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紅
(廣西賀州市農機技術推廣站,廣西 賀州 542800)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智慧農機”發展路徑初探
陳潤紅
(廣西賀州市農機技術推廣站,廣西 賀州 542800)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智慧農機”的發展是農機產品發展適應新形勢的一個重要方向。國務院、農業部等出臺系列文件做出頂層設計,為新形勢下全國農機發展指明方向。各省積極落實中央供給側改革措施,結合實際制定政策發展“智慧農機”。在動力機械、作業機械智能化上,國內一些農機企業已開始著手研發并取得一定成效。“智慧農機”的發展要遵循自身的研發路徑、運行路徑。
供給側改革;智慧農機;研發路徑;運行路徑
近年,“智慧農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有關“智慧農機”的深入研究還比較少。在中國知網中,以題名含“智慧農機”一詞進行精確匹配檢索,截止2017年4月15日,共查到目標文獻27篇。其中,最早的文獻出現在2012年,82%發表在2015~2016年間。在27篇文獻中,93%都屬于新聞報道類文獻,僅有2篇理論研究類文獻,故極有必要對“智慧農機”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
(1)供給側改革源自經濟結構性矛盾。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供給側改革作為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的良方,已成為國家“十三·五”期間經濟改革的重心。在新常態階段,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普遍的供給結構老化。供給側改革就是從生產端、供給側入手,通過解放社會生產力,提升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制造業、農業、房地產業是現階段中國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2)農業供給側改革源自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2143.5萬t,全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這是依賴老天幫忙,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支持,播種面積的擴大,甚至還有規模化經營戶對土地的掠奪性使用。
(3)農業供給側改革催生“智慧農機”。在“十二·五”期間,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全國農機裝備、作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等方面都得到快速提升,農業生產全面進入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階段。2016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44億千瓦,全國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在水稻種植、玉米收獲等農作物機械化生產薄弱環節取得突破性發展。農業機械工業總產值超過4200億元,躍居世界農業機械制造第一大國。
但是,與此同時,農業機械工業收入、利潤增速均乏力,達到近十年谷底,農機行業低位運行成為常態,進入深度調整期。市場需求、用戶結構逐漸發生轉移,農機產品品類仍然不足。全國現有農機品種約為3500種,相當于美國農機品種總數的一半,經濟作物、丘陵山區等領域依然存在很多農機產品空白點,農業機械化裝備、技術、人才、政策、服務等方面的有效供給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環節仍然粗放式發展。
“智慧農機”的發展正是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機產品適應新形勢的一個重要方向。“智慧農機”是農業機械裝備的“升級版”,是發展智慧農業的一項重要物質基礎。因此,發展“智慧農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農業技術裝備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
(1)“智慧農機”概念。對“智慧農機”概念的內涵,業界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國內常用的“智慧農機”概念,相當于國際上的“智能化農機裝備”概念。筆者認為,“智慧農機”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智慧農機”(智能化農機)是指安裝有CPU和各類傳感器、無線通訊系統的農機。廣義“智慧農機”指的是“智慧農機”系統,就是基于衛星導航、集成電子、工業傳感器、信息軟件等技術,建立農機衛星定位監測系統和信息平臺,在農機上安裝連接互聯網的智能監控終端設備,農機作業的各種信息通過信息平臺顯示,農機管理部門、農機合作社、農機手通過智能客戶端對農機作業狀態實現實時監測、統計、管理。它的工作機理是,安裝在農機上的傳感器把信號傳給微型計算機,微型計算機對相關信號進行處理后,發出指令驅動農機完成正確動作,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智能化。本文討論廣義“智慧農機”發展問題。
(2)國內“智慧農機”發展現狀。與傳統農機相比,“智慧農機”(智能化農機)具有功能強大、通用性強、作業效率高、安全性高、節能環保等諸多優點。(鄭文鐘,2015)近年來,國內“智慧農機”發展受到各界關注重視,發展較快,但農機具管理(包括機具配置、機具狀態監控、實時調度和維修保養)、動力機械、作業機械的智能化總體上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國家層面上,國務院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農業部等部門先后印發《“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關于做好“十三五”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的指導意見》、《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等文件,做出頂層設計,為新形勢下全國農機發展指明方向。
在省份層面上,各省積極落實中央供給側改革措施,結合實際制定政策發展“智慧農機”。近年來,一些地方農機管理部門、高校、公司開展合作,利用“互聯網+”實現農機智能化管理,在“智慧農機”發展探索上取得良好成效,逐漸示范推廣,如浙江寧波、江蘇揚州、山西晉城、河南許昌、遼寧鐵嶺等。在廣西,“數字柳州智慧農機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臺”通過專家組測試驗收,全區出臺了《廣西農業機械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廣西智慧農機推進方案(2016-2020年)》,啟動廣西“智慧農機”及OA系統建設項目,標志廣西“互聯網+農機”工作邁開的重要一步,對廣西農機工作推進信息化、標準化、規范化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在動力機械、作業機械智能化上,國內一些農機企業已開始著手研發并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國產東方紅X-804拖拉機開發出DGPS自動導航控制系統;國機集團下屬中國農機院研制出智能型10kg/s通用性多功能谷物聯合收割機;將計算機與分布于農田內的各種傳感器進行相連,實現數據采集自動化;研制出基于GPS的智能變量播種、施肥、旋耕復合機;利用計算機、傳感器、通訊等技術研制出溫室環境監測和自動控制系統;農業機器人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但總體上,國內“智慧農機”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與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比較大。
(1)“智慧農機”的研發路徑。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智慧農機”的研發、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智慧農機廠商、智慧農機用戶(農業生產者)、農產品經銷商、農產品消費者等眾多市場主體。這些主體之間的關系,可以用示意圖1簡潔地表現出來。

圖1 “智慧農機”研發路徑示意圖
在圖1中,“智慧農機”的研發主力是智慧農機廠商。智慧農機廠商研發“智慧農機”的直接目標客戶是智慧農機用戶(農業生產者)。智慧農機用戶(農業生產者)把“智慧農機”應用于農業生產,生產出適銷市場的各種農產品。農產品經由農產品經銷商銷售到農產品消費者手中。在智慧農機廠商、智慧農機用戶(農業生產者)、農產品經銷商、農產品消費者之間,各種信息相互反饋,傳播交流。因此,雖然智慧農機廠商研發“智慧農機”的直接目標客戶是智慧農機用戶(農業生產者),但卻時刻受農產品消費端的影響。農產品結構的地域性及其動態變化深刻地影響“智慧農機”的研發、應用。反之,智慧農機廠商研發“智慧農機”,以技術優勢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引領農業產業結構升級。

圖2 “智慧農機”運行路徑示意圖
(2)“智慧農機”的運行路徑。在把握“智慧農機”研發路徑的基礎上,下面進一步討論“智慧農機”的運行路徑。經過收集、對比浙江寧波、江蘇揚州、山西晉城、河南許昌、遼寧鐵嶺等地“智慧農機”發展情況資料,發現這些地方“智慧農機”的運行模式有一些共同之處。智慧農機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臺是“智慧農機”系統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傳播中樞。平臺一方是智慧農機用戶方,如農民、農機手、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經銷商;另一方是智慧農機管理方,如農機主管部門、監理部門。智慧農機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臺對以往零散劃分的農機相關系統、管理體系進行整合,形成農機智慧“云”。智慧農機系統分別向用戶方和管理方提供不同的用戶平臺界面和權限功能。“智慧農機”運行路徑的總體架構一般如圖2所示。
[1]閆萍.淺議農業大數據背景下的互聯網+“智慧農機”[J].安徽農業科學,2016,(21):220-221+240.
[2]徐海濤.基于3S技術的智慧農機一體化系統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5.
[3]鄭文鐘.國內外智能化農業機械裝備發展現狀[J].現代農機,2015,(6):4-8.
[4]彭光細.用“互聯網+”理念改造傳統農業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J].時代農機,2017,(2):151-152.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in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Reform
CHEN Run-hong
(Guangxi Hezhou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Hezhou,Guangxi 542800,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the development of“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duct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The State Council,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ssued a series of documents to make the top design,and provide direction for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Provinces actively implement the central supply side reform measures,and formulate policies to develop“intelligent agriculture”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In the intelligent about power machinery and work machinery,some domestic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have begun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must follow their own R&D path and operating path.
supply side reform;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R&D path;operation path
F426.86
A
2095-980X(2017)04-0001-02
2017-03-18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面向區域產業集群的廣西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需求與培養研究——基于CAS理論視角》,課題編號:2013B042。
陳潤紅(1974-),男,廣西富川人,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業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