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潔
摘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而我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不僅要注意開發他們的潛能,引導他們進行實踐,而且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能力 情境 興趣
一、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群鳥學藝》時,揭示課題后,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二、創新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兒童求知欲的不竭源泉,是引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最佳切入點,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受年齡所限,他們自制力差,有意注意的時間短,便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憑借情趣濃厚的語言,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對學生觀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郵票齒孔的故事》一課,隨著優美的音樂進入小酒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出一幅不帶孔的郵票,然后給每枚郵票的連接處都刺上小孔,自然而然地映入兒童的視野,然后讓學生動手做,此時,學生由觀察到動手,表述水到渠成。會對這篇課文由很深的理解,在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地位,教師應把自己定位于參與者和服務者的角色,把一切教的活動落實到“學”的活動中,使學生敢說、愛說、會說,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亞歐保護學生的求知欲望,對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特別是求異的沖動和觀點等要熱情鼓勵,切忌對學生不成熟不完整的答案諷刺挖苦。
三、引發問題發現,激發創新欲望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疑問才有思考,才有發現和創新。可見,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切創造活動的基礎。事實上,質疑是創新的開始,學生質疑本身就是創新。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去探奇索源,去尋根問底,不要壓制他們的獨特見解,要讓學生敢想、敢問、敢答。如針對文題提問,每教一篇新課都讓學生從文題入手:“看了題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問的?”學生往往會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抓住重點句提問:《可貴的沉默》一文,“沉默了足足一分鐘”他會怎么想?是自責、內疚、難過?還是想如何回報父母?如此訓練,學生的思維活躍,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把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由原來的粗淺逐步引向深入。同時與教師在平等、自由的氛圍中進行情感的交流、精神的融通、境界的提升,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欲望。
四、插上想象的翅膀,突破常規想象,激活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創新想象是一種根據語言表達或語言描繪在頭腦中形成事物形象的想象過程。思維的獨創性是創造性思維的根本所在,是用新角度、新觀點認識事物,進行想象的思維、想象的訓練,從而發現新問題,產生新的見解,形成新的思路,產生新的結論。如在講《廬山的云霧》一課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思考:“你發現第2、第3自然段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嗎?”想象一下廬山云霧的樣子和變化,然后和同學們進行交流。我發現,通過和同學一起討論,學生大大調動了思維,激發了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習興趣。
五、善于觀察,合理捕捉創新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觀察和創新,不僅僅體現在學生身上,這一過程是一個雙向過程,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觀察和創新過程絕不亞于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捕捉每一個創新點,加以發揮,不能讓創新的火花扼殺于教師一個小小的失誤當中。例如,教學《司馬光》時,在同學們都會夸司馬光鎮靜、勇敢、處理問題果斷時,有位小同學卻說司馬光很慌張,問及為什么?他說要慌張就不會砸缸了。教師因勢利導,學生說出了很多不砸缸也能解救小伙伴的辦法,盡管有很多想法是非常幼稚的,但正因為這幼稚才顯示出兒童稚嫩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語文教學這塊陣地,更好地挖掘學生內在的潛力,喚醒未被開發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心理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和不斷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富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