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穎+張玉奇
摘要:推動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作既是加快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綿陽科技城技術創新創新效率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軍民深度融合戰略的迫切要求。本文總結了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取得的成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綿陽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存在轉化觀念障礙、技術機密障礙、知識產權歸屬障礙、市場需求障礙等問題。最后針對現階段的各種問題,提出加快構建產業培育體系、人才開發體系、開放合作體系、金融服務體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科技城
一、引言
2017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再次強調,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深厚土壤,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科技基礎要素融合,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而作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的綿陽市一直是我國重要國防科研重要生產基地,也是促進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推進國家軍民深度融合戰略的重點地區。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是一個包含國防科研、技術雙向轉化、技術二次開發在內的系統工程,包含眾多主體與諸多步驟,其中技術雙向轉化實現從軍用技術向民口需求躍遷的關鍵一步,也是破解軍民融合技術創困境的重點與難點。要持續推動綿陽軍民深度融合,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發展,必須找準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的關鍵內核,必須以提升軍民融合技術創新軍民兩用技術作為軍民融合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軍民領域的雙向技術轉化能大幅度降低軍事裝備研制和采購費用,能提高民用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層級。同時軍民融合中技術雙向流動對軍民雙方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都能產生多維度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研究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中技術雙向轉化存在著哪些障礙,對于深度融合綿陽科技城軍隊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與發展,提高綿陽經濟社會的綜合技術水平,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二、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取得的成績
綿陽科技城率先確立了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機制,不僅大大促進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迅猛發展,也在新一輪機制創新中搶占了先機。
(一)形成了科學發展體制機制
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由科技部牽頭、18個部門組成的綿陽科技城建設部際協調小組,四川省成立了省建設綿陽科技城領導小組,綿陽市設立了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初步構建起部際協調小組會議研究科技城建設重大問題,部省在資金、項目、政策方面給予強力支持,綿陽市具體實施的部省市三級聯動推進科技城建設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明確了科技城黨工委管委會和各園區的職能職責,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協作配合,統籌政產學研資源推進科技城建設,形成了科學高效、統分結合、責權利統一、各方利益共享、富有生機活力的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加強科技資金支持,建立基礎設施、產業項目、公共服務投融資平臺,深化行政體制、科技體制、投融資體制改革,為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強的體制機制保障。
(二)探索出了軍民融合發展有效途徑
經過反復實踐論證,綿陽科技城初步探索出了“軍工企業自身轉化”“院所與企業聯合轉化”“科研院所自身轉化”的軍民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三種模式。建立了院地、軍地聯席會議制度和國防科研院所軍轉民激勵機制,設立了重點針對軍民融合企業的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科技城產業投資基金和軍轉民區域特色高技術產業鏈專項,設立了中物院技術轉移中心、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推動國防科研院所和大企業開展戰略合作,促進科技、人才、資金等有機融合,成功培育軍民融合型高技術企業100余家,軍民融合產業產值達到600億元,軍民融合步伐明顯加快,初步探索出軍民兩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有機銜接的軍民融合發展有效途徑。
(三)集聚到了大量創新驅動發展要素
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手段、軍民融合為特色,加速構建科技成果孵化、產學研對接、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和人才支撐等創新平臺,初步形成了人才集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聯全國的區域創新體系。先后建成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孵化器、技術中心100余家,建成各類高校13所、國家重點中職學校8所,聚集了創新創業及專業技術人才55萬人,總量增長了3倍,人才密度達到1200人/萬人。科技城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相繼實施973、863等科技計劃項目2133項,獲得專利授權3244件,取得科研成果2500余項,完成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開發近5000項,其中200多項新技術新產品填補國內空白,部分技術打破國際壟斷。
三、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的障礙
綿陽軍民融合技術創新走過了艱辛歷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是催生中國唯一科技城的根本力量。在新形勢下,發展初級階段并不明顯的深層次機制性障礙,逐漸成為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深入推進的羈絆。突出表現在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的低效率上,清醒認識綿陽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上存在的不足,是有針對性地設計出實用有效政策建議的前提和必要準備。對于綿陽軍民融合創新中技術雙向轉化來講,既有來自于整個軍工產業體制和機制的問題,也有來自于軍企和民企的溝通協調問題。此外,企業對技術的追求和市場需求脫軌,也會影響到軍民融合創新中技術雙向轉化的效率。
(一)轉化觀念障礙
由于觀念的影響,綿陽科技城軍工企業市場經濟觀念不強,沒有意識到市場對于軍工企業的重要性。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軍工企業從誕生之初,一直都處于國防的保護傘下,雖然經歷了軍民結合到軍民分離再到軍民融合的曲折道路,但是從發展歷程來看,軍工企業對于自身的高技術產品始終處于自我欣賞和自我認同的階段。在缺乏激烈競爭的軍工市場,軍工集團的思想觀念處于相對封閉狀態;對于民企來講,不可能通過技術轉讓獲得進入和了解這個缺乏外界競爭力的軍工市場。而在某些軍工技術劣于民用技術的領域,由于政府對軍工企業進行超待遇的扶持,就算采購民企的某些技術,批準其獲得軍品生產許可證,但是在技術轉化的過程中,軍企并不出于主動學習、融化和趕超目的來獲得民企的技術,而依靠的是訂單和標準采購等方式來解決技術問題。這種做法的根源就來自于對技術轉化的認識障礙。
(二)技術機密障礙
我國的軍用技術一貫采取的是保密時間長,解密工作緩的做法。這就使得軍用技術在轉向民用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時間滯后,而全球科學技術的發展呈指數級增長,如果某個軍用技術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前提下,遲遲不轉化為民用生產力,那么就會有落后的危險,而這個落后的局面一旦形成,就阻礙了軍用技術向民用技術轉化的可能,降低了軍用技術先進性的擴散作用。而許多民用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保密體系,當民用技術轉化為軍用技術時,民用競爭對手很容易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其核心關鍵技術,致使軍方產品無法保密。
(三)知識產權歸屬障礙
知識產權問題在民品市場隨處可見,如華為和3com的國際訴訟,雖然最終以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在綿陽軍品市場中,這個方式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很多軍方支持民企的項目,最終知識產權歸民企所有,民企在與軍方合作時,想融入軍方核心技術相當困難,就算軍方、民企、研究院所和高校聯合開發新技術產品,也必然會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當新技術或者新產品被開發出來,軍方要技術和產品、民企要產品和市場、研究所和高校要知識產權和利益,幾方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均不相同,致使其中的所有權界定、利益如何分享成了不可回避的難題之一。
(四)市場需求障礙
除了基礎研究領域,應用研究領域的大部分技術的方向都指向市場,離開了市場需求,技術的發展就無從談起。而目前綿陽軍品市場和民品市場分離情況嚴重,國防科技工業由于受我國的制度和政策規定,屬于國家投資的戰略性產業,要由國家控制經營,不能對民營資本開放。軍工企業屬于國家體制內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軍方采購的產品價格一般比民用市場的價格高出數倍。這種隱性的價格補貼設置了較高的產業門檻,提高了外部民品企業的進入難度,就算軍品市場某些局部領域開放,也是采取許可制,如果民用企業想供給產品和技術給軍方,還存在著許多限制性規定。
四、政策建議
為推動綿陽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應緊緊圍繞國家軍民融合戰略的實施,依托綿陽獨特的國防科技、產業項目、區位設施、宜業宜居等優勢,監管發力、多措并舉,積極指導、全力支持軍民兩用技術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加快構建產業培育體系,壯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
加快國防軍工高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出臺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引導更多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工領域,進一步做優軍民融合產業布局,做大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產業規模,提升軍民融合產業質量,走出一條軍民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二)加快構建人才開發體系,打造一支高素質創新型軍民融合人才隊伍
要壯大軍民融合人才總量,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進行相關科研工作。可以通過發放招聘、網絡宣傳、員工薪酬激勵等方式,吸引各地相關人才來到綿陽科研機構,進行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研究。把各領域的領軍人才、各專業的精英人才、各高校的優秀人才吸納進軍民融合方陣,共同為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貢獻力量。定期舉行科研機構內部、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會議。通過交流的方式,促進內部人員吸納不同觀點,提升自我創新意識,促進科研機構之間形成合作關系,對于難以克服的研究內容進行合作研究。
(三)加快構建開放合作體系,主動融入全國軍民融合發展大局
首先借助免疫科技創園區的引領、聚集、窗口、輻射等作用,通過資源共享、工作交流、互惠合作等方式,達到提升自身軍民融合技術雙向轉化的目的。其次允許民用企業參與軍民融合新技術的研發,對既有意愿又有實力承擔軍事供應的民用企業進行資格認證,并分配部分簡單不涉密的技術研究內容給民用企業,而對于技術的核心研究部分,科研機構必須自己進行研究。促進技術、資金、人才、信息、資源等要素在軍地之間、綿陽與外部之間自由流動、精準融合,對內實現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對外尋求廣泛支持、互利共贏。
(四)加快構建金融服務體系,更好發揮金融保障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作用
打通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雙向轉化的投入通道,促進科技與金融“聯姻”,更好地發揮金融保障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作用。始終把完善銀行業機構組織體系作為支持綿陽軍人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申請、設立、引進多類型銀行業機構落戶綿陽。高度重視和引領法人銀行業機構在堅守風險底線的基礎上,鼓勵隱含優化流程、合理授權,審慎、積極地開展軍民融合兩用技術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徐小奇,林學俊.論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及其基本要求[J].國防科技,2016(03):4-9.
[2]曹煦.綿陽的“國家課題”:如何推動軍民融合[J].中國經濟周刊,2015(38):66-68.
[3]邵亞虹,張明親.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網絡組織負效應及其規避[J].科技和產業,2015(09):85-87+105.
[4]張明親,謝立仁,張冬敏.基于ANT的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48-53.
[5]張雪胭,呂耀平,喬治.基于軍民融合的裝備技術創新探研[J].裝備學院學報,2015(0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