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郝華勇
[摘要] 農業型特色小鎮的形態,表現為彰顯特色的現代農業、融入文化元素、兼具旅游功能、基礎設施完備、環境和諧宜居。建設路徑應立足農業挖掘特色、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文化創意農業、疊加旅游功能。具體對策是突出市場主體運作、發揮政府引導和服務作用、拓寬融資渠道、強化人才支撐等。
[關鍵詞] 特色小鎮 現代農業 小城鎮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7)03-0085-04
[基金項目] 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提升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質量的路徑與對策研究”(17G171);2017年全國黨校系統重點調研課題“欠發達地區打造特色小鎮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 楊梅(1979 —),湖北京山人,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財經與商貿學部物流商貿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郝華勇(1980—),山西太原人,湖北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鎮化與三農問題。
特色小鎮需要特色產業支撐,特色產業需要立足各地的資源稟賦,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農村地區發展現代農業,也需要培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因此,在農業資源富集區域建設農業型特色小鎮是順應發展趨勢、兼顧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可行路徑,把握特色小鎮的科學內涵、明確農業型特色小鎮的形態與具體實現路徑、采取針對性舉措具有緊迫的意義。
一、農業型特色小鎮形態特征
農業型特色小鎮屬于特色小鎮中的一種類型,既具有特色小鎮共性的形態特征,也具有農業主題的鮮明特色,識別農業型特色小鎮的形態特征是打造建設的邏輯起點。
1. 彰顯特色的現代農業。特色小鎮的靈魂就是特色產業、特色的彰顯關鍵靠產業支撐。農業型特色小鎮就是立足農業主題,發揮各地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獨特魅力,運用現代產業理念打造大農業的產業形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各行業,各區域圍繞各自的發展基礎和獨特條件,遴選差異化的種植業、養殖業、漁業作為主題,以此按照全產業鏈式的上中下游布局,提高附加值。例如一些農業型特色小鎮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要求,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以種植珍稀品種的特色花卉、中草藥材、高端農產品或發展生態養殖、有機養殖,滿足市場升級后的高端、小眾需求。這些小鎮的農業形態均呈現出借助現代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涵蓋了農業產業鏈條上中下游的諸多環節,將一、二、三次產業深度融合、多元化產業業態發展。
2. 融入文化元素。經濟新常態下,文化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消費的趨勢也滲透到特色小鎮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創意元素融入現代農業既是世界先進農業的發展方向,也代表了農業型特色小鎮的文化特征。農業型特色小鎮越來越多地植入文化創意元素,如在水果蔬菜種植業中,依靠科技支撐和文化創意形象結合,開發不同形狀的品種或者采用文化性包裝,形成文化創意農業裝飾品、農業工藝品,讓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過程中也消費了文化,提高了個性化、藝術化的滿足感。此外,新型城鎮化喚醒人們對鄉愁的回憶,而農業型特色小鎮可以依托農耕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對傳統農耕技術與生產工具、農耕風俗、格言諺語、鄉村文學做體驗式旅游開發和展示。
3. 兼具旅游功能。特色小鎮除了特色產業支撐、融入文化元素外,一個放大特色小鎮正向效應的重要功能就是兼具旅游功能。農業型特色小鎮不僅有現代農業的產業形態和文化創意元素的融入滲透,還必須兼具旅游功能,體現特色小鎮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提高小鎮居民收入、吸引外部生產要素集聚等多重功能。農業型特色小鎮的旅游功能往往通過體驗式采摘、觀賞休閑、度假旅游、健康養身、商務旅游等形態展現,旅游功能的開發,會涉及旅游產業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不僅會拉動特色小鎮的農產品、土特產品消費,還會促進特色小鎮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完善周邊環境配套,讓特色小鎮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4. 基礎設施完備。一直以來,小城鎮、農村與城市在基礎設施上的差別很大,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和現代化,村鎮基礎設施普遍滯后,而特色小鎮不同于傳統的小城鎮和農村,它以空間形態小、基礎設施好、產業特色明而成為區域經濟的新亮點,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與城市并無差別,水、電、氣、暖、網等一應俱全,讓生活在小鎮的居民和來到小鎮旅游的游客享受與城市一樣的基礎設施、小而精致的空間布局。農業型特色小鎮不僅要具備一般的市政設施,還需要有與現代生態農業相匹配的生產設施,如節水型灌溉設施、資源廢棄物循環利用設施、現代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的工作條件。農業型特色小鎮在完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同時,還要同步推進城鎮化,配置商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順應產城一體的發展要求。
5. 環境和諧宜居。特色小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的載體,發展產業的同時同步集聚人口,按照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原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業型特色小鎮需要具備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即要求小鎮的規劃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整體格局和風貌具有地域典型特征和獨特風貌,建筑彰顯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鎮區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土地利用集約節約,小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協調。
二、建設農業型特色小鎮路徑
在認識農業型特色小鎮形態特征的基礎上,明確建設路徑是推進農業型特色小鎮發展的關鍵。依據特色小鎮的共性內涵與農業型特色小鎮的特殊性,建設路徑包括:立足農業挖掘特色、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文化創意農業、疊加旅游功能等。
1. 立足農業挖掘特色。特色小鎮是否有品牌影響力和感召力,關鍵在于特色的定位和彰顯,農業型特色小鎮必須圍繞“農”字做文章,細分市場、差異化定位、提煉主題,根植于地方獨特魅力或新穎富有創意的開發主題,都能夠讓人耳目一新,不宜涵蓋面太廣而陷于空泛,應瞄準具體某一領域做足文章。當然,挖掘特色、發展特色產業必須立足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如有些地區可根據當地土壤氣候的獨特優勢發展特色種植業,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態農業的觀光旅游業,憑借有機農業、有機餐飲打造有機生態農業小鎮。也可根據歷史傳承發展農業文化展示和體驗,為滿足游客賞花的消費需求發展特色花卉、珍稀花卉的種植業等。
2. 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一、二、三次產業融合。農業型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若只有新穎的創意而產業素質和形態陷于低端,同樣不會獲得發展的高效益。必須運用新理念、新技術發展新型產業業態,采用“互聯網+農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改進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監測統計、分析預警、病蟲害防治、信息發布,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完善農產品向外配送和外部生產要素向農村集聚,從單一環節向全產業鏈延伸,從單純養殖種植向上游的研發培育、下游的深加工、物流、品牌拓展。實現一、二、三次產業融合,首先要讓農業“接二”,即一、二產業的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逐步培育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形成自身競爭力;其次要讓農業“連三”,即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不能把農業的功能僅局限在提供農產品上,要把農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多種功能充分釋放出來,通過農業生態旅游放大現代的多重效應。
3. 發展文化創意農業。文化創意是賦予特色產業和特色小鎮創新的元素和源泉,農業型特色小鎮也需要將文化創意嵌入農業生產、發展的全過程,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點和著力點,將科技創意、包裝創意、栽培創意等手段轉化為實物產品,如依靠科技手段種植盆栽果菜、異型果、曬字果;無土栽培蔬菜水果,供游客自己采摘;將農作物秸稈、禽蛋蛋殼、魚骨等廢棄物賦予文化創意加工成工藝品,用桃核、核桃殼、杏核等殼類做雕刻工藝品;在大片種植油菜花、茶花、向日葵、麥田的區域塑造不同類型圖案景觀;開發地域獨特、富有文化品位的創意飲食。
4. 疊加旅游功能。旅游小鎮也是特色小鎮的一種類型,旅游小鎮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就是旅游,農業型特色小鎮需要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當然包括農業的旅游功能,因此,打造農業型特色小鎮需要疊加旅游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產業的多重融合,提高農業型特色小鎮的復合功能。立足農業型特色小鎮的區位、產業、生態、文化等獨特優勢定位旅游主題,配套建設餐飲、住宿、交通、游覽、購物、娛樂等各環節旅游設施,旅游功能的發揮對吸引游客、延長農業產業鏈、農民增收鏈效應顯著。特色小鎮疊加旅游功能,不同于以往的鄉村游和農家樂,需要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尤其是“互聯網+”的運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滿足年輕游客的個性化需求,提升旅游業態的層次,發展小鎮智慧旅游,提高線上線下組織營銷效率,放大一些小鎮的傳統文化魅力,適應市場需求升級后的高端消費,開發民宿旅游。還可以依托田園鄉村的文化基因,與國學教育、素質培養等教育培訓機構合作,覆蓋社會不同年齡段的各種群體,打造國學書院,將國學教育、親歷游學融入特色小鎮。
三、建設農業型特色小鎮保障對策
1. 突出市場主體運作。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須明確投資建設主體,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攬,而應讓企業為主體推進項目建設,企業更能夠敏銳地捕捉市場信息,適時做出決策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而且企業更講求投資效益和效率。投資主體可以是國有投資公司、民營企業或混合所有制企業,依據不同開發主題、投資規模和運營資質選擇適合各地的企業。
2. 發揮政府引導和服務作用。政府應做好規劃引導,首先要在集約利用土地基礎上,給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支持,對不同小鎮確定的開發主題、特色產業做好統籌規劃、差異化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重復建設。同時政府還要著眼于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臺,特色小鎮的市場主體培育、產業發展、創新活動、創業人才引進都離不開政府的服務平臺,在體制機制、服務管理、科技創新、成果孵化、保障市場秩序方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
3. 拓寬融資渠道。特色小鎮的項目落地、產業發展都離不開資金保障,農業型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破解資金難題、拓寬融資渠道尤為重要。綜合運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產業基金、收益信托、PPP模式等不同手段,破解資金難題。市縣政府可以幫助特色小鎮向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申請低息貸款;支持相關企業通過發行專項債券籌集建設資金,用于特色小鎮的公共基礎設施;優先扶持特色小鎮內符合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的項目,將國家和地方的服務業扶持資金、互聯網應用、電子商務、旅游、創新創業、文化發展等各類扶持資金覆蓋特色小鎮的具體項目,借助產業基金扶持特色產業成長壯大,整合相關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的補助資金,實施“以獎代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還要充分發揮PPP模式的優點,緩解政府資金的短缺,助推民營經濟發展,對于政府和社會資本可以實現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這對農業型特色小鎮的項目發展、設施建設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4. 強化人才支撐。特色小鎮能夠良性循環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和保障,對農業型特色小鎮而言,特色主題定位、特色產業發展、新業態經濟運作都需要人才引領,若沒有外來人才的注入,單單靠本地村鎮居民恐怕難以擔此重任。因此,特色小鎮的人才引進、培養工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資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尤為重要,人才支撐也同樣需要政府人才和市場人才的相輔相成,即提高基層領導干部的能力素質和引進創新創業的企業家人才。具體而言,提高市縣、村鎮領導干部的市場經濟理念、服務市場主體觀念,可以依托基層黨校開展特色小鎮領導干部培訓班,提高干部隊伍的理論素養和服務意識,了解掌握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對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特色小城鎮、發展特色產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時,對創新創業的市場人才,要創新人才引進、管理、服務的體制機制,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好的平臺與環境,在基礎設施等硬件方面力求完善的同時,還要在人才監管考評、人才引進后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服務的軟件方面體現出特色小鎮的環境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馬斌. 特色小鎮: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戰略[J].浙江社會科學,2016(3):39-42.
[2] 盛世豪,張偉明.特色小鎮: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J].浙江社會科學,2016(3):36-38.
[3] 陳立旭.論特色小鎮建設的文化支撐[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6(5):14-20.
[4] 郝華勇.“谷”戰略機理透析與對策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9):45-48.
[5] 徐夢周,王祖強. 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特色小鎮的培育策略——基于夢想小鎮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6(5):33-38.
[6] 楊勐.學生創客小微創業的浙江實踐—以浙江“特色小鎮”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6(4):14-22.
[7] 張蔚文.政府與創建特色小鎮:定位、到位與補位[J].浙江社會科學,2016(3):43-45.
Abstract: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town is realistic choice both necessary to conform to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fea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shows the common: modern agricultu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lture elements, including functions of tourism, infrastructure complete, harmonious and livabl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aths of th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as follows: based on the m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and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ing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malgamation superposition of agriculture, tourism function.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to highlight the market main body operation, play a guidance and services role of government,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strengthen the personnel support and so on.
Keywords: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Modern Agriculture ;Small Towns
(收稿日期:2017-04-10 責任編輯: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