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青+關強
【摘要】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豐富精彩,以迥然不同的風格特征構成了豐富多姿的民族文化體系。然而這些農耕時代的手工藝由于現代化進程加快卻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梳理民族手工技藝的核心內容與分析少數民族旅游產品開發的現狀,有利于廣西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旅游工藝品;民族文化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之一。壯、瑤、苗、侗、仫佬等11個世居少數民族創造了廣西燦爛的民間手工藝文化。這些手工藝有衣食住行的日常用品,也有節日慶典與婚喪嫁娶所用之物,許多有極高的藝術水平。這些少數民族手工藝是中華燦爛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漢族手工技藝共同譜就了燦爛的文化樂章。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工業產品的普及運用,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甚至已經消亡或者瀕臨滅絕。近年來,隨著政府與社會各方面的重視,保護傳統民族手工藝成為時代呼聲,部分少數民族手工技藝被開發為旅游工藝產品得以保存和恢復。目前廣西少數民族旅游工藝品主要有染織和刺繡品、金屬工藝和首飾品、編織工藝品、工藝雕刻品等類型,發展現狀概述如下:
一、織繡工藝
廣西11個世居少數民族都有獨特的織繡藝術。農耕時代,他們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婦女自行織布、染布、刺繡,男子從事銀飾加工等,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樣式。壯族織錦,苗族蠟染,水、瑤、侗、壯、仫佬等民族的刺繡均聞名遐邇。一些民間飾品如壯族繡球、銀飾與銅飾等工藝也十分精彩。這些少數民族工藝品,原來并不對外銷售,主要為家人、親友、情人等制作,隨著社會變遷,少數民族青年的意識發生極大轉變,大部分居民日常不再穿戴民族服裝而改穿現代服裝,除了旅游和表演的需求外,需求量急劇減少,從事者也隨之減少,傳承開始出現中斷現象。
以壯錦為例,壯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忻城壯錦為壯錦精品,曾作為貢品進獻皇宮。“十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鄰雞乍唱停梭后,又聽砧聲雜臼聲?!雹偾宕e人莫震在《忻城竹枝詞》一詩中描述了忻城織錦的壯觀場面,繁榮程度可見一斑。壯錦不僅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而且色彩斑斕、對比強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但這種古老而精湛的工藝發展早已舉步維艱。以忻城壯錦為例,忻城壯錦廠家20世紀末倒閉,忻城壯錦織造又回到家庭作坊模式,很多藝人另謀生計。目前忻城壯錦手工藝人有11人,大多為老人,面臨后繼乏人危機。為保護優秀工藝,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幫助傳承人在忻城舉辦壯錦技藝培訓班以傳授壯錦織造技術。賓陽壯錦也遭遇同樣危機,生產雖然實現了一定的機器化和規模化,但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發展仍然岌岌可危,國家級織錦工藝美術師譚湘光在2009年成立廣西賓陽縣“湘光織錦坊”傳承技藝。靖西壯錦在政府政策扶持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示范性基地”繼續致力于設計創新研發旅游產品。
廣西水族馬尾繡,復雜多變,立體感強,結實耐用,例如少兒背帶刺繡,工藝復雜而有特色。首先把買回來的絲線剖拆成比馬尾毛還細的絲線,然后在白色馬尾毛上裹以這種白色絲線,再用這種裹好的馬尾和彩色絲線,在深色布上繡出漂亮圖案,最后將分別刺繡好的零部件拼鑲在背帶布上,構成完整畫面。仫佬族刺繡同樣精彩,針法、設色、圖案凸顯獨特的風格,例如廣西隆林仫佬族繡制的圍裙,將生活勞作的水牛、山川、田野、花鳥、家畜、鴛鴦、村落等圖形制成主要畫面,并配飾花草紋飾繡帶花邊,色彩鮮明,繁而不亂,充滿田園氣息,宛如一幅田園民俗畫。然而刺繡工藝遭遇與織錦同樣命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隨著社會發展,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經濟觀念、消費觀念大為改變,認識不到民族文化的價值意義,大多改穿現代服飾,從事刺繡的青年女子也越來越少。另外,有些民族刺繡為了縮短工期,節約成本,以機繡替代手繡后,品質下降,粗制濫造。手工刺繡品質雖好,由于價格遠遠高于機繡,加上宣傳不到位,知名度低,也無人問津。因而手工刺繡在一些偏遠地區市場近乎消失。融水苗族手工刺繡就出現即將消失的現狀,為了挽救這一優秀民族技藝,除了加大宣傳力度外,2015年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在融水舉辦苗族傳統服飾刺繡技藝的培訓,同年桂林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刺繡培訓班也在龍勝開辦,積極培養后繼人才,數十名青年女子走進傳承行列。
此外,一些優秀的民族工藝品被開發為旅游產品后出現產業恢復情況。如壯族吉祥物繡球和“麼乜”。繡球是壯族特色工藝品,色彩華麗,精巧玲瓏,原為男女青年定情之物,現這一概念在開發為旅游產品后已經泛化,產業化后,“繡球原本只象征對愛情的純潔、守信,經過挖掘、發揮,現已被賦予了友誼、吉祥、美麗、文化等更多內涵。”②這正說明了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品被開發為旅游工藝品后功能擴大化,概念泛化的普遍性問題。靖西繡球被開發為旅游產品后發生巨大變化,舊州街約有300多戶人家,有500多人從事繡球產業。近年靖西縣設立了繡球傳習館,三江侗族自治縣設立了手工藝品傳承基地,由工藝大師親自傳授技藝。同樣壯族“麼乜”也因為開發為旅游產品逐漸起死回生?!包N乜”(壯語譯音)是壯族特有的民間吉祥物,起源于百色“觀音堂”僧人制作用來在端午節發放祝福的物品,后隨著這一文化風俗的消失而淡出視野,近年被重新開發成旅游工藝飾品重見天日。它形狀大小不一,色彩豐富艷麗,造型為勇士伸開四肢擁抱龍珠之狀,十分奇特,寓意“守護太陽、擁抱希望”,內填艾草、香草、菖蒲等十幾種中藥香料藥材,也是一種獨特的工藝香包。目前右江區旅游工藝品“麼乜”在各類工藝品、旅游商品比賽中屢獲佳績,開始回到人們生活中。
二、金屬工藝
廣西少數民族金屬工藝旅游工藝品有少數民族銀飾、壯族銅鼓、南丹錫器等。廣西傳統銀飾工藝十分發達,壯、侗、苗、瑤、水等民族服飾都有精美的銀飾。其中侗族銀飾品胸牌是婦女節日和婚嫁胸飾品,整體是上窄下寬,呈簾狀,由銀鏈連接各種各樣的單獨紋樣飾物而成,飾物多為花紋,末層飾物為蝴蝶紋樣,造型夸張、裝飾性強,每個單獨紋樣飾物及小器上,涂著琺瑯花紋,色彩以群青為主,綠、黃、紅色相間,十分精美碩大?,幾邈y飾也以琺瑯銀飾最有特點,流行于三江、龍勝、金秀瑤族聚居區,圖案多花草、蝴蝶、小鳥等,工藝復雜多樣。例如幼兒護身符銀麒麟是廣西金秀茶山瑤飾品,外形似麒麟,四肢腳底有四個小銀鈴,兩端為兩塊銀包,其下有銀鉤、銀鏈層層連接,吊掛數層小動物。整條銀掛內容豐富,做工細膩,寓意吉祥,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水族銀飾用于水族女子佩戴的項圈、手鐲、耳壞、銀扣、圍腰鏈、銀梳和大型的銀質裝飾品雅領,以及兒童帽子用的銀佛、銀扣、銀鈴、銀片等,需求量大,因有“以多為美,以重為貴”觀念促進了水族地區銀器工藝的發展,工匠技藝高超,制作的項圈僅一項就有扭絲、棱形、空心刻花形、圓形、扁形等品種。目前少數民族銀飾制作已經市場化、商業化,很多少數民族村寨中已經不再生產。銀飾工藝作坊極少,但產業化后的少數民族銀飾工藝,與原汁原味的傳統技藝相比較品質下降,工藝也已今非昔比。
銅鼓鑄造技藝為廣西傳統金屬技藝之一。廣西銅鼓以數量最多分布最廣著稱。銅鼓造型精美,多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廣西著名歷史學家蔣廷瑜將廣西不同地方的銅鼓風格做了以下歸納:“原始古樸田東鼓”“裝飾華美貴港鼓”“乘馬伏牛潯江鼓”“碩大厚重北流鼓”“凝重富麗靈山鼓”“高瘦輕薄龍州鼓”“世俗淡雅河池鼓”③,可見各地銅鼓風格大有不同。“銅鼓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銅鼓鑄造工藝中的科學技術,附加的美術、音樂、舞蹈元素,宗教信仰,思想意識,無所不包”④道出了銅鼓文化的深厚與博大精深?!笆澜玢~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銅鼓在東蘭”,河池東蘭被譽為銅鼓文化的“活化石”,有“廣西銅鼓之鄉”之稱。在紅河流域東蘭的壯族與瑤族村寨,至今仍保留重要日子擊打銅鼓的習俗,尤其是青蛙節,銅鼓聲聲,十里同音,清脆悠揚,異常熱鬧。但廣西古代銅鼓鑄造技藝在清代以后就失傳了,“近代以來壯族及其他民族民間使用的皆為傳世銅鼓。”⑤為了挖掘這一獨特技藝,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上朝韋家兄弟于2003年研制成功了銅鼓鑄造技藝,并將它開發為旅游產品。近年河池、東蘭仿古銅鼓企業紛紛成立,使銅鼓鑄造工藝重新恢復。其中作為旅游工藝品的仿古銅鼓為民族特色產品,它被按比例縮小,制作大小數套,可作樂器敲擊、把玩、陳設之用,受到人們喜愛。
三、陶瓷工藝
許多民族有自己獨特的制陶藝術。廣西壯族的原始制陶技藝奇跡般存活。據考證靖西祿峒鎮凌準村還保留古老的原始手工制陶技藝,這是廣西古老制陶技藝的活化石。此外,賓陽鄒圩、橫縣江口鎮等地,仍采用“古法制陶”。這樣的古老民族陶藝,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宛如遠古的呼喚,獨具淳樸魅力,充滿人情溫度,也許這就是現代陶藝需要挖掘的地方。但這古老的少數民族陶藝面臨滅絕邊沿,傳承人寥寥無幾,尚未開發為旅游產品。廣西當代陶瓷藝術最有代表性的是北流瓷和坭興陶,這兩種陶瓷藝術,在裝飾和造型題材上,多以少數民族和廣西風物為表現內容,有濃郁的南方陶瓷風格和明顯的嶺南地域風情特點。二者已經實現產業化,是陶藝類旅游工藝產品的重要代表。
四、竹木工藝
廣西地處亞熱帶環境,竹木繁多,竹木制品技藝傳承由來已久,竹雕、木雕、竹木器、竹木編織工藝由此產生。儺面具木雕是少數民族獨特的手工技藝,源于儺戲,多用于宗教信仰活動。廣西儺面具歷史悠久,毛南族、壯族、瑤族、仫佬族、苗族都有自己的儺面具。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評價廣西儺面具“以木刻人面,窮極工巧”。桂林儺文化興盛時期從宋代至清代,從桂林向周圍地區輻射,如柳江、象州、武宣、羅城、環江、來賓等,成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重要民俗活動。師公戲面具造型豐富,有“三十六神、七十二像”之說。廣西各地區面具角色不同,反映了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毛南族地區有瑤王,壯族地區有馮四公、甘王,苗族地區有苗公、苗婆,桂林地區有武婆、令公等。毛南族儺面具造型豐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傳承至今?!白鳛橐环N原始的藝術形態,儺面具依舊廣泛存在于毛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如還愿法事、分龍節慶祝活動”⑥,其造像真實,平易近人。苗族儺面具則以兇悍、猙獰的神怪鬼魅形象示人,表現出一種莊肅、威嚴、辟邪、吉祥的宗教信仰。當代廣西儺面具傳承面臨危機,傳統儺面具制作主要為師公,由于法事活動減少,所以新一代傳承十分困難。在政府部門關注下,廣西桂林、龍勝等極少數藝人著力恢復這一技藝,儺面具在2016年廣西工藝美術展開始亮相,算是突破之舉。
廣西少數民族編織工藝技藝精巧,以環江毛南族的花竹帽(又稱“頂卡花”)為最。象征幸福吉祥的花竹帽以前是青年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后花竹帽編織工藝逐漸發展為花竹帽文化重要組成。20世紀80年代花竹帽一度瀕臨“失傳”,現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目前僅有極少人開始恢復傳承這一民族技藝。相比之下博白編織情況好得多,博白編織發展為旅游產品以及日用品實現了產業化。博白被譽為廣西“編織之都”,博白竹編藤編工藝突出,由于民族編織與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以及時尚風格結合較為緊密,產品新穎別致,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博白從事編織的人數眾多,企業已經形成產業集聚之勢,產品一直遠銷國內外。
總之,廣西少數民族手工技藝在旅游開發的時代背景下,被開發創造為旅游工藝產品漸漸地恢復存活下來。雖然在創作開發過程中有諸多問題,如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手工制作水平,半機械化降低了手工工藝品的品質,政府的扶持力度過大往往使企業產生依賴性,致使造血能力不足,不利于市場競爭等。但從整體效果來看,許多少數民族手工技藝在艱難的市場體制中存活下來了,這正是旅游工藝品開發產生的積極影響。掌握著核心技術的家族式手工作坊在現代少數民族手工藝產品傳承與保護中承擔了主要的作用,這些家庭作坊的雇傭方式采用向制作農戶配售原料,有訂單時分解訂單,沒有訂單時收購農戶制作產品的獨特方式,具有地方產業特色。
注釋:
*本文為廣西高校科研項目:桂教科研[2015]2號KY2015LX621廣西少數民族旅游工藝品調查與創新設計研究;廣西高職教改項目:桂教職成[2015]22號一般- 9廣西民族手工技藝在高職設計教育的傳承創新探究。
①盤芳薇.忻城壯錦傳承、保護、發展的思考[J].大眾科技,2012(12).
②呂屏,彭家威.產業開發場域下的傳統工藝發展——當代社會背景下廣西壯族繡球的傳承與變遷[J].藝術百家,2008(3).
③蔣廷瑜.廣西銅鼓遍山隅[J].傳承,2009(5).
④蔣廷瑜.銅鼓文化在泛北部灣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⑤吳偉峰.壯族民間銅鼓鑄造技術考察與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8(1).
⑥曹紅玉.廣西環江縣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