼寧錦州人
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遼寧省工筆畫協會理事
北鎮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閭山畫會副會長
師從著名畫家陳鈺銘先生
現為陳鈺銘水墨創作室畫家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美術展覽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