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杭+陳鼎斌
摘要: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以期開創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經過一年多的醞釀,“一帶一路”從戰略構想走向貫徹落實。除了政治、經濟、工業等領域,人文交流也對“一帶一路”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這就為黃埔古港碼頭重新煥發青春提供了契機。只有保護和利用好黃埔古港古村的文化資源,做好相應的文化管理工作,我們才能確保在后續的開發建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黃埔古港;文化;發展
一、黃埔古港的歷史地位
(一)近代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在以商品流通為基礎的貿易全球化中,世界各國都涌來中國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這個時期的中國可以說是貿易全球化主要的市場。而廣州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是歷史上資格最老,歷代相傳,唯一長盛不衰的對外貿易城市,也是商品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
自古以來,碼頭一直是對外貿易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廣州就擁有八大古港碼頭。當時的黃埔古港得以繁榮發展,不只是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也與當時的國家政策、環境等相關。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是廣州獨攬對外貿易的時期,清政府關閉三大海關,只留廣州對外開放。而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外商船基本上是通過黃埔港進出廣州,黃埔港也一舉成為當時中國對外貿易中最重要的港口。廣州黃埔古港碼頭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帶動下發展,促進了周圍經濟、文化的繁榮,同時也在經濟全球化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黃埔古港坐落于廣州市海珠區石基村,北臨新港東路,南與侖頭隔涌相望,西臨東環快速公路,東長洲、深井隔江相望,它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至隋唐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中寫道:“每歲,廣州常發銅鉛,過安南貿易……交趾回,乃舍舟,取雷州緣岸而歸。”可見黃埔古港作為廣州對外貿易的重要橋梁,對經濟的快速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二)商船云集的黃埔古港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也是嶺南文化中心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更是千年商都。黃埔古港所在地今屬“琶洲街道”。近年來,這里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而享譽全球。事實上,早在200多年前這里就已經是千帆競發的繁華商港。美國學者威廉·C·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中記載:“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比公司船隊集結在黃埔的那種景象更好看的了。各船的進口貨已起卸完畢,每艘船排成優美的行列,等待裝運茶葉。”當時,歷經長途航行到達中國的外國商船,絕大部分都在黃埔古港碼頭登岸,船上的貨物再從廣州分運至全國各地。中國的陶瓷、絲綢、茶葉等特產也從這里走向世界。據《黃埔港史》記載,從1757年到1837年,在廣州作為“一口通商”外貿口岸的80多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有5107艘。
(三)黃埔古港對廣州的貢獻
黃埔古港是明清廣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清代以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港口。廣州地處南海之濱的珠江口,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就是中外海上貿易的樞紐,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門戶。黃埔古港早在明代就成為廣州的外港,清康熙年間,這里是外國商船停泊處,粵海關的掛號口,有駁船直達十三行。作為我國古代海外貿易唯一的通商口岸,清政府曾規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商船,不得沿江灣泊,必須下錨于黃埔”。
黃埔古港作為廣州的外貿港口有著170余年的歷史記錄,其中有83年更是全國唯一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177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中國的國內市場,在范圍上或許不小于歐洲所有國家市場的總和。”當時前來黃埔古港停泊的商船數量之多令外國人為之驚嘆。1769年,英國人威廉·希克感嘆:“珠江上船舶運行忙碌的情景就像倫敦橋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還有大帆船。在外國人眼里,再沒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長達幾里的帆船更為壯觀的了。”當時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其中大部分外銷商品都是在黃埔古港裝載上船運往世界各地。
二、黃埔古港古村保護利用的文化基礎
今天的黃埔古港碼頭已然看不出昔日的繁華,但它依然保持著古樸的文化底蘊。它的故事,它的輝煌,需要我們去銘記和傳承。國家提倡的“一帶一路”政策也為黃埔古港碼頭重新煥發青春提供了契機。
黃埔古港古村歷史文化景區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港村一體”。這里既是聞名世界的貿易港口碼頭遺址,又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村里現在仍有縱橫整齊、南北貫通的街巷數十條,而且仍保留昔日城鎮的坊、街、里、巷的名稱,向人們展示著昔日城鎮的模式。
(一)黃埔古港遺址
黃埔古港遺址地處黃埔涌河畔,河面寬闊,對岸的連綿小山馬鞍崗是天然避風屏障。現在的黃埔村石基河口水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粵海關黃埔稅口。南碼頭遺址在黃埔村南側,昔日用于停泊洋船和運載外商貨物的“西瓜扁船”等船只現在已淤積,石基村就是在淤積的灘涂上新建而成的。昔日的古港碼頭,如今的石基河口,仍有海傍東約的古建筑、與別處不同的商業街布局和殘存的碑記、沿海港口普遍存在的洪圣、天后(媽祖)等廟宇為佐證。在碼頭附近,仍然可見散落在各處的外國海員、商人的花崗石墓碑和花崗石刻“埠頭”碑石。
(二)黃埔村古建筑
黃埔村因港口經濟興盛一時。在那個飛速發展的歷史時期,黃埔村發展成為擁有幾千人口的市鎮,大部分人為港口服務。如今黃埔村仍保留昔日城鎮的坊、街、里、巷的名稱,港口城市的痕跡依稀可辨。舊時的黃埔村有東市、西市兩條商業街。與當時各地數日一集的圩和每日一聚的市不同,這兩條商業街是固定的、長年營業的。東市即黃埔直街,西市即現今石基村海傍街。沿海是原醬園碼頭的海傍街,是昔日黃埔港最繁榮的一條街。當時設在這條街上的海關和醬園鋪,至今遺跡可尋。
黃埔村原有祠堂30座,現存14座,此外還保留有家塾4座、宮廟1座,商業街遺址2處,以及數十座建于清代的民居,其中包括胡璇澤、梁洵、馮肇憲等名人故居。黃埔村的民居建筑多以三間兩廊、青磚石腳鑊耳屋為主,部分有二層。建筑多用花崗巖石條砌墻角、門框、窗框,鋪天井地。門檐保留灰塑山水、花卉、蝙蝠圖案,山墻外塑山花、卷草圖案裝飾,屋內有磚雕神龕,天井、門口墀頭磚雕等裝飾精美。室內木屏門,掛落飛罩等木雕用料講究,雕工精細,內容包羅萬象,圖案富麗。雕梁畫棟的古祠堂、青磚磨縫砌筑的鍋耳山墻、古樸的灰塑門聯均一一記載著昔日的輝煌。
(三)黃埔古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黃埔古港碼頭相連的黃埔古村有著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這也是得益于黃埔古港的發展。古老的黃埔村有著其他村落所不能及的文化積淀。誕生于此的歷史名人不在少數,因此黃埔古村有著有極高的教育意義和歷史參照作用,應該大力發掘其中的歷史價值并加以細致保護和大力宣揚,將黃埔古港碼頭文化樹立成一個品牌,讓更多的中外游客慕名而來。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黃埔古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風民俗,節慶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春節的拜年、元宵的花燈、清明的祭祀、北帝誕、洪圣誕的飄色、端午節的賽龍舟、七夕的乞巧節、中秋節的拜月,體現了古村濃厚的民俗人文氣息。這些節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北帝誕活動最具特色。它不僅是一種祈福儀式,還是方圓幾十里各鄉村聚會的一個隆重的廟會,是古村最盛大、最熱鬧的賀誕活動。整個活動包括上扁、出色、舞龍、唱大戲、食阿公飯。這些“民俗”文化均可作為黃埔古村的特色資源。此外,黃埔古村也有彩扎制作工藝、廣彩瓷燒制技藝、粵繡(廣繡)、剪紙等傳統工藝、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黃埔古港的文化保護和傳承建議
(一)搶救保護先行
首先,由政府執法、規劃、建筑、文物、科研等相關部門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禁止一切違法違規建民房行為。同時,各級部門組織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廣大居民能認識到黃埔古村的燦爛歷史文化,讓村民理解和支持政府開展的保護工作,并能自覺地參與其中。工作上要求落實責任到個人,避免文物遭受破壞,將散落在村中和村外的文物或史料,集中登記在冊并加以科學的保護管理。
(二)科學系統的調查研究
調查落實黃埔古村的歷史變遷、建筑的演變、人口的結構和流向。我們可以從村里各姓氏族譜和歷年人口登記資料獲得一些資料,從海外、港澳同胞和村中長者的資料、實物、口述或相關史料、實地考察中獲得第一手資料。結合專業人士的考古發現,搜索挖掘斷壁殘垣、文物史料、人文精神層面等內容,力求全面系統地還原黃埔古村的繁盛面貌。
(三)整體規劃與保護原則
保護黃埔古港碼頭和古村建筑等文物遺址,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對部分保存較好的建筑采取原封不動的保存(凍結保存),以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同時,遵循必要性原則,盡可能少地對其進行施工,慎重重建。同時,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應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盡量保持原有使用方式;改造成博物館作為參觀旅游景點,但實施過程中要謹慎小心,防止被破壞。
四、黃埔古港對當前“一帶一路”發展的啟示
黃埔古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源地,也是絲綢之路的起始港。歷史上許多中西文化在這里碰撞和融合,讓黃埔古港碼頭形成獨具魅力的古港文化。最重要的是,黃埔古港借助地理優勢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找到自己的著力點。黃埔古港碼頭地處廣州琶洲,利用好琶洲會展優勢,鑄就自身的文化優勢,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努力使黃埔古港古村作為廣州乃至中國的文化品牌。與此同時,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黃埔古港碼頭可以利用好諸多方面的優勢,吸引中外資本進駐,由此確立自身歷史地位。
黃埔古港作為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商船唯一停泊地,在輝煌時期,廣州城市經濟也高度發展。海外貿易的空前繁榮促進了本地手工業、商業的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急增。世界從黃埔港進入中國,中國從這里走向世界。認識和了解黃埔古港,對挖掘黃埔古港的深厚歷史文化沉淀,進一步弘揚和繼承先輩遺留的燦爛歷史遺產,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推動當前廣州融入“一帶一路”的發展和今后長遠戰略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安呈瑤.舟楫致遠——中國航海博物館展品解讀[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
[2]陳達良.對廣州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思考-以海珠區黃埔古村為例[J].中國外資,2013(04)
[3]楊宏烈,肖佑興.廣州黃埔古村商埠文化特色旅游規劃構想[J].熱帶地理,2010(04)
[4]洪惠群.廣州黃埔歷史古村的保護建設方案[J].工業建筑.2011(06)
[5]周娟.韓嶺古村發展中的文化保護問題研究[J].知識經濟,2010(08)
[6]宋陽,黃宣方.“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與中國文化傳播研究綜述[J].才智,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