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明
便血是小兒常見的臨床表現。我們常說的便血在臨床上指的是下消化道出血。便血根據出血的量和部位可以表現為肉眼可見的大量鮮血、像草莓樣的果凍狀血、洗肉水一樣血水,也可以是與大便或粘液相混的點狀出血,甚至肉眼看不到的潛血等。往往這些不一樣的出血代表不一樣的疾病,同時便血造成的原因與年齡有顯著的關聯。臨床醫生往往根據這些出血特點和年齡來判斷疾病并進行相應的治療。以下根據兒童的不同年齡段羅列出常見的造成便血的疾病和相應的診斷治療。
新生兒期
新生兒期較為常見的便血原因有、牛奶蛋白過敏造成的結腸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先天性腸扭轉、先天性巨結腸、肛裂及新生兒凝血性疾病等。牛奶蛋白過敏造成的出血多為大便內散在出血,同時伴有腹脹、腹瀉、嚴重濕疹和營養不良等癥狀。這種孩子常常為非母乳喂食配方奶粉的患兒,如果停止含有牛乳的配方奶癥狀很快消失。另一個較為常見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便血多為洗肉水樣出血,同時伴有腹脹,發熱中毒癥狀,嚴重的可引起生命危險。多發生在早產兒以配方奶為主的患兒,出現這種情況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先天性腸道畸形引起的便血大多會有腹脹,腸梗阻等癥狀或合并有腸炎的表現。這種情況都需要手術治療。新生兒凝血功能障礙多見于維生素K缺乏,血友病或血管性血友病等。表現為生產造成嚴重顱內或頭皮血腫,臍帶滲血等。
嬰兒期
這個時期的便血主要有肛裂、腸套疊、牛奶蛋白過敏、美克爾憩室炎、及腸畸形等。肛裂出血是由于過粗過硬的大便造成肛周皮膚黏膜撕裂出血,因此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或與大便分離,且量比較大。改善便秘和肛周護理是常規的治療方法。腸套疊有較為特色的果醬樣便血,再加上哭鬧、嘔吐、腹脹等癥狀,應及時去醫院診治,進行灌腸復位或手術復位。美克耳憩室炎造成的出血往往是量比較大的便血,甚至會造成急性貧血,患兒通常沒有任何不適。手術切除美克耳憩室是唯一治療選擇。
學齡前兒童
除了上述原因外,感染性腸炎(沙門氏菌、致賀菌感染等)、過敏性紫癜、腸息肉等是常見的原因。感染性腸炎的便血多為血與大便相混,并有粘液的膿血便,而且會伴有腹疼、發熱等癥狀。通常有不潔飲食史,通過大便常規進行診斷。過敏性紫癜也可以表現為膿血便,一般量比較大,同時伴有腹疼,出血性皮疹是特征之一。過敏性紫癜同樣可以引起腸套疊造成果醬樣血便。腸息肉便血多為鮮血與粘液混合掛在大便外,出血量一般,出血時間較長不易引起警覺,長期便血可造成慢性貧血。
學齡兒童和青少年
除了和學齡前兒童相似的原因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和炎性腸病(如克羅恩氏病)等造成的血便。這種血便常常是出血與大便混在一起,當出血多時可以完全是鮮血。臨床上往往有間斷腹疼,腹脹及營養不良,貧血等癥狀。
另外除了疾病造成的血便外,某些特殊食物或藥物會造成紅色類似血便樣的大便,這要與真正的血便相鑒別。比如服用某些抗生素(如利福平)、鐵劑、甜菜、紅色果凍、紅色甘草制劑,以及某些快餐的紅色添加劑等可造成類似血便的現象。含有過氧化氫酶的蔬菜如西蘭花、菜花、蘿卜等可造成潛血陽性,要注意區別。
對于血便的治療,首先要看是急性出血還是慢性出血,出血的量多大。急性大量的出血會造成血液動力學改變就要急診治療,包括止血、輸血或急診手術,如腸套疊、美克耳憩室炎嚴重出血等。對于慢性出血,由于不會造成血液動力學的改變通常不需要急診處理,可以進行相應的檢查,明確出血原因后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
編輯/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