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寧文祥
舍棄環境產業中聯重科瞄準更大目標
本刊記者 寧文祥

根據中聯重科5月21日晚公告,中聯重科擬以116億元的價格向盈峰控股等4家受讓方,合計轉讓全資子公司環境產業公司80%的股權。經初步估算,此次公司交易將實現91.31億元稅前利潤。在當天召開的電話會議上,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轉讓是將環境運營業務和環衛裝備的資產打包出售,公司保留20%的股權將繼續獲得環境業務未來發展的收益,引入新股東可確保環境產業繼續高速發展,同時聚焦工程機械主業。
在過去的10多年里,我們聽到中聯重科的新聞是更多的并購消息,而此次的拋售確實讓業界較為驚訝。
根據公告顯示,2016年中聯環境凈資產30.9億元,營收56億元,凈利潤7.55億元,中聯重科本次出售中聯環境80%的股權,交易作價為116 億元(整體估值為145億元),對應的市盈率為19.2倍,市凈率為4.7倍。
作為中聯環境80%股份的受讓方,盈峰控股出資73.95億元,受讓環境產業公司51%股權;粵民投資出資5.8億元,受讓4%股權;弘創投資出資31.25億元,受讓21.55%股權;綠聯君和出資5億元,受讓3.45%股權。
根據盈峰環境2016年報顯示,公司主營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環境工程、高新技術產品等業務,盈峰控股持有公司32.23%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為何劍鋒,系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獨子。 2016年胡潤百富榜顯示,何享健、何劍鋒父子以780億元位列第10名。
本輪交易還出現了弘毅投資的身影。資料顯示,受讓中聯環境21.55%股權的弘創投資由弘毅投資擔任執行事務合伙人。弘毅投資專注于國企改革領域的投資,管理資金總規模超過680億元。
根據報道,本輪交易創下了中國環境產業最大交易案,超過了2015年清華控股70億元并購桑德環境案,也超過了2016年北京控股14.38億歐元并購EEW案。

2003年8月14日,中聯重科以1.27億元的銀行貸款收購了長沙中標實業有限公司全部經營性資產及相關負債,當年,獲得環衛機械的凈利潤僅為1576.76萬元。經過14年的培育,中聯重科現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環衛裝備制造商,其洗掃車、掃路車、垃圾車在國內環衛裝備制造市場占有率相當高。
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見表1),2016年我國洗掃車的產量為6505輛,而中聯重科一家的產量就達到了3238輛,占據了接近50%的市場份額。在掃路車領域,我國2016年掃路車的產量為4579輛,中聯重科一家的產量就達到2383輛,占有率為52%。在垃圾車的領域,從產量數據看我國2016年共有接近100家企業生產過垃圾車產品,垃圾車在2016年的產量為51508輛,其中中聯重科的產量為5268輛,同樣是該產品產量排名最高的企業。

表1 2016年中聯重科幾款環衛車產品市場占有率
可以說,從國內環衛類專用汽車市場的角度看,中聯重科已經是毫無爭議的市場領先者,并沒有任何經營不下去的跡象,那中聯重科為何要出售其環境產業的資產?
其實對于環境產業來說,環衛類專用汽車產品這種標準設備的銷售只是大環境產業的冰山一角,當年中聯重科在環境產業的雄心可不止是在標準環衛設備上的成功,而是想要從環衛設備生產商向環境治理整體方案提供商和運營商轉變。為此,近幾年中聯重科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出資5700萬歐元收購歐洲領先的環境和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投資運營商——意大利納都勒公司57%的股權,獲得其在全球投資、運營的30余個環境項目;收購淮安晨潔環境公司,獲得其向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轉型后首個特許經營項目;與湖南省27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簽約,為他們提供全環境綜合治理服務。
這些項目的簽訂為中聯重科的環境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不過,在環境產業發展良好的時候,中聯重科的主營業務板塊工程機械卻出現了一些困難。2012年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分水嶺”,金融危機、產能過剩、銷售逾期給行業帶來鎖喉之痛,中聯重科也不能幸免。根據中聯重科的財報,中聯重科2016年報凈利潤為負9.34億,同比下降1219%。

與此同時,環境產業的壓力也開始增長。首先環境產業與工程機械爭搶資本要素,而且中聯重科在環境治理整體運營方面經驗不足、人才隊伍跟不上。更為重要的是,受地域、項目、稅收等原因影響,環境治理綜合服務異地擴張的難度極大。加上,近幾年進入到環境產業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強。
面對這種情形,中聯重科該如何面對?眾所周知,中聯重科之前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別是工程機械、環境產業與農業機械。顯然,中聯重科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中聯重科相關人士表示,此次股權轉讓價高于H股平均17倍市盈率估值標準,比拆分環境產業公司在H股IPO還要劃算。同時中聯重科還將留有20%的股權,未來業績前景可期,如考慮到環境業務裝入上市平臺的可能性,將會帶來30~50個億的資本增值。

國家正在大力推行“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對于中聯重科來說,“一帶一路”戰略就是一個絕佳的機遇。
中國制造無疑將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建設力量。業內人士指出,機械行業受益于“一帶一路”主要有兩個邏輯:一是沿線設施互通帶來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帶動工程機械等領域的需求;二是國家貿易拉動,涉及優勢裝備輸出等方面,包括高鐵設備、集裝箱設備、油氣裝備、船舶設備等。
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掀起新一輪熱潮,加之發展中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為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制造業企業正努力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加速國際化步伐。為此中聯重科已經準備好為“一帶一路”戰略快速揚帆出海。
不僅國外市場機遇越來越多,國內的工程機械市場也開始復蘇。從2016年第三季度開始,國內的工程機械市場已經開始明顯回暖。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統計顯示,2016年挖掘機銷量70320臺,同比增長24.8%,是自2013年以來挖掘機銷量增速首次實現正增長。2017年第一季度共銷售挖掘機40468臺,同比增長98.9%。挖掘機銷量增長勢頭已傳導至其他工程機械設備,如今年前兩個月起重機銷量、裝載機銷量均出現大幅增長。
工程機械行業“十三五”規劃預測,到2020年我國工程機械在國內外市場的銷售額將達到6500億元,比2015年全行業4570億元的銷售額增長超過近2000億元。同時,工程機械設備的自然淘汰也為新設備騰出空間。從2008年設備銷售高峰至今,大量設備已達到8年左右的更新換代期。另外,根據GB 20891—2014規定,2016年4月1日起,停止銷售裝有國Ⅱ柴油機的工程機械,這一強制標準也將讓大量現有設備退出使用。
所以,集中精力發展最擅長的業務就成了中聯重科的當務之急。在出售80%環境產業股權后,中聯重科將會把更多資源放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內漸漸復蘇的工程機械市場上,為今后再度騰飛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