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寧
一、個案背景
信息化時代,新經濟模式的崛起,教師的權威性在削弱,和教師頂牛的孩子在不斷挑戰老師的尊嚴,教師,要么是對于師道尊嚴的強權捍衛,要么是對于這樣的孩子視若無睹。難道師生間就只能成為一對“矛盾體”嗎?尊重—尊重學生—一門愛的藝術,是讓學生喜歡上老師的途徑,更是讓學生回饋老師以尊重的“雙贏”。
二、個案描述
曾教過一個孩子,家庭條件非常優越,由于對孩子的放任與寵愛,造就了這個學生在班上任意妄為。漸漸地,同學們都疏遠了他,好勝心使他偏要和同學們頂牛,甚至誰不理他就咬誰。當老師向他家長反饋情況的時候,家長卻批評是老師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到位,另類的家庭造就了個性特殊的孩子。
三年級接任該班沒到一個月,由于沒做作業被其他老師批評,他又玩起了“躲貓貓”,我帶著班干部滿校園去找,終于發現他躲在了校園的垃圾場,只見他一臉得意洋洋,一副恭候老師批評的樣子。我并沒有批評他,而是心平氣和地先讓他把臉洗干凈,再溫和地告訴他: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哪怕是為了貪玩不想做作業,也應該和老師說出實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不但是長大了的體現,更是對他人和對自己的尊重……老師的尊重,使他羞愧難耐。直到畢業,這學生都沒有再出現過“躲貓貓”。當然,這中間肯定少不了老師的時時表揚,處處鞭策。老師的尊重,如冬陽暖心:每當下課,這孩子總喜歡跑到老師身邊閑聊,作為教師正好利用這一契機走進孩子的心靈;每天到校,總先到辦公室問個好,按他的話就是“看看您在不在”,因為老師已經融入他的心靈。教師,不但要深諳學生的脾性,更多的是那份尊重,尊重是溝通的高效平臺,“親其師方可信其道”。
三、個案分析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給予他充分的尊重。尊重個性差異,尊重行為成因,尊重成長規律,讓“尊重”與“愛”走進學生的內心,共建平等積極的對話平臺。著名漫畫家豐子愷曾以一副漫畫諷刺現今的教育總是以單一的標準“一刀切”,把孩子剪得整齊劃一。作為教育者應該意識到,每個人都具有他的特殊稟賦和天性,教師的任務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這種潛能。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多元人才觀,美國學者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不存在單純的某種智力和達到目標的唯一方法,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發掘各自的大腦資源,這種個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也是指每個學生都有成才的潛力,教育者應盡可能創設適應學生優勢智能發展的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孩子的行為,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孩子的成長,以積極的語言予孩子以希望,挖掘積極潛能讓孩子實現幸福感。尊重是一種愛的藝術,需要的是藝術的愛,藝術的溝通與藝術的教育:
1.注重環境,換位思考
世界上沒有誰喜歡批評,而不喜歡表揚,孩子做錯事,肯定并非他的本意,作為老師,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尊重孩子的天性,用積極的態度走進孩子的心靈,給予理解和信任。同時,也應該從家長的角度換位思考,可憐天下父母心,出現教育的分歧,更多源于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教師應尊重家長意愿,以積極的態度和家長共同尋求教育的途徑。同時,辦公室和課室作為公共場所,讓被批評的孩子覺得丟臉,不自覺就有了抵觸心理,要把學生帶到人少的地方,體現對他的尊重。現今學生不僅追求個性發展,更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感受被尊重的喜悅,激發積極能動性。同時,辦公室是老師辦公的地方,這也是同事間的一種尊重。
2.平和溫婉,言簡意賅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話語氣平和溫婉,保留了學生的尊嚴。對于那些批評已是常態的學生,更渴望被認可與尊重,往往想通過各種奇異的方式引起他人關注。老師的平和溫婉,言語精煉,往往能一語中的,相反,反射擴散,舊事重提,會讓學生感到厭煩,“話說三遍淡如水”,頑皮的學生往往都是歷任老師的重點關注對象,多年來所聽到的道理,相信也可以教育他人,可為什么又總是犯錯呢?欠缺的正是自控力和持久力,教師要做的是積極幫助學生提高這些能力,降低反復的頻率。面對個性彰顯的孩子時千萬不能沖動,可以先讓他閉上眼睛暢想“假如時光倒流你會怎樣?”學生大都會立刻冷靜下來,知道是沖動犯的錯。只有讓自己和學生都冷靜下來,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尊重,讓他心存敬畏,反思自己的行為。
3.尊重依舊,過后不究
批評教育在教育中起著引導和鞭策的作用,是一門直擊心靈的藝術,“運動之妙,存乎一心”,批評過后,教師要營造氛圍,淡化批評帶來的負面影響,消除批評的痕跡,照樣與學生互動閑聊,尊重依舊。藝術的批評,讓學生感悟到教師的希望與尊重,師生關系變得和諧積極,教育收益最大化。
四、個案所悟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誰能走進學生的心靈,誰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教育是一門愛的慢藝術,只有用愛心去灌溉,以尊重去耕耘,才能讓學生茁壯在冬陽下,回饋教師尊重的愛。在尊重的天空下,天涯也是咫尺。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美)智能的結構[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雷夫·艾斯奎斯(美)第56號教室的奇跡[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