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忠
摘要:當前,以大開放推動大發展已經成為全省各地的共同選擇。以更加寬廣的眼光、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靈活的政策,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是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迫切需要。結合南陽市招商引資的具體做法,探索以招商引資促進產業轉移的突破策略,不斷創新承接產業轉移的體制和機制,以期達到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產業轉移的目的。
關鍵詞:招商引資;產業轉移
1.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
目前,隨著國內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河南省在承接轉移方面的優勢也日益突出。一是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河南省生態環境優良,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畜牧產品的主產區,具有良好的食品工業發展基礎;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產業體系完整,工業門類齊全,承接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基礎比較完備。二是區位優勢。中原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這一地區處于我國由東向西的經濟技術梯度轉移和由西向東的資源要素梯度轉移的交會區, 對我國東西部發展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 具有優越的市場區位優勢。三是商務成本優勢。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人力資源十分豐富,總體工資水平低廉;鐵路、公路網絡密集,航空及水運能力不斷提高, 物流業發展迅速, 運輸成本具有優勢;土地、房屋價格水平合理,電力供應充足,綜合商務成本較低。近年來日益良好的社會環境相對于其他省份對轉入企業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另外,近年來陸續建起的經濟開發區及產業集聚區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2.南陽市招商引資的歷史性突破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南陽始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對外開放、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請進來,成功舉辦玉雕節、醫藥節、黃牛節等經貿洽談活動;走出去,參加中博會、廈洽會、豫商大會、豫洽會、中原文化港澳行、豫韓投洽談會和豫滬經濟技術合作會、中原經濟區合作之旅等招商經貿活動等一系列招商活動,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市共引進項目1688個,總投資2360億元,合同引資1900億元。全市五年實際利用外資5.9億美元,年均增長38.47%;引進市外資金累計736億元。外資來源和引資領域進一步拓寬,投資外商來自日本、美國、意大利、新加坡、韓國等20多個國家(地區);引進境內資金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湖北、北京、福建等近20個省市。外資除投向電力、通訊、機電、化工、紡織、農副產品加工、建材、醫藥、工藝品、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外,生物制藥、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領域和物流、旅游、會計、公用事業等服務領域利用外資開始起步。重點骨干企業招商引資勢頭強勁。天冠、金冠集團、桐柏安棚堿礦、樂凱集團、石油二機集團等大型骨干企業紛紛引進戰略投資者,新紡股份、利達光電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實現了引資模式新突破,進一步提升了工業的競爭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份全省大招商活動開展以來,我市招商引資持續升溫,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主題,堅持“唯實、唯真、唯優、唯快”方針,拓寬思路,創新方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成效。開放平臺和招商載體更趨于完善。高新區、臥龍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成功晉升為國家級園區,南陽新區啟動建設,鴨河、官莊工區掛牌運行,14個產業集聚區建設扎實推進。與央企和境內外大企業的戰略合作邁出實質步伐,天池抽水蓄能電站、富士康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2015年上半年,南陽市實際利用外資31946萬美元,同比增長20%,完成了年度目標的52.8%;實際到位省外資金319.6億元,同比增長14.6%,完成了年度目標的52.3%。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實際到位省外資金均實現了時間過半、目標完成過半,招商引資工作成績斐然。
3.南陽招商引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解放思想力度不夠。一些單位和人員沒有真正理解招商引資對南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沒有從內心深處來理解和把握招商引資是“第一菜單”和“第一要務”的實際含義,思想及行動上不是自覺地、一貫地服從和服務于招商引資工作。
3.2招商引資軟硬件環境亟須改善。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較,南陽市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意識和理念還比較淡薄,通曉國際規則的經濟管理人才還比較欠缺,招商引資的產業基礎和產業配套能力明顯不足,投資促進體系不夠健全,法制環境、政務環境、信用環境等還不能完全適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
3.3招商引資的載體和“孵化”功能薄弱。南陽市招商引資的大項目少,比重低;小項目多,比重大,知名跨國公司入駐更是鳳毛麟角。未能帶動一批行業、配套企業加盟,難以引領行業集群的形成和升級,產業“孵化”與“領頭羊”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對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力度弱,更帶動不了諸如電子信息、先進機械、新興材料、生物醫藥等骨干產業基地的形成。
3.4招商引資促進產業升級的效果不明顯。第一產業利用外資導向政策的效果不顯著,對外商的吸引力不大;工業雖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區域,政策傾斜度也較高,但資金投向主要集中在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能耗和政策門檻高,企業生存發展能力不強;第三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比重低,發展不平衡,招商引資項目中科教文衛、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旅游所占比重較小,房地產投資項目比重較大。縱觀南陽招商引資的歷程,政策導向性不強,導致招商引資與培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結合得不夠緊密,不僅使現有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而且對促進南陽產業結構升級乏力。
4.以招商引資促進產業轉移的突破策略
4.1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上實現新突破
實踐證明,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改革開放的力度,進而決定發展的速度。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是貫穿整個發展過程的必要因素。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4.2在提升效能、優化環境上實現新突破
摒棄落后的思想觀念。特別是摒棄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式,畫地為牢的保守思想,“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農意識,害怕與人合作自己吃虧的狹隘心態,樹立大市場、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的理念。具體來講,通過學習思考,總結反思,必須從思想深處樹立這樣一些理念:市域經濟的核心是工業經濟;發展工業經濟的關鍵是發展園區經濟;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不是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也不是影響市域經濟增長的必然障礙;財政困難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也可以搞好城市建設,等等。善待投資者。有諾必踐,一言九鼎。對所有投資者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要設法營造一個使投資者放心、工作寬心、生活安定、財產安全,并能獲得預期回報的投資創業環境。注重輿論導向。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進程中,在全黨抓發展、重點抓經濟、突出抓工業的環境中,注重運用多種傳媒正確引導輿論,為發展造勢。特別是加強對客商投資興業的正面宣傳,營造“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圍。
4.3在招商引資、集聚要素上實現新突破
經濟發展規律告訴人們,經濟振興靠工業,工業發展靠項目,項目建設靠投入。要增加投入唯有擴大開放、招商引資,這是欠發達地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后來居上的唯一選擇。加快示范區建設,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借助外力發展自己之路,而主動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是緩解資金緊缺最直接、最龐大、最活躍、最主動、最可為的一種途徑。因此,要牢固樹立“招商引資是一號工程”的理念,把招商引資的目光轉向承接外來項目上,吸引各類要素加速集聚,借梯登高,借力發展。
4.4在建設載體、承接產業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的第一載體。必須把園區建設作為市域經濟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點,通過加快開發、提升檔次,創新體制,促進集約,努力將園區建設成為快速集聚要素的經濟新增長點,優化調整區域經濟結構的新平臺,區域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推進區域城市化發展的新載體,成為推動市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加強區內配套服務。進一步加快區內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一步建立區內服務體系,逐步在園區內建立物流配送、信息咨詢及人才技術開發等中介服務機構,做到使企業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已建成的園區,與城鎮建設相配套,加大綠化、美化、亮化力度,努力推進園區“城市化”,成為展示地方發展成就的“窗口”。園區建設分步驟進行。避免盲目比面積、比闊氣,走入誤區,做到總體規劃、分步驟實施、滾動發展,邊開發建設、邊招商引資,建一個成一個。實行市場化運作。在目前財力困難的情況下,園區建設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行的,必須引入多元化投入立體,依靠外力實現園區的自我開發、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目標。
二是抓好產業集群建設。產業集群是高一級載體。在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聚的基礎上,工業園區的發展重心要由集中辦企業向集中做產業轉移。結合園區的區位、產業和資源分布特點,明確園區的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立足現有的支柱產業,有選擇性招商,拉長產業鏈,凸顯產業集聚優勢,加快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把工業園區辦成產業集群的主陣地,工業興市的標志區。
4.5在創新體制、完善機制上實現新突破
增強大局意識、機遇意識,找準定位,密切配合,創新體制,完善機制,努力形成上下聯動、高效運轉的對外開放工作格局。特別是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資工作高位推動的領導機制、廣泛參與的聯動機制、保障有力的工作機制、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齊抓共管的督查機制、規范完善的長效機制。要實行專業招商與全民招商相互聯動,充分利用在外工作人員和成功人士,為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充分調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招商引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利用親情、友情招商。
4.6在培養人才、引進人才上實現新突破
繼續大力培養專業人才,不斷提高招商引資水平。招商引資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招商人員的政策水平、理論修養、專業知識、言談舉止都直接影響到外商的抉擇和項目的成敗。因此,要用優厚的待遇營造鮮明的導向,吸引優秀的人才到招商引資第一線;尤其是對外向型人才,要不拘一格,重獎重用。
要努力提高招商人員的素質,注重人才的梯次培養和知識更新,我市可以完全發揮南陽商務管理學校作為我省商務系統唯一一家地市中等職業學校,在商務技術教育培訓方面的優勢,大力實施招商人員培訓、農民工培訓工程,擴大高職、中職學校招生規模,努力解決轉入項目的“用工難”問題。
在全市培養一支具有“招商基本技能、掌握投資政策、了解項目信息”的招商骨干隊伍。還要爭取向先進地區的開發區或工業園區選派干部,跟班學習,培養招商引資的領導人才。
5.不斷創新承接產業轉移的體制和機制
積極探索并逐步完善專業化服務體制和機制,打造一支創新型專業化服務團隊。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政策扶持體系,不斷創新引資融資機制,堅持整合包括開發區在內的各有關職能部門及其他智囊機構、高級人才的力量,努力培養造就一支能夠全方位提供專業服務的專兼職隊伍。通過精細化服務有效構建新型政企關系。定期不定期幫助每一家企業排查并逐一解決困難,以經濟、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一心一意為企業提供精細化服務,讓投資者少走彎路、降低成本、輕裝上陣、贏在起點。以國際化理念促進園區開放式發展。在園區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檔次時,緊緊抓住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網絡化、集團化、國際化發展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國際資本加速向亞太地區轉移的機遇,建設開放的、符合國際規范的國際化管理體制,為企業實際國際科技經濟一體化戰略創造必備條件。
參考文獻:
[1]王立平.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環境規制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2015.
[2]張建斌.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環境規制問題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