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娟
小學語文基礎教育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為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奠定基礎,不能僅僅滿足于在課堂上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應該全心全意、想方設法地促進學生自主地在“大語文教育體系”中學語文、用語文,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形成綜合能力,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弘揚。
一、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
我想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就談不上主動、自覺乃至自主,所以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必須首先激發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自主學習的保障。
2.學習態度
態度指學生對語文學習較為穩固的由學習認知、學習情感、學習行為傾向三種成分構成的內在心理傾向,態度比興趣更穩固。
3.學習習慣
習慣靠長期養成,其行為傾向更穩定,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自覺性強的學習習慣,基本上意味著自主學習已經實現。
4.學習方法
方法是學習的鑰匙,是自主學習得以實現的手段。學習方法又是形成自學能力的中介,有自學能力才能使自主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完全實現。
二、教學中角色的正確定位是實現自主學習的前提
為了實現自主學習,教師應該嘗試讓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角色定位就是“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此,語文教師須注意解決好兩個問題:第一,教師不僅要徹底擯棄赫爾巴特“教師中心論”的影響,而且還要徹底革除教師與學生爭搶課堂“霸主”的習慣。第二,要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教育培養、并放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學習,并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充分表現出“主演”的角色形象。如,在教識字時,我打破以往“老師教,學生學”的方法,把“權威”讓給學生,讓學生來當小老師,與學生換位。
三、給學生減負是自主學習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蔽覀儾⒉环裾J“勤奮”與“刻苦”是收獲果實的手段,學習理應是一件快樂的事,可我們面前的學生為什么學得如此辛苦?為什么有些學生在書山題海的重壓下,在老師、家長的層層管制下不堪重負,而選擇了逃學、離家出走,甚至自殺呢?因為他們不愿再做學習的“奴隸”,因為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道道由習題砌成的長城。如,教《春天》這一單元時,我先引導學生尋找春天,讓他們到田野里、公園里、馬路上,甚至從人們的著裝及表情上去觀察,再讓他們畫春天,并舉辦一次“小童星畫展”,最后讓他們誦春天,朗誦會上,我把學生到野外找春天的情景拍攝成照片并制成課件,學生看見自己的相片出現在大屏幕上時,都開心極了。開放的課堂,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真正給學生“減負”,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氛圍中,輕松和諧地從大自然、從生活中學到比課本上更多、更有用的知識。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切入點
如何著手來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從而使學生自主學習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指出:“培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1.指導學生學會預習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指導學生預習時做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初讀課文時畫出生字新詞,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意思,讀通課文;再讀課文,完成預習題;最后默讀課文,提出疑問。
2.指導學生學會思考
一個人思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他在學習中形成思考問題的方式。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小組學習模式。
3.指導學生敢于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教師要啟發學生多想、多問、多說,引導學生質疑問題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懂的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使學生明白即使最簡單的問題也蘊藏著某些智慧,世間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由疑問開始的,這樣,學生由不去想到積極思考。由不想說到爭先恐后地發言。在平時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從課題發問;
(2)從課文的語句、內容方面發問;
(3)從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發問;
(4)從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發問;
(5)從語言運用方面發問,看語言的不同在內容或情感的表達上會造成什么差別;
(6)從標點符號的運用方面發問,特別是省略號、引號、嘆號的使用。
總之,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把知識教給學生,而且是教學生學會學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走進新課程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地學語文、用語文,養成自主精神,形成綜合能力,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秦笑笑,楊愛梅.培養學生主體性 激發學生創新意識[J].成功(教育),2009(8).
[2]柳立河.關于自主學習所需內外條件的探討[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