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摘要:古民居是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有著重要的保護和旅游開發價值。文章對有關古民居旅游的文獻進行梳理,認為古民居旅游開發的影響、古民居旅游的開發原則、開發對策是古民居旅游的研究重點。尤其在旅游開發中古民居的保護方面受到諸多學者的重視。但大多數學者沒有深入分析古民居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今后應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古民居;旅游;中國
古民居,承載著中國鄉土千百年的歷史記憶(楊爽,朱創業,2005),蘊含了大量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是歷史文化旅游的稀缺資源和空間載體(于蘇建,袁書琪,林從華,2009)。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現代城市環境中人們渴望回歸自然,親近自然,以得到解脫和放松。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及其存在的環境具備了許多現代旅游者的這種需求條件,成為一些城市居民旅游休閑消費的新時尚(朱國興,2006)。古民居所蘊含的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和自然純樸的鄉土民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許多“歷史名城游”“古鎮游”成為熱門的旅游線路之一。古民居旅游帶來巨大經濟利益,使古民居真正得到了社會的重視和保護,但同時產生的問題也給古民居保護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1.古民居旅游相關概念研究
古民居旅游的相關概念包括民居、古民居、古民居的范圍、古民居旅游資源。除民居一詞有準確的定義外,其他概念皆是以實際案例進行解釋。
蔣慧(2007)等認為傳統古民居是指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保存完好的,并仍在被利用的民居。盧云亭(1988)則認為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境,是指各地區、各民族的居住形態和居室結構的總稱,是最有普遍意義的地方文化符號 。
2.旅游發展對古民居的影響研究
2.1正面影響
2.1.1拓寬了古民居保護的融資渠道
古民居旅游的快速發展顯示了其巨大的投資效益:一是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農民依托旅游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穩定性脫貧,使農民依托旅游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穩定性脫貧,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均不同程度的有所提高。二是帶動了第三產業的興起,飯店、賓館、酒樓、旅游商店、古玩市場、歌舞廳應運而生,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是推動了交通、通訊、住宿、飲食、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條件的改善,優化了投資環境,增強了外地客商投資的吸引力。四是通過大量旅游者的來訪,促進了當地村民觀念的更新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國歷史悠久,待修復的文物古跡眾多,需要大量維修資金。古民居旅游價值的顯現激發了人們對古民居開發和保護的熱情,政府和社會投入的資金明顯增多,為古民居保護找到一條有效的融資渠道。
2.1.2增強了居民保護意識,提高了居民對古民居日常維護能力
劉葆等(2005)以西遞、周莊為例,對傳統古民居旅游地旅游影響居民感知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傳統古民居旅游發展的經濟效應十分突出,同時旅游發展對于居民與旅游者之間文化交流、當地居民思想觀念的更新和開放、地方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都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古民居旅游開發促進了一批古民居修復和重生,增強了古民居抗自然衰落能力,延長了古民居的生命周期,同時改善了古民居內居民的生活質量,喚醒了居民對古民居的熱愛感情,提高了居民對古民居日常維護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2.1.3傳承了人類優秀文化
古民居開發與推廣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游覽內容,更重要的是讓游客了解了古民居的歷史、文化、建筑、科學價值,直接或間接地傳承了中國人類優秀文化,激發了人們熱愛國家和人民的熱情,提高了人們古民居保護思想意識。
2.1.4促進了古民居的價值回歸
在古民居旅游產業興起之前,古民居進入了衰敗期,居住價值在逐漸降低,維護成本卻是越來越高,旅游為長期被低估的古民居資源的價值的重新確立帶來了新的希望,使古民居的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及經濟價值得以正確的回歸(俞世海,2006)。
2.2 負面影響
2.2.1古民居遺韻流失
來自各地的游客帶來的與本地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經濟理念不斷沖擊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部分居民或許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盲目地迎合游客的喜好,這種認識的改變影響傳統文化價值觀,古民居在傳承中保留下來的韻味正在消失。
2.2.2嚴重安全隱患
古民居由于年代久遠,維護不利,相當一部分古民居倒塌消亡,還有一些因火災損毀。現存的古民居也因老百姓無力維修或不愿修繕而岌岌可危,令人擔憂。
2.2.3總體環境破壞
隨著古民居、古村落旅游開發的逐漸升溫,前來參觀游覽的游客人數日益增加,古民居、古村落的寧靜漸漸被打破。民居建筑原本只是當地居民生活、生產、商貿的場所,過度的旅游開發之后,本來就老化、殘存的公共基礎設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加速了消亡。成千上萬的游客涌入,古民居的承載力在眾多的游客面前不堪一擊。此外,由于古民居建筑大多具有百年以上歷史,年久失修,內部設施難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加之一些村民對保護古民居認識不足,隨意拆建的人為破壞現象屢禁不止。
2.2.4原真性、整體性受到破壞
低水準的舊業態開發模式嚴重違背了古民居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和整體性原則(阮儀三,2007),破壞了古民居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格局和歷史文脈,脫離了古民居獨特的文化內涵,使其文化魅力難以得到充分展示,廣泛的傳承、傳播和交流。古民居的歷史文化價值正在逐漸“流失”,古民居旅游開發所能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也難以實現。
3.古民居旅游開發保護研究
3.1開發保護原則研究
3.1.1整體性、完整性、原真性原則
古民居建筑是包括建筑本身、環境、空間格局以及人文活動等要素在內的統一整體,所有組成元素都與整體有著必不可少的聯系。保護它的整體環境以及構成古村落環境的各個要素的外貌特征,反映鄉土生活的全部。原真性(Authenticity)又譯為原生性、真實性、確實性、可靠性等。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注重原真性保護,防止不合理的功能應用、不合適的材料使用。開發要尊重歷史,保護古民居的歷史原貌。
3.1.2動態保護原則
古村落的保護不是遷出居民實施靜態保護,而是以古村落為實體環境,以居民生活為主的社區環境。因此規劃保護物質實體環境的同時,著重保持社區的穩定和居民生活的正常秩序;在保持古村落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保證村民居住環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提高,在動態變化中尋求古村落保護的最佳途徑。
3.1.3公眾參與原則
中國古民居保護與旅游開發不能以剝奪居民生活的權力為代價,一定要讓人們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保護與開發必須要使之產生自身機體的活力。古村落保護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尋求全體村民的理解和積極參與,由全社會各個階層及古建筑產權所有者共同努力,以主人翁姿態參與保護管理。
要使傳統民居成為大眾歡迎的旅游產品,需盡量開發參與性的項目(劉家明,2000)。
3.1.4永久性原則
保護與開發的一個共識就是永久性保護。盡管從生活功能上來看,古民居的淘汰是必然的。但我們也需要歷史的回憶,我們也要有自身文明的延續。因此,保護與開發規劃必須要確立長期保護的思想,并防止開發中短期行為的出現。
3.1.5優先原則
對于那些資源價值高、地域組合好、社會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古民居或古民居群,應優先開發利用。對于那些文物價值高、開發潛力大而又瀕于破敗的則應優先保護和搶救維修(邱國鋒,2001)。
3.2開發保護對策研究
3.2.1完善政策法規
黃芳(2002)對傳統民居旅游開發中居民參與問題進行探討,認為在開發過程中要制定法規,落實職責。丁武軍、付美蓉(2004)以婺源古村落為例,對古民居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進行研究,提出要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旅游資源保護立法。
3.2.2保護古民居與傳承文化相結合
理論上說,保護古民居與文化傳承并不沖突,但現實中由于經濟利益等的驅使,常常忽略文化傳承。張瓊霓(2003)認為在開發過程中要突出古民居、古村落形式的完整性和內涵的豐富性特點,對其所蘊涵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要注意突出和表現不同民居的個性特色,同時也要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
3.2.3科學規劃,擴大旅游容量
繆芳(2005)以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宏琳厝旅游開發為例,認為旅游開發的最大瓶頸是:作為完整的古民居,開發面積偏小、可供開發部分分布分散,造成旅游容量小、旅游活動難展開,旅游經營和管理難度大,經濟效益難以實現。而要實現旅游開發效益、降低經營管理難度,通過合理的社區參與,理順各方面關系,擴大旅游容量是關鍵。
3.2.4選擇最佳投資方式
何菲菲(2007)以閩清宏琳厝為例,研究福建古民居旅游開發對策,對BOT投資方式在古民居開發應用進行可行性探討,認為BOT古民居開發模式有以下現實意義:(1)利用民營企業優勢,盤活旅游資源政企分開。(2)責任明確。(3)避免多頭領導減輕財政負擔,提高旅游扶貧效率提高投資效率。(4)保證古民居可持續發展。
結語
古民居旅游相關的文獻資料比較分散,大部分學者以各地古民居為例進行研究。文章對有關古民居旅游的文獻進行梳理,認為古民居旅游開發的正面、負面影響、古民居旅游的開發原則、開發對策是古民居旅游的研究重點。
尤其在旅游開發中古民居的保護方面受到諸多學者的重視。通過分析對比可以發現:(1)從古民居保護某個方面進行研究。(2)對古民居保護與古民居旅游開發一般性的分析和說明,且往往局限于對一般原則或開發規劃案例的介紹。(3)對個案提出開發對策,探討古民居旅游資源保護。在這些研究中,能夠深入地分析兩者之間的內在矛盾,并提出切實可行方案的文章比較少。今后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1)古民居旅游概念的研究。(2)古民居旅游中的規劃研究。(3)古民居旅游中開發與保護研究。(4)古民居旅游開發中旅游容量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楊爽,朱創業.夕佳山古民居旅游的保護性開發研究[J].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1,15-18.
[2]于蘇建,袁書琪,林從華.古民居旅游開發轉型與業態模式創新[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9,7(6):53-56.
[3]朱國興.徽州古民居旅游發展路徑及其保護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06,22(3):54-57.
[4]蔣慧,黃芳.古民居進行旅游開發的理性思考[J].經濟地理,2007,27(2):347-349.
[5]盧云亭.現代旅游地理學[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76.
[6]張瓊霓.皖南古民居、古村落旅游開發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3,10(5):60-64.
[7]劉葆,蘇勤,葛向東.傳統古民居旅游地旅游影響居民感知的比較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05,21(2):64-68.
[8]蘇州市旅游局.古民居在旅游發展中的保護與應用[Z].2006.
[9]俞世海.中國古民居保護與旅游開發應用模式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6.1-50.
[10]王大凱,宋英杰.淺談在旅游產業中進行古民居文化保護[J].赤子,2015,10:127.
[11]華樺,王艷萍.淺析發展旅游業與古民居保護并舉[J].中華民居(下旬),2014,3:130.
[12]阮儀三.中國歷史古城保護與利用之我見[J].藝術評論,2007(11):29.
[13]姜長征,夏娃,翟蕓.對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護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3(1):1-4.
[14]劉家明,陶偉,郭英之.傳統民居旅游開發研究[J].地理研究,2000,19(3):266-270.
[15]邱國鋒.閩粵贛邊客家古民居旅游開發研究[J].經濟地理,2001,21(6):757-761.
[16]黃芳.傳統民居旅游開發中居民參與問題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2,11(5):54-57.
[17]丁武軍,付美蓉.古民居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_以婺源古村落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04,2:223-230.
[18]繆芳.社區參與對古民居旅游開發及旅游容量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8(3):355-357.
[19]何菲菲.B0T投資方式與福建古民居旅游開發對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