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
摘要:小學生的注意力,對課堂教學乃至這個學生的學習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卻是一個困難而又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 注意力 吸引 心理 閱讀
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的問題,是教師工作中最精細的而且研究得還很不充分的領域之一。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學校的生活,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愛做小動作,思想不由自主地“開小差”,因此這種情況對老師尤其是剛剛進入此行業的老師來說,是一個頭疼但是也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
其實,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主要還是依靠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的吸引;在做作業時也往往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監督。這說明,低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他們的有意注意基本上還是被迫的,而且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注意集中能力有一定的發展,注意的廣度有所擴展,如閱讀時一次能夠注意到整個句子與句子的聯系,但注意深度不足,注意的持續時間也很短。到了高年級,學生有意注意已經基本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他們逐漸了解了自己的學習責任,也逐步理解了學校和社會的行為規范,因此他們開始自覺地調節自己的有意注意,在注意的深度和持續性上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會漸漸增強,他們能夠自覺地完成作業。在遇到難題時,有時也能夠吸引自己不泄氣、不分心,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另外,由于小學生的模仿性比較強,因而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多,孩子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習慣,因而就更應注意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如果教師在上課中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那么教師的授課只能引起學生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甚至是最勤奮的學生,盡管他在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和識記教材,他也會很快地偏移注意,喪失理解因果聯系的能力,還有的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難吸引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課本以外什么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越膚淺,并且把全部負擔都轉移到家庭作業上去。由于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沒有時間閱讀科學書刊,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老師有沒有把全部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你的講課中,從而達到你的教學目標,這對一個學生、一個家庭甚至是這個學生一生的幸福有著重要的影響,
首先,應當記住直觀性。這是年齡較小學生容易開展腦力勞動的一條普遍原則,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這一年齡規律性要求,應當使年齡較小的兒童的思維在課堂中得到發展,使他能夠同時看到、聽到、感到和思考。直觀性是一種力量,它能給認識帶來一種情緒色彩。由于視覺、聽覺、感受和思維是同時進行的,在兒童的意識里就形成一種稱之為情緒記憶的東西,兒童的記憶里留下的每一個概念都是和表象聯系在一起的,不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內心感受。如果沒有形成這種發達的、豐富的情緒記憶,就談不上學生完滿的智力發展。因此,我們要到自然界和勞動中去教給兒童思維,要讓詞在進入學生頭腦中的時候帶著鮮明的情緒色彩,找到一個比較好的表象作為依托。直觀性原則不僅應當貫穿在課堂上,而且應當貫穿在教學認識和教學過程的其他方面。
其次,在運用直觀性時,必須考慮到怎樣由具體過渡到抽象,也就是怎樣把你用的直觀性的東西轉化成書本上你所要讓學生知道的東西。當學生注意力不應放在直觀物體上的時候,直觀手段將不再是需要的,這是智育的一條很重要的原則。
第三,應當逐步地由實物的直觀手段向繪畫的直觀手段過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現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觀手段過渡。早在一、二年級,就應當逐步地訓練兒童能離開實物的直觀手段,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完全擺脫它。有經驗的教師在所有各學年都在運用直觀性原則,但是他們在逐年地以越來越復雜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來體現這一原則。即使在5年級,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還是帶領自己的學生到校園里去,到花園里去,比如上段時間我見過高年級的寫作課,到校園去細細地觀察,再寫下來。在這里,可以說是對詞的情緒色彩進行更精細的加工,加深和發展學生的情緒記憶。
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外去廣泛地進行閱讀,那么老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任何一個新概念、新現象,都會很快納入他從各種書籍里汲取的知識體系里。做到讓學生認真而又自覺地閱讀,了解更多的知識,從而在課堂上與授課老師的講解形成一定的聯系,這樣學生便會很自然地投入到學習中,而不是不知不覺地開了小差。
其實,上面只是閱讀這一個小小的方面對課堂學生注意力的影響。歸根結底,還是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可以更為準確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心理素質教育\[M\].北京:電化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