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丙宏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教育體制的改革,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品德教育在小學階段更為重要,《品德與社會》教學值得教師思考,因為教師肩負著教育好學生的歷史重任。
關鍵詞:教育;土壤;教學
一、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狀
1.教學的誤區
在一些地方的學校教學中,特別是農村的教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考核,是以分數而顯現,教師的上課只是以學生考核的分數為目的而簡單地談談,找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來背,根本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學生也不能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力和思想得不到培養和發展。學校部分教育干部以分數衡量教師,而教師又以分數衡量學生,久而久之使學生失去人身本性的善良,部分學生以高分自居,用分數掩蓋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2.不良后果
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單說一個學習成績排名次,就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對于老師和家長也是如此,因為它長期以來成為考核老師的唯一標準,也是每位家長衡量孩子的標準,分數是變量,而名次是絕對的。久而久之,這種“無名的枷鎖”將鎖住學生幼小、美好的心靈,遏止他們正常發展,與教育方針相差甚遠。
二、教學引起的深思
以下是筆者就觀看專家教學的幾個片段的反思。
片段一:洗衣服
課堂學生席地而坐,圍成一圈,每一個學生演示洗衣服的過程,說出使用器物、自己的體會與同學進行交流。其中一位女學生演示了過去人們用搓衣板搓衣服的過程:一塊木板制成的搓板,洗衣服的臉盆、衣物、水及肥皂,把衣物滲光后抓緊衣物的一端,另一端在搓板上搓。這樣既節約了水源,又鍛煉了身體,體會人們勞動的艱辛和現在生活的幸福,把學校與家庭在課堂上巧妙結合起來,延伸到社會之中。
片段二:調查蔬菜種植
在調查出發前,教師將無農藥蔬菜種植的問題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分類設計問題,做好準備。而后帶動學生參觀基地,他們邊參觀邊提出問題,并進行填寫,返校后把自己的感想寫到筆記本上,同學之間商討。
讓學生自己到社會中去體驗、去了解現實,將學校與社會結合起來,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學生的學習范圍不只局限于學校,還擴展到家庭、社會,每時每刻讓學生有認識社會的機會。學生要親身經歷探究過程,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獲得各方面的知識,培養能力,較深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教師才能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
三、《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的探究
通過對《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學習,筆者在教學中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其具體步驟大體分三步。
第一步:《品德與社會》回歸生活
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和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我們就“五一”黃金周游覽名勝古跡這一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讓學生實話實說,談一談自己的看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選出代表發表觀點。以下是小組學生活動:
1.游舍利塔看現象
通過游舍利塔這件事,我認為收獲不光是登上樓后俯瞰到的贊嘆不已的美景和感受到的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萬歷年間多次的修造,并且是募捐集資修建,說明當時人們對名勝古跡的愛護和責任感。
2.游光岳樓看現象
通過游光岳樓這件事,我認識到名勝古跡不單單是給人以美的享受,而是將一種文化遺產留給了后人,我們保護名勝古跡,確切地說,是在保護人類的文化,體現了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我們應勸告哪些破壞名勝古跡的人。
3.參觀張自忠烈士紀念館
通過參觀張自忠紀念館,更增強了我熱愛祖國的決心、熱情。
第二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提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這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更是體驗的主要渠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通過創設活動氛圍,編寫典型活動范例,設計活動中思考的問題,為學生搭起學習的平臺,打造主動實踐的空間,就為增強體驗效果奠定了基礎。
在學習《家鄉的故事》時,讓學生體驗生活,走進教材,讓學生參加教材中的設計活動,尤其是學習正確的搜集和調查方法,無疑增加了活動的真實性。讓學生把所看到的及聽到的,寫成贊美家鄉的作文然后進行評比,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情操。
第三步: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新課程強調學生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使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現成的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身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到創新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肖坤.如何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放性教學[J].快樂閱讀,2013.
[2]劉福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開放式教學[J].小學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