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夢牛
摘 要:語文學科是人文科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對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應該只把目光放在如何讓學生提升成績上,而應該注重學生視野的開闊和語言文化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教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程度的獨立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積累,從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在此,對小學低年級學段語文學科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性閱讀教學給出自己的看法。
一、重視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量
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對于學生聽、說、讀、寫的開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加上小學低年級學段的學生語言文化知識積累較少,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量上。僅僅立足于課本教材中的文章閱讀,學生所接觸的知識面是狹小的,閱讀量也是匱乏的。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立一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圖書都存放在這里,自己做圖書的愛護者和借閱的管理者,在課余時間相互借閱,為學生創立良好的閱讀條件。教師還應當適度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為學生留出充分的閱讀時間,為學生推薦優秀的文章和讀物,實現閱讀教學課堂內外的銜接。
二、多媒體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多媒體教學作為新時代教學工作開展的一種輔助工具,深受老師和學生的青睞。低年級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圖片、文本、聲音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使文章內容變得形象生動,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課件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還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快速融入閱讀情境,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當然,多媒體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只是一個輔助工具,最主要的還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應當與學生及時進行交流,交換心得感悟,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教學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提升學生語言文化素養和語文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師在結合多媒體進行閱讀教學時,應當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教學評價,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不斷地進步和成長。
三、注重好詞佳句的積累,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課前預習過程中,讓學生把課文中出現的好詞佳句找出來,并做好筆記。對于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出批示,在課上提出,與其他同學相互交流,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久而久之,學生每讀一篇文章,就會發現文章里的華麗辭藻與優秀句子,思考作者用詞的用意以及文章內容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會讓閱讀教學變得饒有興味,學生在積累中豐富知識,在與同學的交流中獲得成長。“一日之計在于晨”,教師應當重視晨讀,讓學生在早晨大聲進行朗讀。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不僅可以強化對課文內容的記憶,還可以不斷加深對課文所包含思想情感的領悟。曼恩有句名言:“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學生的可塑性強,在這個階段,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會是一生的。因此,作為低學段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監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讀的書越多,積累得越多,思維就會越寬廣,知識就越淵博,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他們愛上閱讀,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受益匪淺。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而閱讀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低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因為閱讀量少、詞匯積累少而缺乏語感,難免會影響其語文水平,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相應也會受到影響。因此,作為低年級學段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去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要重視在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情況,不斷探索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促進小學語文教育更好的發展和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使語文閱讀教學取得行之有效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羅光輝,陳兵安,李奇志.小學語文“坐標式”主題閱讀教學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9).
[2]黃賢芳.讓體驗撥動學生的心弦:對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0(34).
[3]朱曉利.多一份自由,多一種想象:淺析小學語文課外閱讀[J].青年文學家,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