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青
【摘要】廣西工藝美術根植于民間,有深厚的地方文化根基和本土特性,獨特的山川河流、濱海環境與多民族聚居的共融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工藝文化。當前廣西工藝品的設計必須協調好地域性和當代性的關系,尋求適合于時代生存的民族新工藝。
【關鍵詞】廣西;工藝品設計;地域性;當代性
廣西有豐富多彩的工藝美術品種,織繡、銀飾、銅鼓、坭興陶、奇石、彩玉、工藝扇、貝雕等以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遠近聞名,這種民族工藝的獨特性是廣西地域環境和民族文化影響下的綜合結果。
一、廣西工藝品類的地域性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地緣角度分析廣西工藝美術,可分為沿江河區、濱海區、山林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等四大區域。
(一)沿江河區:玉石工藝獨特
廣西河流縱橫,水流湍急,河流沖刷下的河床玉石種類豐富,玉石工藝被挖掘出來。20世紀90年代,大化彩玉石、三江彩卵石、合山彩陶石、來賓草花石被大規模開采。廣西大化紅水河巖灘河段的大化彩玉石,石形奇特,硅化或玉化程度高,色彩艷麗協調,紋理變換無窮;廣西北部山區的潯江河的三江彩卵石,其質地堅硬、表面潤滑、色彩豐富;廣西合山市紅水河流域的合山彩陶石,質型色紋韻兼具;來賓縣鐵帽山林場的黔江下游的草花石,紋理變化多樣,內涵豐富,宛如天然石畫。桂林雞血玉更是廣西玉石雕刻中的瑰寶。桂林喀斯特地貌典型,巖石造型奇特,在桂林龍勝三門鎮一帶的深山巖層中發現了這種以雞血紅色為主調的碧玉巖石分外引人注目。2005年玉石文化理論家張家志教授首先提出“桂林雞血玉”鑒定意見之后,雞血玉旋即被大規模開采,由于它硬度高,性質穩定,不易風化磨損耐侵蝕,且質地滋潤細膩,拋光性能好,有玻璃光澤,具有很好的雕琢加工特性,備受人們喜愛。柳州市以奇石城著稱,奇石文化氛圍濃郁,為東南亞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和交易場所,有“中華石都”之稱,所展銷的奇石大多來自本土。柳州硯臺,簡稱“柳硯”,是柳州奇石工藝特色品類之一。唐代柳宗元在柳州做官期間常游歷山水,到龍壁山下的柳江賞游覓石,他所寫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一文中有關于“柳硯”的記載:“其壁曰龍壁,其下多秀石,可硯。”他還將柳硯送給好友劉禹錫,劉禹錫回詩文《謝柳子厚寄疊石硯》盛贊美硯:“常時見硯席,寄此感離群。清越鼓寒玉,參差疊碧云,煙嵐馀斐亹,水墨兩氛氳。好與陶貞白,松窗寫紫文。”①,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柳州硯臺近年被開發為工藝新品種,重現于世。
(二)濱海區:貝雕珠寶工藝突出
廣西沿海地區南瀕北部灣,海岸線綿長,濱海資源豐富。合浦珍珠與珊瑚飾品、北海貝雕畫聞名遐邇。合浦珍珠又稱南珠、廉珠和白龍珍珠。合浦有“南珠之鄉”之稱,素有“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其盛名可見一斑。南珠細膩圓潤、粒大凝重、瑰麗多彩、晶瑩皎潔、光澤持久。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循吏傳·孟嘗》:“郡(合浦)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址比境……”可見合浦珍珠工藝由來已久。北海貝雕歷來發達,合浦縣漢墓中就發掘出貝殼裝飾品,明清家具鑲嵌也見有貝殼珍珠等裝飾。建國后北海市工藝美術總廠創建時,北海貝雕是其中一項特色工藝,曾輝煌一時,可惜在企業轉型后傳承中斷。近年,貝雕又重新被藝人發掘再現,大型浮雕作品、貝雕畫、貝雕擺件等重現市場,始放光彩。
(三)山林區:竹木工藝發達
廣西山多林茂,就地取材,竹木工藝發達。廣西編織主要分布在博白、浦北、都安、賓陽、平南等縣城及鄉鎮,其中博白縣被譽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現已經實現產業化經營。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編織工藝也別具特色。毛南族花竹帽工藝精巧,玲瓏別致;三江侗族飯籮、鐮簍、竹籃、花瓶、魚簍、蟈蟈籠等樣式新穎,手工技藝高超。廣西木雕工藝也十分發達。廣西最大的木雕、根雕加工和銷售市場為桂林瓦窯木雕市場,這是我國規模較大的木雕、根雕市場之一,建成二十余年,發展繁榮至今。廣西木雕根雕技藝融合南北雕刻技法,又有本土特色,造型既有體量龐大之作,也有精雕細鏤之品。侗族木結構建筑十分典型,以獨特的榫卯結構聞名國內外,建筑模型工藝品應運而生。三江縣制作侗族建筑模型的作坊有五六家,模型以程陽風雨橋、馬胖鼓樓為原型,按比例縮小,手工制作,突出榫卯結構工藝特點,格外精巧新穎。少數民族風格的木雕儺面具工藝也十分典型,廣西毛南族、壯族、苗族、瑤族、仫佬族都有自己的儺面具,且風格各異,神秘、夸張、雕工精湛,但隨著宗教法事活動的變化,面臨滅絕危機。
(四)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族手工藝自成體系
廣西有壯、瑤、苗、侗、仫佬等11個少數民族,各民族聚居區形成了完整的工藝體系,實現了自給自足。織繡、銀飾、銅鼓、繡球、麼乜等工藝品,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獨特風格。這些用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以及娛樂和祭祀的手工藝品,無論圖案、造型還是質地紋理,承載著濃濃的民族情意,表現出獨特的鄉土氣息,散發著永恒的魅力。
除了地理分區明顯的工藝品類外,散布于廣西各地的還有陶瓷工藝。浦北小江瓷、北流瓷、賓陽瓷、欽州坭興陶以及桂陶、邕陶等皆是陶藝人根據本土資源創制出來的陶瓷藝術品種。“北有景德瓷、南有小江碗”,浦北小江瓷器歷史悠久,幾經沉浮,現被重新開發;賓陽瓷業發達,制瓷專業村以手工制粗瓷日用品為盛,傳承至今;北流河流域陶瓷土資源豐富,范圍包括北流、容縣、藤縣在內,瓷土儲量豐富,是歷史上廣西陶瓷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北流瓷釉面晶瑩、色澤光潔、瓷藝精湛,北流目前為廣西最大的瓷產區。欽州坭興陶有“四大名陶”之稱,以宜雕刻、可窯變、善成型著稱,發展日漸良好;靖西壯族土陶、橫縣土陶、賓陽土瓷、柳州土陶等至今保留傳承了千百年的古法工藝。
二、當代性是傳承與創新的精髓
“藝術當隨時代”,工藝美術也不例外。工藝美術只有適合于時代發展,適合于人民生產與生活才能生存。近年來廣西旅游工藝品設計在時尚性方面有所探索。如坭興陶藝術近年逐漸走出模古擬古的傳統造型,結合廣西地域文化與時尚元素,利用產品造型、色彩、窯變等特性,走向創新階段;桂林插絲團扇結合本土桂林山水、民族織繡等工藝,創出新面目;柳州玉石雕刻工藝,以巧雕取勝,充分挖掘本土玉石材質和性能特點,立足奇、巧、新的設計創意,令人耳目一新。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如何創新,金屬工藝設計家唐緒祥教授的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他認為學習傳統工藝,不要一味模仿。“從實物以及民間藝人那里所借鑒的主要應是制作工藝、思考方式等,而非圖案裝飾,因為裝飾畢竟很多都是過去時代或特定文化地域的紋樣,與現代的社會文化、審美標準等并不一定符合,專業設計工作者的設計作品應該能表現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設計、制作出適合當代的、具有時代特點的金屬工藝品。”②可見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圖案與工藝必須與時代接軌,具備當代性特征,才能贏得市場。當代性是工藝美術走向市場、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
注釋:
*廣西高校科研項目:廣西少數民族旅游工藝品調查與創新設計研究,立項編號:桂教科研[2015]2號KY2015LX621;廣西高職教改項目:廣西民族手工技藝在高職設計教育的傳承創新探究,立項編號:桂教職成[2015]22號一般- 9。
①戴義開.柳侯與柳州龍壁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②黃德荃.熔金鑄藝:唐緒祥及其金屬工藝藏品[J].裝飾,2011(4).
參考文獻:
[1]唐正安.桂林雞血玉的開發與社會及經濟效益[J].寶藏,2012 (8).
[2]陸文清.論柳州奇石文化的成因及其溯源[J].柳州師專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