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高速發展下的中國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常態下如何創新文化的發展,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常態;文化自信;中國夢;意義
[作者簡介]張靜(1973-),女,漢族,籍貫:吉林省九臺市,吉林藝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7)06-0025-02
中國經濟經歷3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同經濟建設相比而言,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十八大以來,隨著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出一系列新的治國理政的舉措。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諸多領域逐漸進入一個新常態。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對社會的認識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貫穿在常態——非常態——新常態中的主線,是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人類總是經歷事物的正反面發展、總結正反面經驗,經過感性——知性——理性、具體——抽象——具體的否定之否定后,才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規律與本質。
何謂新常態?新常態不能單純理解為經濟發展方面,它有更加廣闊的內涵。狹義的新常態是指經濟發展樣態。那廣義的?恐怕還包含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等在內的多種形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和“固化”的發展時期,所有這一切必須變革融通新的發展理念①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就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系有深入的分析和科學的闡述。馬克思在肯定以道德、觀念等形式出現的文化必然為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前提下,也強調前者對后者的“反作用”。②相對于作為基礎的經濟建設者而言,文化自信屬于上層建筑及其意識形態的建設。也就是說,經濟建設的訴求與追求,往往會滲透在文化建設的理念與舉措中,也會決定著文化建設的方法與步驟。
一、文化自信的含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不僅再一次把堅持文化自信與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而且用“三個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文化自信”的重大性。那么何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賴。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根本、吸收外來、著眼將來。
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刻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深刻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革、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二、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
文化自信既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態度上,也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文化當下發展及其前景的態度上。對于曾經繪就文明華彩篇章、致力于創造文化新輝煌的中華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
(一)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指向歷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視我國擁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發掘其中穿越時空的因素,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諸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為邦本”的治國理念,“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正在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于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自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有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③
(二)具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
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災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著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從總體上看,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在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我國經濟的崛起、科技的進步、國際影響力的增強等,正贏得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增添國人越來越多的自信。
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三、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
文化作為精神成果,來自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這里的實踐,不僅僅是指文化建設的實踐,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等都包含著文化創造。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實踐進程,離不開看似無形卻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撐和推動;同時,這種發展進步也為文化的新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積累著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無法全面講清“中國奇跡”;離開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整體進程,無法透徹把握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客觀現實。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體現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義。
(一)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當代中國的創造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增強這種文化自信,不僅要細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格局,還要細看近代以來中華文化的歷史變革,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進程,看當代中國不斷增強的、指向未來的文化創新創造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成效,在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以及文化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等方面,都有著鮮活而具體的體現。一系列人們津津樂道的數據,記述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的步伐,吸引著世人的關注和評說。
(二)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今天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是潮流所向。習近平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④
至今已開辦十年有余的孔子學院,便是我國推行文化走出去的最好實踐。據報道,截止2015年12月1日,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學院總數達到190萬人。有理由相信,中華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學院及其他諸多實踐之力,開遍世界。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國門,讓文化自身說話,使其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在展示中華文化風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呈現中國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闡明“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從而為中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三)增強文化自信,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關系民族精神狀態和社會精神風貌,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夢的具體內涵有三個:第一,國家富強:中國夢的基石。第二,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國際坐標——領先世界。第三,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出發點和歸宿讓每個人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中國夢承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內容,同時又賦予其新的內涵。中國夢是“三合一”的復合體,即社會主義之夢、現代化之夢、和民族復興之夢總匯和交集。
文化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支撐。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只有物質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個強大的民族,先進的文化能賦予一個國家獨具特色的文化形象。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文化有潛移默化的“化”人和育人作用。符合時代特點和社會發展趨勢的文化能提升個人的思想和觀念,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賦予人奮發昂揚的正能量。先進的文化還能幫助人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對個人的成長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興邦。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中國經濟、外交和安全影響力的擴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護,構建更有力的軟環境,為強國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
[注釋]
①馬光遠.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N].光明日報,2015-01-27.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版.
③沈壯海.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人民網,2015年11月29日.
④趙銀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新華網,2016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