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賀龍+杜俊萍
【摘要】情感因素是一個藝術家藝術創作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貫穿藝術創作的始終,這種情感不僅能讓創作者在艱難的創作過程當中保持飽滿的熱情和激情以外,還能使其作品拉近與觀賞者的距離,從而引起心理強烈的共鳴,吳冠中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在創作當中時時刻刻都保持著這份情感的“真情”人。他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著情感印記。中國山水畫的空曠、淡泊,凡可以躍動他靈感的領域,他都一一涉獵,從而使其油畫的內涵變得豐富。正是這種精神開闊了他的胸懷以便容納萬物,提煉出一幅幅的作品洋溢著他主觀的情緒和意識。人們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豁達、穩健,但又純凈的精神氣息。筆者就試著談談“情感”在吳冠中一生的創作生涯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吳冠中;真情實感;藝術創作
讀完吳冠中的《我負丹青》后發現,其實藝術是一種思想,不是一種手段,藝術創作需要畫家兼備才氣、人生閱歷、敏感度以及繪畫的功力等諸多因素,是“隨心而動”“心意相通”并且以情感貫穿藝術創作的始終。藝術創作追其源還是“真情”二字,就如吳冠中所說:“有時在自己腦海里已經完成了自己的藝術創作,只是差一個孕育的時間,產期一到,就生了下來?!边@個當然不一定非得局限在紙、框等有限的載體之上。
真正的藝術創作其前提是因為創作對象的美吸引了你忍不住地想去表現它、駕馭它的那種激情,而不是明明不喜歡但又想著怎樣把它畫美,讓更多人認可它、接受它。
首先,吳冠中藝術創作中情感形成的原因。與藝術相見恨晚、對藝術執著狂熱是吳冠中藝術創作中情感形成的前提條件。
書的開頭,吳冠中介紹自己的奮斗史,貧苦家庭出生又身為長子的他,肩上的擔子很重也一直希望通過讀書、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軌跡,直到一個周末,他被一同軍訓的朱德群偶然帶進了杭州藝專的藝術教室,吳冠中在書中這樣寫道:“她輕易就擊中了一顆年輕的心,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眳枪谥袕拇隋塾卧谒囆g世界的海洋里,與畫再也不能分開。讀到這里的時候,捫心自問,我能否與吳冠中一樣在青年時代就有機會確定自己畢生的追求,而且是如此的堅定,我的答案是:不確定,即便真的遇到了,又是否愿意放棄大好的前途,一頭扎在看不見光明的小道上。但是在吳冠中那里,父母的哀怨悲傷拉不回被美誘惑的兒子,生活的艱難困苦不能逼他停下手中畫筆,身體被迫害也不能拋棄對畫的癡迷。故吳冠中創作的美才能在如此渾濁的藝術市場中如清荷一樣清秀、雅潔。
其次,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吳冠中藝術創作情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吳冠中經過努力在選拔考試中以當地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脫穎而出,拿到了留法名額,千里迢迢乘船來到法國。在他的留法生涯中,吳冠中如饑似渴,幾天便跑遍了巴黎的博物館,上午在美術學院上課,下午就到盧浮宮美術館聽課,參觀博物館、大大小小的展覽以及畫廊,晚上補習法語或者到大茅屋畫人體速寫。吳冠中說:“我曾千方百計為學法語而懷抱喜悅,而今付出的是羞恥的實踐,但咬緊牙關,課余每晚仍去夜校補習口語。”他想把西方的一些藝術思想帶回來,所以在面臨回國發展還是留外繼續深造的抉擇時,吳冠中義無反顧地選擇報效祖國,因為他認為自己國家是根、是母體,只有在有根基的地方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接地氣,才能被人們所認同?;貒?,面對國內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所學無處伸展,但先生沒有因此絕望,而是努力找尋自己的路、找尋適合國家藝術發展之路。在“文革”的各種批判和限制中,他開始在風景畫的這條道路上繼續探索?!拔母铩逼陂g,他被下鄉“四清”,先生仍然未放棄追求藝術,他用糞筐自制畫架畫畫,被稱為“糞筐上的畫家”,模仿的人多起來,誕生了“糞筐畫派”。藝術來自于生活,此話有理,更確切地說,藝術人格的自我覺醒往往取決于一個人一生中某段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活,諸如某個特定時刻的某次經歷,與某人的一席交談,甚至某一本書里的某一段話,在這種覺醒的突破時刻,人的內心仿佛突然被一道形而上的光所動,從而徹底打開了靈魂之角的大門,并深刻地體驗到了某種具有終極意義的東西。
在這樣的背景下,吳冠中探尋著中國繪畫最佳的創作方式,畫面上的線條與墨色,在躍動中渾然交織,構成了一個內在沉思的世界而非外在表象的世界。直到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醞釀提出,為他自己的藝術建立起新的品格、新的趣味。其中,吳冠中雖吸收西方繪畫的長處,但中國繪畫的特點仍保留著,使我們感到他的作品既不一味跟隨西方繪畫,也不完全延續中國的傳統技法,而是善于改革創新。吳冠中曾經說過,我曾寄養于東、西兩家,吃過東家的茶、飯,喝過西家的咖啡、紅酒,今思昔,豈肯忘恩負義,先冷靜比較兩家的得失。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歷史時期,吳冠中身上所表現出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也一直體現在他每一幅藝術創作中。
再次,吳冠中的性格特點、對待藝術態度是創作情感形成的關鍵,在畫畫這條路上,他可以一天不吃飯,可以背著畫箱走幾十公里,寧可自己淋雨也不會讓畫淋雨,可以一路坐車從廣東一直站到北京,直到自己的雙腳腫脹,在筆者看來這真的是一些常人無法比擬的。在“文革”時期,他經歷重病、批斗、下放。但任何時期、任何條件都不曾磨滅他心中畫畫的夢,重新煥發了藝術青春,哪怕即將到死也是以藝術的形式死去。最后還是藝術的“氣”救了他,工作后大量創作寫生,在油彩和水墨中辛苦兼程,吳冠中的深厚功力來自于他的苦學苦練。但苦學苦練技巧并不夠,作畫離不開技巧,可技巧只是工具。只有把心投進去,把情投進去,敢于突破藩籬,以響亮的繪畫語言抒發畫家忠于自然的真切感受而得到共鳴,從平凡當中發現不平凡,作品才能獲得生命。
吳冠中用深厚的創作功底、豐富的生活經歷成就了自己的繪畫技巧和獨特的繪畫形式,巧妙地把“油畫中國化,中國畫現代化”表現到極致。不論是國畫抑或是油畫,雖然工具不同,性能各異,表現手法又是如此的變幻多端、撲朔迷離,卻都是那么有力量而韻味清新。他的畫注重真情實感,由內而發,通過畫筆展現了自己各個時期的情感變化,以及對藝術的獨到見解,不管是在學術方面還是面對藝術的態度上都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吳冠中.我負丹青[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吳冠中.中國現代藝術與設計學術思想叢書:吳冠中文集[M]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
[4]吳可雨.世界名畫家:吳冠中[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