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義
說到家風,不得不提起近代的曾國藩。可以說,正是優秀的家風成就了曾國藩和他的后人。但是,曾國藩長期帶兵在外,和家人聚少離多,家中大小事務主要由夫人歐陽氏主持。在子女教育、家風培育上,歐陽夫人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說曾國藩是曾家的“掌門”,那么,歐陽夫人就是“首席執行官”。
立章程
具體落實,靠歐陽夫人在家主持、細心規教。
曾國藩的夫人為其恩師歐陽凝祉之女。
“夫人率兒婦輩在家,須事事立一個章程。”立章程,是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初五曾國藩給夫人信中提到的一個重要信息。這個章程,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祖父、父親的基礎上總結出的“八字家訓”和“三不信”,“考、寶、早、掃、書、疏、魚、獨,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二是他歸納的“八本三致祥”,“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然而,這些章程畢竟只是紙上的要求,具體落實,還得靠歐陽夫人在家主持、細心規教。歐陽夫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曾家不可能形成好的家風。
曾國藩認為:“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能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規矩,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若貪圖衙門之熱鬧,不立家鄉之基業,則罷官之后,便覺氣象蕭然。”做出好規矩來,就是立章程的具體化。子女在勤儉耕讀上落實得怎么樣,曾國藩看不到,只能靠夫人在家掌控。歐陽夫人若不是一個“大內高手”,曾家子女家族怎么可能僅憑幾頁家書就日日向上呢?
歐陽夫人并非一個沒有主見、唯唯諾諾的女子。在長子曾紀澤的婚姻問題上,曾國藩打算讓他娶賀長齡之女,歐陽夫人親自到賀家打聽,得知賀女為庶出時,內心就十分不情愿了。曾國藩在沒有做通夫人的思想工作前,還不敢貿然決斷。
做榜樣
歐陽夫人每夜紡棉紗,還有指標,一晚要紡四兩紗。
在治家問題上,曾國藩很注重榜樣示范,要求子弟們做到的事,他首先會做到。他跟歐陽夫人說:“吾夫婦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孫皆以為榜樣,不可不勞苦,不可不謹慎。”同時也叮囑,“家中遇祭酒菜,必須夫人率婦女親自經手。祭祀之器皿,另作一箱收之,平日不可動用。”家風的培育靠哪一個人是不行的,必須夫妻共同掌舵。古人說“齊家”,其奧秘首在同心。榜樣怎樣做?曾國藩重點強調一是吃穿、一是祭祀。吃穿不可呈現富貴氣息,祭祀不可有簡慢行為,前者體現勤儉家風,后者體現孝友家風,也是“勤致祥”“孝致祥”的具體體現。
曾國藩的好友歐陽兆熊在《水窗春囈》中寫到道:在安慶時,曾夫人帶著大兒媳婦劉氏,每夜紡棉紗,還有指標,一晚要紡四兩紗,二鼓后(晚上11點)才休息。有一天,不覺紡紗至三更,為驅趕睡魔,歐陽夫人給曾國藩講了一個笑話。次日早餐時,曾國藩“笑述”夫人講的笑話,“座中無不噴飯”。曾國藩女兒曾紀芬回憶:“先公在軍時,先母居鄉,手中竟無零錢可用。拮據情形,為他人所不諒,以為督撫大帥之家不應窘乏若此。”可見,無論是勤是儉,歐陽夫人都做出了榜樣。
端內教
婆媳、母女、姑嫂一同紡織,不覺勞苦,其樂融融。
“端內教”是曾國藩家教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意即端正女眷的教育。在給兒子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寫道:“凡世家之不勤不儉者,驗之于內眷而畢露。余在家深以婦女之奢逸為慮,爾二人立志撐持門戶,亦宜自端內教始也。”也就是說,世代富貴之家是不是勤儉,只要看看家中女眷的表現就一目了然。要培育好的家風,要從“端內教”始。與其教育出一個好兒子,倒不如教育好兒媳。
歐陽夫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在曾國藩熏陶下,能與曾國藩一起下圍棋。下圍棋是曾國藩一生的唯一愛好,其圍棋水平應該不低。能與他對弈的歐陽夫人想必在圍棋棋藝上也不會差距太遠。歐陽夫人亦能領會曾國藩端內教的精義。
“端內教”,一是去“官念”。“望夫人教訓兒孫婦女,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余心大慰矣。”歐陽夫人完全沒有官太太的派頭。二是待人誠敬。對家人開誠布公、善待親戚鄰里是曾國藩家訓的核心之一。曾氏家族鄰里關系和睦,歐陽夫人付出了諸多心血。三是男女有分。“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看、讀、寫、作是曾國藩教子讀書四法;衣、食、粗、細是對女兒媳婦的要求。“粗、細”,就是女工。對此,曾國藩甚為滿意:“家中婦女大小皆紡織,聞已織成六七機,可為欣慰。”“可為欣慰”四字,足見歐陽夫人的治家功效。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安慶、南京的兩江總督官署中,歐陽夫人也堅持不懈,婆媳、母女、姑嫂一同紡織,不覺勞苦,其樂融融。
過去講治家,往往只提曾國藩,而很少注意到歐陽夫人的作用。湘軍水師統領彭玉麟秉承曾國藩的治家精神,然而,他卻因為夫人鄒氏為人樸拙暴躁,既不能盡兒媳之份,又不能盡人母之義,導致其子在鄉黨間作威作福,不知改過趨善而深以為慮。可見,在治家中賢內助有多重要。
(劉振薦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