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亮


[摘要] 目的 針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冠狀動脈病變的效果進行初步探討。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間的100例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實施支架置入的患者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對患者靶病變部位情況、介入治療特點等有關資料進行比較。 結果 在肥胖、血脂血壓異常等指標方面,不足60歲的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高比例,患者右冠狀動脈、雙支或三支血管等高危險型病變發病率也較高。橋血管病變患者相對較少,病變造影結果顯示血栓的不足60歲的糖尿病患者相對更多一些,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狀動脈疾病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影響范圍較廣,具有比較明顯的高危險型病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臨床中比較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
[關鍵詞] 糖尿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a)-0044-02
采取血管重建治療的臨床冠心病患者中,約有近1/5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此類患者在臨床中治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冠狀動脈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受到的影響程度較大并存在較多的彌漫病變,以及比較嚴重的狹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預后受到糖尿病的影響較大,該研究收集100例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實施支架置入的患者有關治療資料,對患者采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方法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間的100例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實施支架置入的患者有關資料,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情況回顧分析。患者年齡在42~72歲之間,平均年齡(48.5±3.1)歲,有50例患者不足60歲,50例患者超過60歲。其中,有75例患者采用經股動脈途徑(占75%)、25例患者采用經橈動脈途徑(占25%),都按照常規方法將金屬支架置入。患者若不存在任何禁忌證,術前至少24 h口服300 mg/d阿司匹林,并服用300 mg氯吡格雷,術中經動脈鞘管對患者輸入10 000單位肝素,若患者手術超過1 h時間,可再添加3 000單位。術后患者繼續口服300 mg/d阿司匹林,口服75 mg氯吡咯雷,至少服用1個月。患者平均年齡在(56.8±7.5)歲,其中有24例患者為女性(占24%),糖尿病診斷與ADA美國糖尿病協會制定的標準相符。
1.2 收集資料
對患者資料、介入治療操作特點、冠狀動脈造影等進行認真記錄,造影均采用盲法,由經驗豐富的介入心臟病學醫師對結果進行分析,按照解剖因素將實施介入治療患者的病變情況分為低、中、高三種危險病變程度。
1.3 介入治療
對靶病變進行干預后不產生并發癥的患者表明成功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支架將靶病變完全覆蓋并達到擴張充分使狹窄殘余不足20%的患者表明置入支架成功,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同時沒有伴隨急性心肌梗死、緊急搭橋術或心源性死亡等不良心臟事件的患者表明臨床治療有效[2]。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單因素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正態分布的患者計量資料,采用連續變量雙側t檢驗方法比較患者的均數,應用χ2檢驗方法比較患者的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段患者的有關指標比較
比較患者的臨床特征分布情況,不同年齡段患者的體重、血脂血壓及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方法進行治療患者分布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不足60歲患者體重指數(25.3±7.6)高于60歲及以上患者的(25.1±2.2),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數據可知,在肥胖、血脂血壓異常等指標方面,不足60歲的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高比例。
2.2 不同年齡段患者介入治療適應證及冠狀動脈病變特點
對患者介入治療適應證及冠狀動脈病變特點進行比較,該研究中患者的分布情況表2所示。
患者中大部分都患有不穩定心絞痛,不足60歲的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高比例,而陳舊性心肌梗死癥狀患者相對更多(P<0.05),右冠狀動脈、雙支或三支血管病變、高危險型病變患者也明顯高于60歲及以上患者(P<0.05)。橋血管病變患者相對較少,病變造影結果顯示血栓的不足60歲的糖尿病患者相對更多一些,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介入治療效果
在置入支架患者中,不足60歲的糖尿病患者的病變治療平均個數及支架置入個數都相對較多,支架置入比較傾向于原位病變[3]。術前狹窄度、預擴張球囊最大直徑、平均長度及充盈時間、充盈壓力等指標都相對較高,而支架置入采取相對較小的直徑,支架長度、釋放壓力及時間及術后殘余狹窄度等指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總之,患者在產生血管造影并發癥方面都較少,只是冠狀動脈夾層、超過2 mm的大分支閉塞血栓等較多[4]。
4 討論
臨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糖尿病是比較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5],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產生冠心病的危險高2~4倍。在臨床疾病特征、冠狀動脈病變方面相對比較復雜,介入治療及冠狀動脈造影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冠心病并發糖尿病提高重視,并基于循證醫學干預治療高危群體,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目前選擇糖尿病患者重建冠狀動脈血管方式還存在一定爭議,有待于深入研究。雖然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還有很大的可能性再次發生狹窄,選擇患者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方法還是一個有效方法。該研究針對糖尿病患者采取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效果的探討,對于積累臨床治理經驗具有主要參考價值。患者術后產生并發癥的比例明顯提升,主要是因糖尿病這一獨立危險因素,使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預后發生惡化[6]。
心外膜與較大心肌冠狀動脈是冠心病主要病變部位,心肌和微血管是糖尿病主要病變部位之一,同時存在時,以上病變相對更為嚴重[7]。隨著不斷發展的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該研究中采用低、中、高危險病變描述介入治療病變情況,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右冠狀動脈、雙支或三支血管等高危險型病變發病率也較高。術前狹窄度、預擴張球囊最大直徑、平均長度、最大充盈時間及壓力等指標不足60歲的糖尿病患者都比較顯著,置入支架不具有較大的平均直徑(P<0.05)。這主要是因糖尿病對小血管產生影響,以及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冠狀動脈病變等癥狀,這容易低估靶病變的參考血管直徑[8]。
5 結語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疾病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影響范圍較廣,具有比較明顯的高危險型病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臨床中比較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紅,邱雪梅,劉英,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7(10):82-85
[2] 王蓓,張華,杜錦霞,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脈介入治療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6(7):42-45.
[3] 郭曉萍,梅靜,孫家安.高齡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與股動脈介入治療的并發癥觀察及護理[J].當代護士,2015,9(5):113-116.
[4] 趙文淑,崔亮,魏妤,等.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及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5,3(14):72-75.
[5] 羅兵,賀立群,周軍.糖尿病患者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后冠脈再狹窄的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 7(12):92-94.
[6] 黃宗燕,林英忠,劉伶,等.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4(18):76-79.
[7] 喬志卿,何奔.藥物洗脫支架植入后的支架內再狹窄的研究進展[J].心臟雜志,2016,2(8):123-125.
[8] 劉學波,王克強,葛均波.細胞遷移機制在冠狀動脈支架再狹窄作用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4,9(6):49-51.
(收稿日期: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