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國++張偉
)
摘 要:該文通過對國內外自然地理學內容體系及其演變過程的梳理,結合中國現實的自然地理問題,以案例和實踐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完善了高校自然地理學的課程內容,豐富了實踐案例,使得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提高。
關鍵詞:自然地理學;案例;實踐;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71-03
Curriculum Revolution Research of University Physical Geography Based on Case and Practice——Tak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Zhenguo1 et al.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revolution improved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ncreased practice cases according to carding content system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its evolution. Teaching effect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case and practice oriented curriculum revolution.
Key words:Physical geography;Case;Practice;Curriculum revolution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信息科學群的重要基礎內容,是一門極具應用性和現實性的學科[1]。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下,我國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建設、理論體系架構以及內容體系也需進一步改進與完善,以有效地促進自然地理學的內容體系、科學化、信息化,并推進對現實環境各類問題的認識的不斷深化。
自然地理學是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大學本科的專業基礎課程。隨著自然地理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人才培養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要求自然地理學教學需要承擔增強學生的理論水平,同時要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達到為社會不斷輸送理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品學兼優的“技術+管理”復合型專門人才的教學目標。因此,嘗試對自然地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十分必要。為解決本科生學習自然地理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困難與問題,提高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效果,促進自然地理學與其專業課程的融合,筆者以滿足學生需要與實現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嘗試進行了以案例和實踐為導向的自然地理學課程改革研究。
1 研究方法
為提高《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對自然地理學基本原理及應用自然地理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本課題研究遵循現狀分析—文獻梳理—資料收集—分析問題—案例、實踐的課程改革—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圖1)。本研究主要應用比較分析法、文獻檢索、專家咨詢法、調研法等方法。“現行自然地理學內容體系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部分,在構建指標體系基礎上,采用調研與深度訪談方式來獲取數據,采用比較分析法比較不同發展時期自然地理學的主要內容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地理學》著作內容體系。在“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改革優化”部分,則主要以訪談與個案調查方法的研究結論為依據,采用系統分析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加強自然地理學的教學研究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
2 研究現狀
2.1 關于自然地理學研究內容體系 自然地理學與地理信息、土地管理、區域規劃等課程內容有諸多交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需要把握重點、合理取舍,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研究某一區域內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氣候、水文等要素的結構、功能、物質遷移、動態演變以及地域分異規律。通過與其他課程有效整合后,將“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結構”、“區域自然及地域分異規律”、“土壤污染”、“氣候變化”、“植被分類”、“空間分布體系”作為自然地理學教學的重點。
2.2 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 通過課程討論和實地調查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自然地理研究的認識水平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要,并具有引導作用。過去我國自然地理學研究引用國外的理論較多,但由于國情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所以內容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在進行理論講解的同時,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學者提出構筑面向本專業全體學生的“授課—模擬—調查”的實踐平臺[2],結合自然地理學課程的特點與講授內容,以地統計學理論解釋地域分異等問題,創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2.3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研究 有學者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案例式”、“啟發引導式”、“討論式”和“自助式”等教學方法,同時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以適應新的教學改革[3]。其中,以“討論式”教學法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有專家提出綜合運用典型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啟發引導式提問、自助式課下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方法[4];采用傳統教學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通過以實際調查為核心的綜合實習制度的實施,搭建培養優秀復合型人才的教學平臺。
2.4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研究 有學者強調以先進性、創新性教學理念和適應性、引領性原則改革課程教學內容[5];以寬厚的地學背景和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精神為依托,重視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化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激發,造就“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本著“先進性”和“創新性”的教學理念,設計與改革課程內容。
縱觀自然地理學教改研究現狀,從研究內容、教學方法、模式、教學內容等角度均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對于現階段學習自然地理學的導向、目標沒有進行清晰的界定;二是對自然地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基于現狀的定性歸納總結,缺少當前各地熱點研究問題解決的鮮活案例及實踐經驗支持;三是研究方法大多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較少,未能為研究結論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撐;四是對實踐和案例式教學多為設想及建議,沒有充分試驗進行驗證。
3 課程改革
3.1 現行自然地理學內容體系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首先,從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學生先修課程、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制定評價教學效果的三級指標體系,對安徽科技學院已修自然地理學學生或畢業進行抽樣調查,全方位了解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其次,對國內自然地理學任課教師和教學專家采取深度訪談的方式,從學科專家和授課教師角度了解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分析其原因。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現行教學內容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分析。
3.2 培養目標設定與自然地理學課程改革設計 針對調查反映的問題,結合本科教學大綱對學生培養目標等基本要求,從以下步驟對現行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首先,培養對象基本情況分析,主要包括培養對象專業基礎、先修課程的學習及學生知識結構等多個方面,以達到明確培養對象基本情況的目的。其次,在明確學生基本情況基礎上,以專業的培養要求和社會實踐的應用能力為導向制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滿足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對自然地理學的現實要求,并培養提高學生對自然地理學學以致用的能力。
3.3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優化 結合前期調研結果分析,以及進一步的訪談結果為依據,以課程體系的培養目的、目標為準則,確定匹配的教學內容及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法。首先,建設“相關人物”檔案庫:由于課程內容所限,學生無法全面了解有關知識,為了使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自然地理學發展情況,在緒論教學中都增加了相關人物的詳細材料。其次,建立一套詳細的“文獻解讀”:為了讓學生了解自然地理學相應領域的觀點和理論,選取一些重要的參考文獻,并由老師進行點評和分析,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再次,建立一系列的“學生學習記錄”:包括照片、錄像、演講及討論記錄,以便更好地總結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有效途徑。最后,根據對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更新,結合現階段我國自然地理問題特點和解決要求,補充全國及區域地理問題案例。
3.4 實踐教學改革 打造調查研究的平臺,拓展發現問題視野的實踐教學,在自然地理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為學生營造研究氣氛,挖掘研究問題的潛力,發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形成互補、互促的態勢,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可以整體提高課程的學習水平。學生能運用課堂理論結合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特點設計調查研究路徑。如土壤一章中“關于地力評價的調查研究方法”,學生設計出按照“隨機選點,輻射擴散”的調查研究方法,即采用空間分析的方法,滿足采樣點的需求,然后插值獲取該地地力等級的評價(圖2)。
另如,講解地理區劃章節時,可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地圖數據資料,鼓勵學生采用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知識,通過繪制地形圖、專題地理圖等圖幅加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形態及其分布范圍、分布特征、分布規律等認識。指導學生讀圖、識圖,然后再進一步分析該圖所反映地理事物的位置、數量、大小、分布范圍、分布規律、特征和地理事物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以培養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理解、認識并探討解決路徑的能力。圖3為學生所做淮河流域位置圖。
3.5 分析總結 主要就上述調研結果、實踐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優化、案例式教學進行了歸納總結,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進方向,并根據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更新。
4 結語
自然地理學歷來都重視實踐課程,翻開全國各有關高校的教學計劃,無一例外地都有安排實踐教學的內容,但受實驗課課時及實驗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開設選做的具有前沿性和創新性的實驗項目,因此,有必要增設一定量的創新性實驗,這對培養創新人才至關重要。具體做法就是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進為綜合性實驗或設計性實驗,增設創新性實驗項目,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同時,將實驗和野外實習與教師縱橫向課題、大學生創新課題項目及畢業論文相結合,以改變學生心目中自然地理學課程實驗以觀察、描述為主,技術含量不高、儀器落后的觀念,提高學生開展自主創新的興趣,使得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福剛,高巖.自然地理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J].聊城大學學報,2004,17(3):98-10.
[2]張振國,簡興,邱銀國,等.應用型本科院校 GIS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以安徽科技學院為例[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37(10):13-16.
[3]孟萬忠,劉曉峰,馬義娟.加強地圖在高校地理實踐教學中應用的探討[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6):157-159.
[4]冀玉祥.英國高校地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特征與意義[J].經濟地理,2000(5).
[5]李俊鋒.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專業新型教學實踐模式探討[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6):593-59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