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王蘇生+韓雪


[摘要] 保證金融空間布局政策能滿足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詳細梳理金融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變遷與城市功能分工背后的空間邏輯,發現三者之間并非單向的因果邏輯關系,而是在空間演化過程中互為因果,循環累積的。
[關鍵詞] 金融空間分布 產業結構 城市功能分工 空間邏輯
[中圖分類號] F061.5, F069.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7)03-0101-05
[作者簡介] 陳剛(1989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學、空間經濟學;王蘇生(1969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學、區域經濟學;韓雪,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研究方向:知識經濟、空間經濟學。
一、金融空間分布、產業結構變遷與
城市功能分工的空間邏輯關系
通過梳理金融空間分布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國內外研究不難發現,金融影響經濟時空演變的內在路徑,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金融要素功能,這是指金融本身在經濟運行中的角色,主要體現在金融屬性上,包括從微觀層面的個體風險偏好與投資行為、企業金融決策到宏觀層面的貨幣供給、利息匯率等,都是影響經濟時空演變的重要因素;二是知識生產與技術創新,金融屬性在發揮自身功能時必然帶動其他經濟要素的空間流動,資源要素的空間流動會帶動知識、技術的空間擴散,進而影響知識生產與技術創新活動。以往的研究表明,產業結構變遷的動因,在微觀層面主要體現在產業要素的空間轉移,以及知識技術空間異質驅動下的技術革新過程引發的產業轉型升級,而產業結構在空間維度的調整與變動,又逐步推動城市乃至城市群整體的功能分工演進。因此,本研究沿著這個思路進行拓展,嘗試逐步厘清金融空間分布、產業結構變遷與城市功能分工三者背后的空間邏輯關系。
(一)微觀企業層面的邏輯基礎
產業結構變遷與城市功能分工的微觀表現,都是通過企業的空間區位選擇呈現的。在微觀企業層面下厘清金融對企業的作用機制,是空間維度下探討金融空間分布對產業結構變遷、城市功能分工的重要前提。不同于以往的金融發展、金融空間分布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本文首先嘗試從微觀企業層面來剖析金融對企業空間區位決策的影響機制,而且為了更加貼近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將以往研究中的金融功能拓展為市場與政府兩個部分,強調政府的調控干預對金融市場功能的重要作用。
金融功能的市場部分也就是以往研究中的金融功能概念,學者Levine(1997)將金融功能分為五大類,本研究在其基礎上概括為四大類,風險管理、信息披露、公司金融,投資。四大類的功能本質是統一的,即都是通過改變不確定性風險與信息不對稱環境來對企業產生影響,而作用機制又主要分為兩類,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產生影響;對企業的生產創新效率產生作用。金融的市場功能或者說市場屬性,主要是發揮其抵御風險和暢通信息、削弱信息不對稱的作用,風險問題就是收益問題,信息問題是交易成本問題,這都是直接與企業經營管理決策相關的。如當下勢頭正盛的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手段革新傳統金融業態,極大降低傳統模式中的信息不對稱,提高金融要素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當前環境下的小微企業、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窄、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對企業經營管理效率有很大裨益。
金融功能的政府部分,是以往研究較少提及卻又影響深遠的領域。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到現在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國家對金融的態度已經由大力發展金融向金融改革轉變,經濟新常態下尤其提防大規模的金融風險。當下金融功能的政府層面主要體現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匯率、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改革;中央與地方的金融監管;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制定的政策性金融服務支撐。金融功能的政府部分不僅可以直接驅動政策性金融要素的空間流動,還可以通過對市場的調控干預來對微觀企業主體產生影響作用。
(二)城市空間層面的邏輯演繹
在分析金融空間分布對產業結構變遷和城市功能分工作用的空間邏輯之前,首先來看下我國2015年省級和廣東省市級金融空間分布的基本格局。如圖2所示(未將港臺地區數據錄入,不作考慮)。不難發現,我國省級金融空間格局呈現很明顯的空間非均衡特征,金融業主要集聚在東部沿海和行政直轄市,整個東北、西北地區嚴重落后于東部、中部等地區。廣東省市級金融空間格局同樣具有顯著的空間分異特征,主要集中在深圳、廣州、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城市,而粵東、粵北等地區金融發展明顯滯后。
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國金融空間非均衡分布的動因與區域經濟水平、發展階段、區域金融政策、產業機構、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環境等密不可分,這其中政府的金融政策傾斜具有較大的解釋力。據此,本研究開始從城市空間層面梳理金融空間分布對產業結構變遷和城市功能分工作用的空間邏輯。
改革開放以來,東南沿海城市吸引大量的資本投資(主要是外資、港資和臺資)進駐,銀行、招商局、外貿金融服務、金融咨詢公司、各類投融資平臺等各類金融要素在東部沿海地區迅速集聚。金融要素集聚產生的資本效益、投資效益、結構效益等經濟利好效應,顯著提高了區域資本配置效率,吸引了大批的制造業工廠、進出口貿易公司等企業主體進駐和成立。此外,這些企業的空間集聚同時給東部地區帶來了國外工業、制造業的先進知識、技術和管理水平。金融集聚帶來規模經濟、聚集經濟和范圍經濟,越來越多的企業(國企、民營企業)開始向先進知識、技術和管理水平區域靠攏,以期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金融集聚下的企業集聚中心對周邊地區產生明顯的吸附效應,這一過程直接促成初期的產業空間集聚、城鎮化和功能分工過程,高效推動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經濟體量的大幅提升使得這些地區降低了對中央政府傾斜政策的依賴,且地方政府自身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投入(科技金融服務等)營商環境建設等大力推進,顯著提升優勢地區的金融集聚力,加劇了東部地區與落后地區的稟賦差距。與此同時,產業集聚、城鎮化又會對金融要素的集聚產生反饋強化,促使區域內的金融深化,集聚區內的金融市場體系、服務體系、產品體系和組織結構日益多樣化并逐步豐富完善,這就形成金融空間集聚的“馬太效應”,加大優勢地區與落后地區的金融差距,產生空間經濟學中的“路徑依賴”和“循環累計因果”。從全國范圍來看,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東北部、西南部地區的金融差距在“馬太效應”、“路徑依賴”和“循環累計因果”的作用下,不降反升。優勢地區在金融集聚作用下,產業結構由農業、手工業等主導向工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主導轉型,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和服務化轉型,催生出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特大城市群;落后地區由于初始金融政策性缺口導致區域經濟效率低下,資本、技術、人力等要素資源源源不斷地被優勢區域吸附,產業結構、城市化進程以及區域功能分工演進長期滯后于優勢地區,這又反向加劇了金融要素更難向落后地區轉移的不利形勢,即使我國先后出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重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政策性傾斜干預,都未能扭轉落后地區的負向反饋強化路徑。
再從東部沿海的內部來看,同樣金融空間分布具有非均衡特征,整個區域呈現鮮明的中心邊緣CP結構,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區是整個優勢區域的金融中心城市。在CP結構后期中心對邊緣的虹吸作用減弱逐步轉向向周邊擴散,城市的空間結構也隨之向空間圈層結構演化,這一時期金融要素開始由中心區域向外擴散,帶動資本、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和勞動力向周邊擴散。這一過程就必然出現部分企業集聚經濟和部分企業集聚不經濟;集聚經濟的企業會強化當前區位選擇,而集聚不經濟的企業則面臨區位空間退出或者通過一定的措施扭轉集聚不經濟的不利局面。選擇不退出的企業則必須通過進一步改善經營管理效率或者生產創新效率來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轉變集聚不經濟到集聚經濟,形成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如果轉變失敗、或者直接做出區位空間退出決策,產生企業的空間遷移,向周邊地區擴散,形成產業空間轉移。在金融空間流動帶動作用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和城市間的空間結構經歷中心邊緣結構向圈層結構的轉變,產業結構在城市內部和城市間也同時經歷時空演變,且演化路徑逐漸深化,繼續推動城市功能分工。
在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的帶動下,金融新業態遍地開花,加速了金融空間聯系格局的形成過程,原本地理空間角度的壁壘障礙在逐步縮減,企業投融資和區位決策的空間聯系也越來越緊密,這個過程的不斷強化也加深了區域間的經濟交流,加速知識、技術、資本和勞動力的空間聯系流動,城市內部企業空間區位選擇的決定因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人力資本價格、土地要素價格的攀升形成了企業向周邊轉移的重要擴散力,萬眾創新背景下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興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分空間區位上企業技術創新,形成區位選擇的集聚力。二者的綜合作用促使企業掀起新一輪的空間區位選擇浪潮,帶動產業結構水平、縱向的變遷,最終推動城市、城市群空間結構逐步由圈層結構向復雜的空間網絡結構轉變。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金融空間分布、產業結構變遷和城市功能分工之間并非單向的因果邏輯關系,而是在空間演化過程中互為因果,循環累積。
二、區域協調發展的金融空間布局思路
通過空間邏輯的梳理,不難理解金融空間非均衡與趨于經濟空間非均衡的循環因果關系,因此當前新常態背景下的區域協調發展,對金融空間布局提出了現實需求。要想打破我國金融空間分布的二元格局,探索破解“路徑依賴”的政策制定方向,必須從空間邏輯演繹過程下手,尋找邏輯突破點。
圖3是我國國家編制的公路、高速公路、鐵路、高速鐵路網的組圖,不難發現整個路網同樣存在顯著的空間非均衡分布特征,基本與經濟空間格局、金融格局(圖1)類似,東南地區的交通網絡密集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區,尤其是遠遠高于西北地區。東南地區內部的交通網絡格局要相對均衡得多,整個分布具有明顯的空間網絡格局,并未表現出顯著的非均衡特征(當然有,但相對全國來說非均衡要弱得多)。順著這個思路,本研究發現,全國省級金融空間布局雖然與具有代表性的廣東金融空間分布格局一樣,表現出顯著的空間非均衡特征,但是全國城市空間結構卻并沒有像廣東一樣出現比較明顯的空間網絡結構。最直觀的原因,在于全國范圍的地理空間更廣,發達地區城市與落后地區城市的空間距離要遠大于發達地區內部城市之間的距離。空間距離的遠近在經濟層面表現為資源要素流動過程產生的成本,當這個成本較高時,不利于要素的跨區域流動。為什么落后地區不能復制先發地區的金融傾斜政策而追趕?從金融空間分布的角度來說,雖然落后地區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獲得類似傾斜的政策干預,但是由于先發優勢產生的“馬太效應”作用,經營管理效率、生產創新效率高的企業基本都遷徙到具有規模效益、集聚效益和范圍經濟的金融集聚區域,反觀傾斜到落后地區的金融資源要素很難達到先發地區的經濟效率和收益,這就使得后發地區的金融傾斜被稀釋了,落后地區的直接政策干預不能抵消“馬太效應”對落后地區的虹吸作用,甚至出現越幫越忙的尷尬境地。
據此,要想嘗試從金融布局角度探討新時期協調發展的政策辦法,必須緊抓以下兩個層面,如何加強落后地區與優勢地區的經濟聯系,縮短與優勢地區的經濟距離?如何推動落后地區企業的知識生產、技術創新和管理效率提升?對照這兩個關鍵,本研究提出經濟新常態下區域金融布局的大體思路: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補充性地加強落后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較大力度的財政金融支持,可考慮將東北、東南地區的基礎設施過剩產能以政府購買(甚至于類似南水北調的戰略思想,將過剩基礎設施產能調至需求旺盛的落后地區)的形式,交付給落后地區提高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可探索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服務和產品設計,加快市場金融要素的入盤,以交通金融創新來帶動西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加快縮短落后地區與優勢地區的空間通勤距離,提高經濟可達性,降低空間成本,借此逐步改善營商環境,對沖資本原理的擴散力。
二是加大落后地區的信息通信提升投入,以信息技術代替地理空間的互聯互通,縮短信息要素的空間距離,降低信息傳播成本,暢通信息在落后地區與優勢地區之間的流通渠道,降低信息損耗和不對稱。可嘗試探索在西部地區試點放開通信壟斷管制,以政府科技金融支持的思路,孵化、培育部分符合條件的創新企業提供信息通信服務,并將信息通信交易與互聯網金融深入結合,打開西部地區通信金融市場的大門,讓市場來有效配置金融要素等資源,加快落后地區的信息技術追趕進程。
三是探索西部地區教育與金融的創新結合,吸引優勢地區的教育資源以“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的思維,嘗試拓展教育金融產品創新,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和觀念,加速知識溢出和技術擴散對落后地區的帶動輻射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教育資源的嚴重缺口問題,提升西部落后地區整體人力資本受教育年限。
四是嘗試有條件地放寬西部地區部分金融管制,以“法無明禁即可為”的“激勵信號”,鼓勵民間金融資本和要素的崛起,進而降低當地企業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吸引部分優勢區域的金融要素和企業進駐,優勢地區企業的遷入具有正的外部性利好,可以為西部地區帶來較為先進的知識、技術和管理水平,這些通過知識溢出和技術擴散逐漸影響本地企業,帶動整個地區企業經營管理效率和生產創新效率的提升,開始落后地區微弱的“馬太效應”。
[參考文獻]
[1] Chakraborty I.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India[J]. South Asia economic journal, 2008, 9(1): 109-139.
[2] 李紅,王彥曉. 金融集聚、空間溢出與城市經濟增長——基于中國286個城市空間面板杜賓模型的經驗研究[J]. 國際金融研究,2014,(02):89-96.
[3] 蔣三庚, 宋毅成. 金融的空間分布與經濟增長[J]. 經濟學動態, 2014, 8(97): 104.
[4] 張輝, 劉鵬, 于濤, 等. 金融空間分布, 異質性與產業布局[J]. 中國工業經濟, 2016 (12): 40-57.
[5] 孫志紅,王亞青. 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基于西北五省數據[J]. 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02):108-118.
Abstract: How to ensure that the financial space layout policy to meet the need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New normal does have it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patial logic behind the layout of financial space,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division of urban function, and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causal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but mutual cause and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evolution. Finally, we put forward the spatial polic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Financ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 Functional Division; Spatial logic
(收稿日期:2017-03-18 責任編輯:靳 葉)