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玉
一直以來,閱讀都是英語學習的核心能力之一。由于英語閱讀與學生掌握的詞匯、句型、閱讀技巧等具有直接關系,能有效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英語閱讀成為很多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點。下面,結合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具體實例,筆者與大家分享如何優(yōu)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心得。
一、有效引導,激發(fā)學生參與閱讀活動
很多初中生看到密密麻麻的字母就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不能靜下心來閱讀材料,導致學生參與英語閱讀活動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為了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初中英語教師應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參與英語閱讀活動的熱情。
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7A Unit 3《Welcome to our school》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Part B”部分的學習,筆者通過PPT展示出一組學校的實景圖片,“the big playground”“the classroom building”“the art room”“the music room”“the computer room”“the modern library”“the school hall”等,學生看到這些熟悉的景物,能有效集中注意力。由于實景圖片非常美麗,也觸動了學生的內心深處,在“How beautiful our school!”這一情緒的感染下,學生們對于接下來的學習產生了強烈的期待。這時,筆者適時提出問題:“Do you want to introduce our school to others?”學生們興趣盎然,紛紛回答道:“Yes, of course.”筆者接著說道:“Lets look at the part B and read it.”學生們在筆者的引導下,初步了解了英語閱讀材料中的信息,減少了英語閱讀理解的障礙。在聽到筆者布置的任務后,全班學生開始認真地閱讀課文,學習熱情也隨之高漲。
有效引導學生積極自動地參與英語閱讀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理解英語閱讀內容的速度,促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把握閱讀材料的內容。
二、科學組織,豐富學生合作交流內容
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能夠擴充英語閱讀教學的信息量,為學生實際運用英語搭建平臺,有效鍛煉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在帶領學生進行英語閱讀時,教師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在大量的語言信息刺激下,加深對英語閱讀內容的理解和領悟。
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7A Unit 1《This is me!》Part B時,學生比較容易理解“Introducing yourself ”的內容。為了促使學生把英語閱讀中習得的英語知識運用于日常交流中,筆者圍繞“自我介紹”這個主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并且在課堂上進行演練,筆者先創(chuàng)設情境:“When you get to a new class and meet some foreigners, you should introduce yourself at first.”然后向學生提問:“How to introduce yourself?What should you introduce about yourself?”學生圍繞筆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最后學生得出結論:當到了一個新環(huán)境,面對陌生人進行自我介紹時,“We should tell others about our names,ages,hobbies and so on.”接著,筆者說道:“Well done. Lets look at the Part B and read it as quickly as you can.”然后,筆者讓學生在學習教材各種語言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圍繞這些內容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Now introduce yourself to your classmates.”在小組討論與練習中,學生不僅讀懂了英語教材中的閱讀部分,還獲得了實踐應用的機會,提高了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創(chuàng)新實踐,引導學生探究疑難問題。
在初中英語閱讀中,學生由于受到自身詞匯儲存、語法知識、理解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教師需要及時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演練,引領學生主動探究問題。
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7A Unit 6《Food and lifestyle》時,學生閱讀“Part B Keeping fit”部分,雖然可以理解短文的基本大意,但是理解其中的個別語句還是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不懂的地方,如“They have too much sugar and are bad for my teeth.”“I seldom exercise.”“I love beef,but i also need to eat some fish.”等語句。學生之所以不懂這些句子,是因為他們要么不理解單詞的意思,要么對句型比較模糊,要么缺乏相關的語法知識。學生先闡述了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然后教師再進行點撥,如“too much”是“太多”的意思,意味著超過了可以承受的范圍;“be bad for something(對……有害)”是一種常用句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地思考和理解了語句,并進行造句“I need to change my bad habits and go to bed at ten every night.”
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是在閱讀過程中實現的,離開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英語閱讀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組織學生開展英語閱讀活動時,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思考,形成對閱讀材料的獨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