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春
摘要:大部分家長及教師普遍以成績衡量學生是否優秀,對于學生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卻缺乏關注。這種教育觀念的認知偏差,導致高中語文課堂充斥著功利主義的氣息。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以期為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提供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 人文精神 滲透
近年來,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教育背景下,各個學校都非常重視教學的優化。為了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究了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以此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效率。
一、認清現狀,重視人文精神的滲透
受應試教育的牽制,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完全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講解與考試內容相關的知識,對于語文課文中涉及的人文精神,卻沒有深入講解,這就導致了高中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滲透存在不足。有些語文課文內容均具備了人文性,值得教師深入探討和講解。如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具備延伸義,它傳達出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曹操的《觀滄海》一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詩句表達了曹操的遠大志向。為了有效升華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認清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現狀的不足,合理、科學地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勢在必行,這也是高中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教學任務之一。
二、貼合教材,感悟人文精神的魅力
在滲透人文精神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展示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多閱讀富有人文精神內涵的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面對高中語文教材涉及的人文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并結合教學實際,巧妙地滲入課堂教學中。由于人文精神種類繁多,如“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表現了子女對長輩的孝道;“桃園結義,三分天下,豪情萬世不滅天地間”表現了朋友之間的仗義;“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注意禮儀。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鉆研教材,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為學生營造一個能夠感知人情冷暖、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的課堂教學環境,進而達到滲透和傳播人文精神的目的。
三、滲透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高中語文課文中涉及的人文知識非常豐富,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因為語文教育不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進而有效升華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
如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王勃的《滕王閣序》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意境之深遠,為眾多學者所推崇。美麗的江景如畫般展開,體現出雨后天空烏云消散,陽光重回大地的美感,生動且形象地描述了在陽光映射下,彩霞與野鴨一起飛翔的美麗景象,大雨過后,江水充盈,遠遠望去似乎與天空連接在一起。對于這樣一番美麗的景象,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去體會這幅美景。教師也可以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集視頻、動畫、圖片、文字于一體的功能,為學生營造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滕王閣的美,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結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認清教學現狀,結合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從而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農尚仁.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2).
[2]鄭彬.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2).
[3]李紅霞.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探討[J].華章,2012,(1).
[4]黃瑛.略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J].文學教育(中),2011,(4).
[5]祿宏麗.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