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賢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并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從而獲得一些體驗。”這里所說的體驗,是指學生主動經歷或者虛擬經歷了一件事,并從中獲得感知與情感的經驗活動。學生在參與教學體驗后獲得的經驗,可以幫助他們掌握數學學習的規律和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如何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其充分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取成功的喜悅?筆者認為,數學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體驗“再創造”
弗賴登塔爾是國際上極負盛名的荷蘭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學習數學,只有一種正確的方法,那就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學生本人發現或者創造知識;教師所做的就是指引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一定不能把學生當作一個容器,將現成的知識灌輸給他們。”數學教學實踐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很好地“再創造”,就無法有效地學習和應用知識。
因此,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應該站在培養學生思維的角度,肯定學生的認知,在教學中少些干預、少些講解,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所學知識點,從而構建知識體系,實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
二、引領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
早在20世紀初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西方很多國家很早就流行“木匠教學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通過實踐操作,學會知識。瑞士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就在于重視口頭講解,忽略了從實際操作開始教學數學。”
“做數學”是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他們在獲得大量感性認知的同時,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如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分米和米”時,為了讓學生有切實的感知,教師可以讓他們每人將所帶的繩子剪成不同長短,在量一量活動中,認識到不同長度單位代表的意義;在學習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知識后,學生便知曉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為3厘米,圓錐高為幾厘米?”這類習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橡皮泥捏一捏、量一量……在動手操作后,學生就能清晰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了。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實踐思維能力遠勝過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他們若只是聽教師講解知識點,很快就會忘記。教師只有讓學生動手做,他們才會把知識牢牢記在腦海中。因此,教師要合理地處理教材,盡量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數學”變成“做數學”,讓學生從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組織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
“說數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進行交流。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師生之間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互動,應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唯有如此,學生才會處在積極、自由的思維狀態中,才會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個人的數學體系必須要獲得數學共同體的認可,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認可的關于數學的概念、問題,還有研究的方法等,才是真正的數學成分。”由此可見,學生個人的經驗是需要與人交流后,才能積累起來的。
四、指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用數學”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數學教師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出發,學習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概念。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掌握的數學技能運用到生活中,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切實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知識,從而認識到數學的實際價值。
總而言之,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活動,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教師必須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趣味盎然的活動、生機勃勃的課堂將成為學生自由表現的空間,所以在體驗活動中,教師要俯下身子、降低姿態,和學生一起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經歷各種期望、等待、擔憂、愉悅等心理體驗,進而創建數學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