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棟
最近幾年,歐美日發達國家集體性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這種困境有著很多體現:政治混亂,反全球化浪潮上升,經濟長期停滯,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失衡,等等。對此,一些國人,包括一些學者和評論人員認為,歐美日陷入困境,給了中國一個超越發達國家的良好戰略機會。也有些人并沒太多戰略上的想法,只是本能地認為:歐美日國家長期對中國指手畫腳,像個“教師爺”一樣。現在它們自己面臨困境,中國人終于可以解氣了。
這些認識和情緒都可以理解,但如果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那就遠遠不夠了。細致分析,就會發現歐美日的困境具有“普世性”的原因和影響,中國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歐美日國家當前面臨的困境,并非簡單的對外戰略不當,也不僅是社會經濟問題,而是在現代化背景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異化的產物。這些問題,在中國也都不同程度存在。
首先,在政治上,歐美的困境會間接危害中國。發達國家普遍存在民粹主義情緒上升的問題,并得到信息技術革命的助力。這些民粹主義情緒的上升,也可能影響中國國內社會,從而制約我內外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在外交方面,民粹主義可能增加發達國家對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尋找“替罪羊”的可能性上升。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將面臨更多壓力和不確定性。
其次,在文化上,歐美日困境的根源,在中國也同樣存在。發達國家困境的核心,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現代性擴張背景下人的異化。生產和生育等自然功能,被政治和社會觀念扭曲,導致人口結構變化,及至政治分散化和碎片化。歐美國家形成政治共識困難上升,政治極化和對立現象增加。日本雖可通過移民政策避免政治碎片化,但代價是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甚至可能的倒退。這些問題,在中國也同樣潛藏。中國新生代的勞動積極性和生育積極性同時出現下降趨勢。只是因為中國現代化水平還未達到發達程度,問題暴露得相對少一些而已。
再次,在經濟上,歐美日的困境,會拖累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制造業轉型。中國經濟曾長期依賴出口。近幾年來,對外經濟依存度雖然有所下降,但出口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來源。歐美日的困境,將會削弱這些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一些國家經濟民族主義情緒上升,還可能增加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關系。這些都會損害我國的經濟利益。
因此,在全球化時代,歐美日國家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對我們也具有警示意義。盲目樂觀與幸災樂禍,都可能誤導我們。
當然,歐美日的困境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提供了機會,至少是給我國塑造一個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路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客觀而言,現在歐美日國家面臨一定困難,事實上推動力量對比朝對中國更有利的方向發展。一個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一個互動式的新型大國關系,更加值得期待。
另外,這也給了中國以更加合適的條件,與發達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合作的機會。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長期視中國為主要戰略對手,并以此或試圖以此為前提來規劃自己的對外戰略。但現在歐美日面臨的困境,多數與中國沒有關系,而是內生性問題。這給發達國家重新審視自己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中國與發達國家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威脅和地區性問題。
更重要的是,中國要從歐美日困境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反思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風險。發達國家的困境來自一個悖論:作為現代化發展的成果,正在破壞著現代化的基礎。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福利水平提高和女性地位提高,本來都是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但這些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導致個人責任意識下降,規范意識薄弱,傳統家庭觀念和勞動觀念被損壞。這些問題,在中國也都不同程度存在。
弄清發達國家困境的根源以及對中國的利弊后,中國更應該以平常心和理性視角看待它,并及時反思自己的現代化路徑。▲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