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轉課堂以其新穎的教學方式實現了對傳統(tǒng)課堂的革新。隨著翻轉課堂逐漸風靡全球,國內外的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教學內容選擇方面的研究卻少之又少。本文基于翻轉課堂對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選擇做了研究。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中物理;教學內容
一、翻轉課堂的研究現狀
2007年美國的兩位教師首先采用“課前觀看視頻學習知識、課上知識內化”的教學模式,標志著翻轉課堂的誕生[1],從那以后掀起了研究翻轉課堂的熱潮。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翻轉課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從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翻轉課堂只在部分章節(jié)的教學中表現出突出的效果。本文對如何選擇高中物理內容來進行翻轉課堂教學進行了研究。
二、翻轉課堂對教學內容選擇方面的原則
(1)可操作性原則。翻轉課堂采用的是多媒體技術,這就為理想實驗提供了一種新的授課思路,在傳統(tǒng)課堂上,理想實驗由于條件達不到所以不能得到最直觀的現象和最理想的效果[2]。比如《牛頓第一定律》。在翻轉課堂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模擬出理想實驗,讓學生看到最直觀最逼真的實驗現象,對于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具有巨大的幫助。
(2)趣味性原則。翻轉課堂主要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就不利于教學內容的開展。學生對于感興趣的內容會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也會更愿意融入到這樣的課堂中來。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屑ぐl(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實現教學的目標。
(3)激疑性原則。翻轉課堂需要學生課下學習,課上與老師交流問題。交流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知識開拓思維的關鍵時期。這也意味著選擇易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易于激發(fā)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思考的教材內容進行翻轉課堂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拓展性原則。在翻轉課堂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升華。如果教師在對學生答疑以后,能夠順著學生的提問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使得學生的疑問與課堂內容的要求相接近動,那么教學效果會有質的提升。
(5)遷移性原則。物理教學不僅要從理論方面進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比如,在學生學完《大氣壓強》以后,學生會根據理論來解釋為什么在裝滿水的瓶壁鉆個孔,誰就會流出來等問題。
(6)知識形成過程的可揭示性原則。翻轉課堂可以把教學內容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不同形式來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深入揭示物理規(guī)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學習“機械能的相互轉化”時,利用翻轉課堂制作課件,從模擬的水流聲中讓學生感受到水流在流淌時所產生的能量,正是這種能量帶動水輪的轉動,才發(fā)出電來為人類服務。
(7)實驗教學情境的可模擬性原則。物理實驗通常會受到器材與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翻轉課堂的使用實現了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的“翻轉”,因為先進的計算機模擬功能可以完成在常規(guī)情況下教師難以開展的實驗,這樣,既可以彌補學校實驗器材的不足也讓難以開展的實驗有效進行,真正實現了實驗教學模式的“翻轉”。例如,在學習“分子”“磁場”“電壓”等概念時,利用信息技術后并沒有因為這些抽象的知識而影響實驗的開展。
(8)高效性原則。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其最主要的特點應該是使教學變得更高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反復觀看視頻來理解知識,課堂上可以把自己的疑難點與老師討論交流,這樣將會大大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9)知識的構建和內化原則。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不是教師“填鴨式”教學,而是學生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本,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才會對老師的講解和提問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樣學生才會成為真正的課堂主體。老師的協助指導才會變得有意義。
三、翻轉課堂對教學內容選擇方面存在的誤區(qū)
翻轉課堂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的,而存在部分教師在實施翻轉課堂時,存在一些誤區(qū),這就導致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1)誤認為翻轉課堂里的內容學生都會感興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采取翻轉課堂,但其本身對翻轉課堂的了解存在誤區(qū),有的教師誤認為只要是翻轉課堂講授的知識學生都會感興趣,所以拿來一節(jié)課就實施翻轉課堂,這是不合理的。
(2)誤認為每一節(jié)翻轉課堂教學都會取得好效果。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部分教師盲目崇拜,誤認為任何一節(jié)課采用翻轉課堂都會去的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好的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學設計還取決于教學內容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不能做出《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實驗,在翻轉課堂中,我們可以通過對媒體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再現,這樣就會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而像《位移》這樣的課程,在傳統(tǒng)課堂下,教師的授受取得的效果會比翻轉課堂的效果好一些。
(3)忽視激疑在翻轉課堂中的重要性。翻轉課堂主要分為兩環(huán)節(jié),一環(huán)節(jié)是課下學生利用多媒體進行自主學習,另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利用課上時間跟老師交流下課自學產生的難點和問題,因此翻轉課堂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教材內容本身就沒有激疑點,那么教師有在高的教學技能也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認為只要實施翻轉課堂教學,課就會變得有價值。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這樣的誤區(qū),他們認為:只要一節(jié)課實施翻轉課堂,那這一節(jié)課就是有價值的。然而判斷一節(jié)課有沒有價值并不能根據采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傳統(tǒng)課堂也有很多有價值的課,實施翻轉課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取得的效果在傳統(tǒng)課堂下也可以實現,那這節(jié)翻轉課堂就是沒價值的。有的教材內容本身就屬于導入的章節(jié),在傳統(tǒng)課堂下進行就能取得效果,就沒必要進行翻轉課堂了。
四、結語
隨著翻轉課堂的廣泛應用,勢必會有人盲目從眾,那樣只會適得其反,不會取得預期的理想效果。只有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來決定是否選用翻轉課堂才是應走之道,學會如何運用翻轉課堂才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羅少華.中美翻轉課堂實踐案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林才英.初中英語翻轉課堂教學行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楊森(1992.04—),男,山東省青島人,學歷:碩士在讀,就讀于魯東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