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么親密聯結,朋友和人脈都是兩回事。幾乎每星期都見面,總是一同飲酒作樂的人際關系,我不認為這是人脈。
例如,你有一個很棒的點子,想要開創一番新事業,無奈資金無論如何都不夠。在這個時候默默拿錢出來的不是朋友,而是信任你的人。
而且,親密和信賴也不同。如果說“作為一個人,你喜歡他嗎?好相處嗎?”是親密的話,信賴就是:“作為一個人,你肯定他嗎?信任他嗎?”這也可以說是朋友與人脈的基本差異。以拿錢出來做例子,或許讓人覺得這都是老生常談,不過這卻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標準。
就算現在有好幾個親密的朋友,但如果沒有人脈就無法工作。而且,可以信任的對象不可能有好幾十人、好幾百人。這就是我對人脈的解釋。
越來越多的人為在社交網絡中建立起“類似人脈的東西”而感到滿足。但是,試問這其中有信賴關系嗎?增加“粉絲”或是信息交換的對象,頂多,說難聽一點,只是增加“以熟人為名的裝飾品”罷了。
“我認識很多人,因為我搜集了這么多的人際關系,所以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向不特定的、多數的人彰顯這件事,我覺得一點幫助都沒有。而如果擁有“真正可以信賴”的人脈,通過他們向不特定的、多數的人發送自己的信息,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例如,我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傳達給10個可以信賴的人。這10個人又如實地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各自可以信賴的10個人。僅是這樣,就已經傳達給100個人了。
這個例子或許極端,但是我認為,如果人脈的漣漪能像這樣不斷地擴散,最后就連沒見過面的人,也會助我們一臂之力吧。
這也代表我們受到了社會的信賴。所以,人脈的有無,取決于“社會有多信任你”。
或許也有人覺得,“我想知道的,不是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種抽象的事情,而是關于對工作有幫助的人脈”。過去的我,也是這么想的。這種對于人脈的觀念轉變,我是從35歲左右的時候才開始的。
一直到35歲左右為止,不論什么工作,我都是為自己而做,為自己生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追求自我評價的提升。真的很汗顏,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我所采取的行動,與為了追求表面人脈而四處奔波的人們,沒有什么不同。
當然,當這么做行不通的時候,我才察覺到,只考慮自己的好處,事情是不會順利進行的。應該把自己視為構成社會的一分子,做些讓更多人開心的事。雖然一百八十度地改變價值觀非常難,不過我覺得還好,我改過來了。
原本我就有不喜歡社交的傾向,現在的我,則幾乎完全沒有社交活動。工作結束后直接回家,晚上10點就寢,不喝酒,也不參加大型聚會。因為總是忙碌,所以,從一開始,我就不可能要求自己為了追求人脈而四處露臉。
令人感恩的是,即便如此,我還是有許多與人結識的機會。這是因為我所珍視的、僅僅十個人的人脈,都會介紹新朋友給我認識的緣故。
“松浦先生,你一定要認識這個人。”
“我覺得你們兩個一定合得來,所以想介紹他跟你認識。”
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有人接二連三地把人介紹給我。運氣是別人帶給我們的,邂逅人脈也是這樣。所以,不要再漫無目的地為了認識大量的人而四處奔走,而是要持續與每天相遇的人進行真誠的溝通。至少,現在的我,想要繼續這樣的人脈構筑方式。
(摘自《思考的要訣:松浦彌太郎的幸福工作術》 重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