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菲
區域,孩子智慧的搖籃
——區域活動現狀分析與指導策略初探
文 高菲
區域活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要結合教師實際能力、幼兒能力情況,促使環境創設更靈活,材料投放也更有針對性,能夠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開展個性化活動,進行有效的操作探究,實現自主學習目標。它以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深受幼兒的喜愛。但在實踐中我們常常會因利用不好而發揮不出其應有的效應。本文針對幼兒在區域活動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方法。
幼兒園;區域活動;實踐;策略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于區域活動來說,更是意義非凡。區域活動如何進行,關系到幼兒對區域活動的興趣和提高幼兒技能的效果,所以開展一個有效的區域活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通過調查,我們在開展區域活動時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區域活動的有效實施,并且嚴重地影響了幼兒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找出隱藏在其中的問題,并且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一)問題一:區域設置形式化
在創設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但這并不是說教師可以忽視幼兒的興趣、愛好以及身心特點,完全從自己的觀念和角度出發,去布置活動區域。教師必須要緊密圍繞幼兒的具體需要,建構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活動,這樣才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區域活動才更有價值。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班級在一個學期內,一直使用同一個活動主題,形式十分僵化,幼兒也逐漸喪失了積極性,活動區域也很少有孩子參與。
(二)問題二:投放材料單一化
單一的、乏味化的活動材料,根本就不能吸引幼兒,更不會促使幼兒興致高昂地進行活動;投放的材料沒有階梯難度性,沒有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在活動區域中,投放的材料經常不換,幼兒自然而然就對其失去了新鮮感,幼兒便不可能主動參與活動。
(三)問題三:教師指導隨意化
我在實踐中發現,很多教師在指導的時候居高臨下,通過命令來指揮孩子,根本沒有做到緊緊圍繞孩子,沒有凸顯幼兒主體性;還有一些教師不懂得幼兒自發發展的意義,不去引導幼兒進行自我學習,更有甚者還會阻止幼兒進行獨立思考;另外,一些教師不了解幼兒心里所想,更不清楚幼兒的認知能力,對幼兒的情況缺乏足夠的觀察分析與全面把握。
措施一:圍繞幼兒興趣愛好,設置區域
蒙臺梭利認為,幼兒心靈深處有很多能量,總是想要展現自我,可是卻因為外在因素的阻礙,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所以,在開學伊始,針對幼兒對家庭生活情況的了解,我們創設了相應活動區域,如:娃娃家、小客廳、玩具區、寵物屋等。引導幼兒將家里的玩具帶來,這樣幼兒就能夠由平時喜愛的玩具陪伴,自然會感到愉悅。
措施二:根據幼兒能力發展,增加區域
幼兒經過一階段的學習,開始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我們就增加了反映幼兒園生活的內容的區域,如:“寶寶幼兒園”為幼兒準備一些小鈴鼓、圖書和玩具,讓幼兒在模仿活動中提高自己學習的能力。同時小班幼兒非常喜歡模仿生活中的事物,對鍛煉手部動作的活動感興趣,于是我們就增設了生活區,借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引導幼兒接觸到日常生活物品,如勺子、水杯、盤子碗等,并提高他們學會使用筷子和用勺子盛水等動手能力,并為娃娃提供不同款式、型號的服飾,鼓勵幼兒去嘗試穿衣服等。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并將學到的技能應用于生活。
措施三:根據主題活動開展,調整區域
如針對“我愛我家”活動內容,我們就創設“我們的家”主題墻,投放了豐富的材料:孩子們可自主選擇來擺放家中的物品和圖片等,以此來豐富游戲的內容。同時,區域活動的主題是不斷變化的,應該不斷迎合幼兒需要,有效吸引幼兒,形成一種針對性更強的主題活動,使得主題活動不斷深化。
措施一:明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2—3歲是孩子動作發展的關鍵期,因此我們為幼兒提供各種機會發展大、小肌肉的動作,從而促進其身心整體發展。我們提供珠子、吸管、鞋帶等,引導幼兒能夠用吸管穿珠子,增強雙手與眼睛的配合能力。當然,也要考慮將材料的功能與幼兒成長相結合,并實現無縫對接,這樣便能有計劃地吸引幼兒參與區域活動,促使材料的有效使用,并更好地助推區域活動,實現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措施二:體現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教師在對材料進行取舍與投入過程中,應根據實際需要提前做好安排:思考材料所能夠帶給幼兒的教育意義,并按從簡單操作到復雜運用,從容易到困難的不同等級需要,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對材料進行使用。如由于幼兒年齡過小,個體差異情況很明顯,在進行材料提供的時候,主要傾向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生活區中,我們就逐漸提供食品大夾子、食品小夾子、木夾子三種不同的工具,夾的材料也是由大到小,由軟的自制的布饅頭到硬的小積木,最后是為小貓、刺猬夾上胡子和刺,促使孩子們根據自我情況,自主挑選所用到的材料,那么在漸進發展的背景下,幼兒各方面能力就能得到發展,自然而然就能夠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措施三:挖掘投放材料的引導性
蒙臺梭利認為,教具必須要有可視性與觸碰感,能夠呈現出一種錯誤掌控態勢,促使孩子們獨立感知錯誤,并及時加以解決。如:給孩子們提供玻璃水杯與瓷碗,讓他們參與生活區活動。因為這些杯碗都很容易打破,幼兒行為常常很混亂,頑皮淘氣,加之身體協調能力較弱,這種易碎性可充當一種警報,幼兒會學著改變自己的行為,逐漸考慮問題,并且自己規劃,不讓物品破碎,那么慢慢地,孩子們的動作也會更小心,行動也更靈活。
措施一:觀察在先,針對性強
蒙臺梭利說過:“孩子們的成長,是需要觀察的,并且在觀察中能夠認清事物,思考事物的差異,并能夠感受環境特點,用積極的態度、有針對性的手段解決問題,實現有效的成長。”這種理論引導教師在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應善于發現表面后的深刻內容,成為細致的觀察員,準確把握幼兒、環境與材料之間的關系。如在區域活動中,可以細致觀察孩子們對材料的關注度,材料能否帶有梯度的發展幼兒能力,材料能不能滿足幼兒玩耍的需要等;當然,還必須注意孩子們對材料的運用情況;在運用材料過程中難點與創新操作情況、思考材料的提供是否符合了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特點。
措施二:把握尺度,指導適當
在區域活動中,小組或個體活動是主要形式,主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間接的指導活動,教師必須拿捏指導程度與時間。如果孩子們因為材料不足、難題過多,已經不能繼續活動,或是有了沖突的時候,教師必須迅速地解決這些情況,給予幼兒幫助;如果孩子們熱情度不高,或者缺乏自信,要采取適時鼓勵的辦法,如:“這樣嗎?我試試吧。”“你好棒!”充分肯定孩子,鼓勵他們,促使幼兒產生源源不斷的興趣。
措施三:及時評價,調整適度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用評價的過程性取代結果性,同時強調個性化的、過程性的評價,這樣教師能夠認真對待所有幼兒的成長,挖掘他們的能力,讓他們個性化發展。如我班有個男孩子文文,在日常的游戲、生活中顯得“魂不守舍”,經常對老師、同伴的交往邀請充耳不聞;而在美工區中,他卻異常認真,思想集中。這個孩子關注點是畫畫,是明亮多彩的顏色,是色調的對比感受,他甚至能完美運用間隔色。在活動完結前的評價交流活動中,我們實施了幾項措施:一是鼓勵他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二是引導幼兒向他學習冷暖色的應用;三是請家長和文文一起把自己的繪畫作品編成故事,再講給同伴聽。漸漸地,文文的臉上有了笑容,也愿意用簡單的句子和老師、同伴交流了。
通過實踐研究,我們自然就能夠感悟到:區域活動中,必須充分考慮幼兒感受,突出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由游戲,解開孩子的束縛,讓幼兒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并且積極主動參與區域活動,實現自我的有效成長。
(江蘇省揚中市油坊中心幼兒園)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學前教育改革與研究》[M],新時代出版社,2003年
[3]《中華教育理論》[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年
[4]汪萱.《幼兒園游戲課程模式》[M],中國婦女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