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從1996年實施的,是我國金融領域的一個重要任務。隨著2015年10月23日央行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的決定,利率市場化在我國基本上得以完成。作為金融市場上最主要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深受其影響。總的來說,既有利又有弊。因此商業銀行有必要對利率市場化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并積極制定措施應對它。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逐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逐漸趨于成熟。只有這樣,我國的銀行業才能在利率市場化中獲得生存的機會并實現優化升級。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利弊 應對
一、利率市場化的基本概念以及進程簡介
(一)利率市場化的內涵
所謂利率市場化,簡單來講,就是把利率的主要決定權交給市場而非政府,是與利率管制截然相反的一種狀態。也就是說,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供給和需求狀況主宰著利率的波動。比如當供給大于需求,利率會向下波動;反之,則是相反的狀態。
(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是從1996年開始的,旨在形成一個以基準利率為中心,市場利率為主體的利率體系。自此,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央行退居次位,起一個輔助的作用。
1.第一階段,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銀行間拆借市場建立的時間坐標是1996年,從該年六月開始,同業拆借利率上限會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限制,并根據市場資本率的需求和供給情況,直接由借貸雙方確定拆借利率。
2.第二階段,債券利率市場化。1997年6月,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啟用,債券回購利率和債券交易價格也同時放開;到了 1998年,政策性金融券的利率管制也得到了釋放;1999年,在招標的方式下,財政部向銀行發行了國債。
3.第三階段,票據市場化。最主要的成果就是2007年SHIBOR開始成為商業銀行票據貼現、轉貼現的基準,票據貼現利率以SHIBOR加減點方式報價,與貸款基準利率已經基本沒有關系。
4.第四階段,外幣存貸款利率市場化。2008年后,四大行首次實現小額存款利率自主定價,授權可以低于央行規定的下限利率定價,這標志著我國外匯存貸款利率逐步市場化。
5.第五階段,人民幣貸款利率管制逐步放松。2013年7月19日,國務院準許央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不再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進行管控。至此,利率市場化的意圖愈發明顯。
6.第六階段,人民幣存款利率管制逐步放松。2015年,經過數次對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調整,最終于同年10月,央行宣布放開存款利率上限。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給予商業銀行的益處
(一)有利于商業銀行靈活經營
利率市場化以后,市場信號的變化引領利率的變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商業銀行更多自由行使其經營權的空間。比如,商業銀行可以在綜合考慮市場狀況、其經營管理需求等諸多因素后,自主確定存貸款利率水平以及對其經營的金融產品進行合理定價。
(二)有利于商業銀行優化客戶結構
實現利率市場化以后,為了爭取更多的社會存款,商業銀行可以利用資金價格差異來吸引存款。在貸款利率方面,商業銀行會在充分考慮企業的經營狀況、提供貸款業務所需要花費的各種成本以及可能面臨的違約風險等基礎上制定不同的貸款利率。為了吸引優質客戶,對于不同風險水平的客戶,商業銀行可以確定不一樣的利率水平。
(三)有利于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
在利率市場化以后,商業銀行在確定利率水平方面更加自由和靈活了。它們完全可以憑借此優勢,在“利率”上多下功夫,研發與利率相關的多種金融產品。不難預料,在利率市場化達成后,隨著利率風險越來越突出,市場上對規避此種風險的產品需求量將是相當龐大的,這也將刺激銀行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
三、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中面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的傳統利潤來源將受到沖擊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的傳統主營業務有兩個,分別是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一方面,客戶在銀行存款,銀行會給予客戶一定的存款利息收入,存款利率相當于銀行吸收存款用于貸款所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除去必要的存款準備金以后,銀行會將多余的存款借給需要資金的客戶,這便是貸款業務。借貸出去的資金,銀行會收取一個貸款利息,貸款利息往往是高于存款利息的,這兩者之間的差額便是銀行的利潤來源。過去,息差是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但是,在利率市場化以后,為了吸引客戶和吸納更多的存款,商業銀行普遍會在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時又降低貸款利率,息差收窄,勢必對銀行業帶來沖擊。
(二)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加大
利率風險就是指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給商業銀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利率變動頻率和幅度增大的可能性都會上升,這很容易使得商業銀行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或者實際成本與預期成本相背離,從而增加其經營過程中的利率風險。
(三)商業銀行的競爭加劇
實現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若還是想如過去那樣主要靠存貸利差來存活顯然是異想天開。為了繼續生存甚至發展壯大,商業銀行必須大力發展新的業務,比如中間業務。同時,也要積極研發適應新的市場環境的金融產品。這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會加劇銀行業的競爭。
四、我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中間業務的發展
中間業務就是指商業銀行以中間人的身份,不運用或較少運用自己的資金,為客戶辦理相關業務,并從中收取手續費和傭金的業務。比如結算、信托、租賃、銀行卡業務、理財服務等。中間業務將是今后銀行重點發展的對象,與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并重。因為中間業務受利率影響很小,其相對于資產負債業務,可以使商業銀行花費很小的成本而得到一筆穩定的收入。
(二)加快金融創新
一方面,利率市場化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為了在銀行業繼續生存,商業銀行就必須擴展新的領域,開拓新的業務。另一方面,利率風險增強使得市場上對規避利率風險的產品需求旺盛,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研發出對應的金融產品,勢必會搶占先機,成為最大的贏家。基于上述兩方面,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勢必會成為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發展壯大的重要法寶。
五、結束語
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什么是利率市場化,進而對利率市場化的整個進程進行了簡要回顧。接著,從利弊兩個方面出發,淺析了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多種可能的影響。最后,針對不利影響,大致給出了一些應對策略。在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的優化升級與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商業銀行一定要給自己做好定位,揚長避短,并且積極開拓新的業務和加快金融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屹立不倒,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張紅偉.貨幣金融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彭敏.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08.
[3]王培明,樊歡.淺談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時代金融,2013.
[4]巴曙松,嚴敏,王月香.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7.
[5]俞勇.迎接利率市場化挑戰,構建有效的銀行產品定價體系.西部金融,2014,11.
作者簡介:李悅(1993-),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學歷:在讀碩士,就讀于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