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摘要] 目的 探討對冠心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行護理干預對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隨機抽選2015年8月—2016年7月該院心血管內科接診的128例冠心病患者,均經空腹血糖受損及糖耐量受損試驗確定血糖控制不佳,隨機分為兩組,各組64例,兩組均行控制危險因素、使用預防心絞痛發作藥物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綜合護理干預,評估兩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經綜合護理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QO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冠心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行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護理干預;冠心病;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a)-0110-02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發生心肌梗死后,在未來再次出現心肌梗死的危險系數也遠遠高于其他人群,糖代謝異常同樣會影響冠心病患者預后,增加其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1]。在常規護理模式中醫務人員僅注重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卻忽視冠心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為探討護理干預對冠心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該次研究隨機抽選2015年8月—2016年7月月該院心血管內科接診的128例冠心病患者,對其中部分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預期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5年8月—2016年7月月該院心血管內科接診的128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入選病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頒布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且經超聲心動圖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經空腹血糖受損及糖耐量受損試驗確定血糖控制不佳。將128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組64例。觀察組男35例,女29例,年齡在35~73歲之間,平均年齡(56.90±4.28)歲,病程在0.5~11年之間,平均病程(4.07±1.65)年;對照組男33例,女31例,年齡在34~70歲之間,平均年齡(55.47±5.01)歲,病程在1~9年之間,平均病程(4.24±1.52)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心功能分級≥2級,中度心律失常;自愿參與該次研究并于入組前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臟疾病;合并其他實質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精神障礙疾病,或存在語言障礙,無法準確表達;資料信息不全或中途退組及失訪者。
1.3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詢問患者病史、控制危險因素、使用預防心絞痛發作藥物(硝酸酯制劑、β受體阻滯劑等)、防治心肌梗死等并發癥。觀察組根據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情況采取以下綜合護理干預措施:①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意識。無論患者是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還是其他類型都需要盡快控制血糖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升高對冠心病疾病的損害,延遲并發癥的發生。②指導患者控制血糖方法。組織血糖控制不佳者參與健康講座,講解控制血糖水平的正確方法及日常注意事項,包括定時定量進餐、定時監測、按時按量用藥等。控制血糖水平最重要的是注意“科學飲食”,需根據患者身高、體重、活動量等計算出患者每日所消耗的熱量及需要攝入的營養成分,據此添加相應食物,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元素的均衡。每日飲食中應當包含一定量的電解質、維生素及各種微量元素。③用藥指導及積極預防并發癥。對血糖水平不穩定者需使用胰島素、二甲雙胍類等相關降糖藥物。叮囑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嚴禁隨意停藥。低血糖、糖尿病足、微血管病變等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因此需要定期行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查等及時發現并發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1.4 觀察指標
①組織相關專家制定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行為評價量表,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評價內容包括用藥、血糖監測、飲食等;②采用WHO/Q0L-26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簡表(QOL))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量表涉及軀體、心理、社會、環境領域,共26個條目。
1.5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將錄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借助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由(x±s)表示,并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由例數(n)及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觀察組經綜合護理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QOL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QO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在臨床治療中必須對各種危險因素進行綜合控制。隨著冠心病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高血壓、高血脂等對冠心病的損害已得到一致認可,但對血糖控制認識明顯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血糖升高也是造成血管破壞,加重血管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2-4]。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與血管病變結局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剛開始啟動時糖代謝尚處于正常狀態,隨著病變進展出現代謝綜合征,最終演變為心腦血管疾病,由此可以看出血糖紊亂可導致心腦血管時間發生率增加。合并血糖控制不佳的冠心病患者受疾病困擾,身心承受巨大痛苦,加之對冠心病及血糖控制認識不足或存在認知誤區,往往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從而影響自我管理能力,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冠心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需引起足夠重視。
該次研究針對冠心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包括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并發癥預防等,數據報告結果顯示觀察組經上述護理干預后不僅自我管理能力顯著提升,而且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顯示對冠心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行必要護理干預可顯著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其按時按量用藥、按時監測血糖、合理膳食等,遵醫囑行為得到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也顯著提升,達到了預期效果,基本滿足患者對現代化優質護理服務的需求。綜上所述,對冠心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應當積極行綜合護理干預,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促使其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郭暉,于海棠,白蘭,等.規范化自我管理教育對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234-237.
[2] 張紅娟,李詠梅,趙翠俠,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實施延續性護理對血糖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8):151-152.
[3] 羅瓊,王玲,查娟,等.同理心護理對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認知程度心理狀態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6,28(7):1030-1033.
[4] 甘莉.延續性護理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自護能力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 40(12):1734-1738.
(收稿日期: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