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自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之后,他推行大規模基建計劃、大規模減稅方案、制造業回流美國以及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被一些人冠之以“特朗普經濟學”。
毫無疑問,無論是增加政府開支進行基建,還是減稅政策,均能刺激美國股市、商業信心指數節節上升。事實上,特朗普今年1月上任以來,衡量美國大盤股的主要指標——標普500指數已上漲7%,美國股市另一最具代表意義的市場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更上漲10.7%。股市一片欣欣向榮,令市場沉醉于“特朗普經濟學”的蜜月期之中。
雖然“特朗普經濟學”利好股市,但最終能否振興美國經濟,甚至能否推行下去,均讓人難以過分樂觀。
其一,大規模基建計劃雖好,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特朗普拋出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重建計劃,希望以此提振實體經濟。然而,如今美國債務高達20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106%,美國國債到2027年最少會增加到30萬億美元,屆時國債占GDP比重將高達200%,較曾經爆發債務危機的希臘還要高。在債務已達警戒線的情況之下,特朗普冀加大發國債力度來解決1萬億美元的融資問題,路已不通。
其二,大規模減稅方案吸引力并不大。特朗普日前將公司稅稅率從35%大幅削減至15%,冀此吸引包括全球各國企業赴美投資開設公司。但美國15%的公司稅率未必有足夠大的競爭優勢,不少企業更喜歡將企業注冊到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和百慕大群島等10個海外“避稅天堂”,這些避稅天堂根本無須繳納企業所得稅、利得稅,基本上是零稅率。
不僅如此,避稅天堂的公司法對公司派發股息規定普遍較松,公司既可從利潤中,也能從股份溢價賬中給股東分派股息,公司大小股東對此都非常樂見。因此,在大幅減稅后,美國公司的稅率還是比避稅天堂高,且美國公司法更比避稅天堂嚴格得多,對各國企業不具太高的吸引力。
其三,制造業回流美國以提高就業率和提振經濟的想法難奏效。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時薪平均是20.7美元,中國是3.6美元,墨西哥則只有2.5美元,美國企業回歸后利潤無疑將會下降。
截至去年年底,美國企業的海外利潤總額已逾2.5萬億美元,眾多美國企業在海外的收入已經遠超在美國本土利潤,誘使這些企業重新回歸美國難度極大。更何況,制造業實質只雇用了美國8.5%的勞工,即使制造業愿意回歸,也較難大幅增加就業率。
其四在于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現代國際貿易,已遠非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所說的“比較優勢論”以棉花換葡萄那么簡單。由于中國、歐盟和日本等國生產的產品和美國的產品同質性越來越高,二者之間早已不再像過去那種互通有無的貿易,而是互相爭奪環球市場。特朗普政府未來若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只會招致別國報復,掀起大范圍的世界貿易戰,令各國都易受牽連。
何況,隨著制造業分工越來越細,全球化供應鏈也已進入垂直整合階段,每個國家越來越成為一個產品中間站,而每個產品不同的生產環節已讓參與其中的國家關系更為緊密。貿易保護主義,實質是既不利外國,也不利本國企業,最終會讓各國受害不淺。
處于口頭宣示階段的“特朗普經濟學”前景堪憂。▲
(作者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