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股的“第一院線股”萬達電影22日上午出現暴跌,下午宣布臨時停牌。另外當天網上出現中國建行等銀行拋售萬達債券的傳言炒作,萬達和工行否認該消息,建行表示“正在了解情況”。《財新》的報道說,銀監會要求各家銀行排查包括萬達、海航集團、復星、浙江羅森內里等數家海外投資比較兇猛的企業。
圍繞萬達更加嚴重的傳言也在網上暴走,它們飄散出“政治味道”,給人以萬達“要出大事”的印象。
無論這些傳言是否有根據,它們已對萬達和其掌門王健林的形象形成了沖擊。公眾難以辨別那些傳言的真假。
一段時間以來,互聯網上不時出現針對中國明星企業主的傳言,不幸的是,它們有些后來似乎應驗了。肖建華、吳小暉都曾被傳言纏身,他們后來被證明“不能履職”,增加了新傳言的沖擊力。
有人說,當今天出現針對企業家的聳動傳言時,除非國家權威部門出面予以辟謠,企業家自己和媒體等一般機構已經沒有力量證明被傳者的清白了。人們都還記得安邦當時嚴詞否認針對其老板的傳言,到了安邦后來發聲明吳小暉“無法履職”,這樣的逆轉讓之后被傳者的“自證清白”更加軟弱無力。
不能不說,傳言正在成為中國互聯網上最刺激、最有殺傷力的信息,很難說它們在揭開還是吞噬真相,是厘清線索還是布迷魂陣。深陷傳言的名人巨富們,最有力的武器恐怕只能是清者自清了。
盡管傳言總是令輿論場興奮,但是它們一波又一波襲來,也會同時造成一種“傳言恐慌”甚至“傳言恐怖”。這有可能讓企業家群體感到不安,嚴重擾亂他們經營企業的心緒。
也許傳言一時不治,但是中國社會必須現在就有一個共識:傳言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對中國并非好事。一個企業出了什么問題,就處理什么問題,那些問題在多數情況下未必就是“惡性腫瘤”。而傳言大多是上綱上線的,決不能讓這種上綱上線嚴重影響我們的思維,更不能讓它們來塑造這個社會的行動。
企業是幫助大國參與現代國際競爭的骨干力量,和平時期,各國比的就是企業。而中國的企業發育長期是弱項,直到近些年才得以歷史性地噴發。為企業和企業家的成長創造以法制為基礎的良好穩定環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由于過去中國法制不強,一些企業違了法,或者打了不該打的擦邊球。企業、包括民營企業也必然是中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全程參與者,這樣的對接實現得越快越好。
然而傳言當道決不是法制建設的助推器,無論有多少困難,我們都應努力盡早擺脫這個局面。讓權威的官方信息盡量多些,來得快些,同時加緊敏感事件的處理,有階段性結論就及時公布,全力壓縮傳言肆虐的空間。多一分努力就會讓輿論場多一分清朗,而這種努力與不對效果負責的簡單呼吁“不傳謠、不信謠”應當是不一樣的。
我們切不可“習慣”傳言,實際上默默接受它們對法治秩序的侵蝕。中國社會需要對它們開展抑制的切實行動。▲
環球時報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